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林語堂——在樂天知命中追求自由的學習

2018-09-10 08:19萬明華
成功密碼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林語堂導師制學風

萬明華

林語堂(1895 — 1976),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也是新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shù)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林語堂曾撰文寫道,一個身心健康的小孩很需要家庭的愛,因為他自己就切身地感受到了來自父母、家庭的愛。林語堂的父親叫林至誠,是位樸實而節(jié)儉的鄉(xiāng)村牧師。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在《林語堂傳》中說:“林至誠沒留下什么財產(chǎn),卻給了兒子熱愛生活的性格,這顯然比什么都重要?!绷种琳\出身于一個貧困的農(nóng)村家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林至誠不愿意繼續(xù)在地里刨食,便去做了一名小販。由于常年扁擔不離肩,林至誠的肩上磨出了肉瘤,但他不僅不覺得丟人,反而覺得很自豪。林語堂出生之后,父親便把自己當小販時的一些經(jīng)歷編成有趣的故事講給兒子聽。林至誠告訴兒子,人只要有輕松、寬容的態(tài)度,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林至誠家里很貧困,上不起學,但靠著自身的毅力和聰敏,堅持自學,學會了認字,從而改變了自身的命運。所以,他在教導孩子時,始終告誡他們,要讀書成名。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林語堂形成了樂天知命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了矢志不渝的學習品格,最終成為一個大作家。

林語堂學術(shù)思想的核心學養(yǎng)在于自由學習模式。在生活中,他就一直保持著道家那種樂天知命的處事態(tài)度,這也是其自由學習思想的來源。所謂自由學習,就是不約束學習者學習的內(nèi)容,讓人能夠自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這樣,學習者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會自覺地學習。

一、人生態(tài)度:樂天知命的幽默生活

林語堂一直追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樂天知命式的生活狀態(tài),他以陶淵明的生活狀態(tài)作為一種理想的生活。在現(xiàn)實中,林語堂同樣以一種幽默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

(一)樂天知命

林語堂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特別向往像莊子、陶淵明那樣的生活。他在《生活的藝術(shù)》一文中多次談到了陶淵明的生活狀態(tài)。在他看來,陶淵明并不是一位消極的避世主義者,而是儒道兼修的和諧人格榜樣。他說:

陶淵明代表一種中國文化的奇怪特質(zhì),即一種耽于肉欲和靈的妄尊的奇怪混合,是一種不流于制欲的精神生活和耽于肉欲的物質(zhì)生活的奇怪混合;在這奇怪混合中,七情和心靈始終是和諧的。

林語堂認為,陶淵明從來沒有離開過世間,他一直以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存方式生活,他從來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進入非人的范疇,只是遠離污濁的政治生活,超脫了世俗的羈絆而已。林語堂說:

我們?nèi)绻逊e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配合起來,我們便能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于動作和靜止之間,介于塵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現(xiàn)實人生之間;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學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語堂一直向往著陶淵明式的生活狀態(tài),即遠離了人世的匆忙與繁雜,又保留了自身的存在和欲望,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誕生出一種奇怪的和諧的狀態(tài)。林語堂將這一種生活狀態(tài)稱之為樂天知命,認為這是中國文化中最為理想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他說:

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鑒于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chǎn)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譏評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

當然,這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確是很美好,也值得人去向往,可是正如林語堂所說,這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才能達到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理想終歸只是理想罷了。就算是像陶淵明、莊子那樣的人,也不能全然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他們也會有迷茫的時候。人之所以為人,終歸還是要落到社會中去的,介乎兩者之間的狀態(tài)看似很美好,可畢竟只是理想的狀態(tài)。

(二)幽默智慧

林語堂是西方世界公認的幽默文學大師,并以提倡幽默而聞名于民國文壇,他本人樂于以現(xiàn)代第一位幽默思想鼓吹者身份自許。在林語堂眼中,幽默文學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供人一樂而已,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生活觀念。

林語堂在《論幽默》一文中說:

幽默到底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人生的批評,不能因君王道統(tǒng)之壓迫,遂歸消滅。而且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莊文章氣魄,足使其效力歷世不能磨滅,所以中古以后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獨尊儒家道統(tǒng),實際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優(yōu)游林下,寄托山水,怡養(yǎng)性情去了。中國文學,除了御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

林語堂所說的幽默,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幽默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幽默,是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但是在林語堂看來,這只不過是幽默的狹窄的意義。幽默還有廣泛的意義,其中最上乘的幽默,林語堂認為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

林語堂的幽默,更接近我們一般所說的悠然自得,是道家的那種自然與恬淡,那種“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林語堂反對那種教條式的、死板的生活,反對種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主張放開自我的本性,這就是林語堂說的樂天知命式的生活態(tài)度。

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也是這一種幽默的生活態(tài)度?,F(xiàn)代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牢籠,人被限制在其中,被或有形的法律,或被無形的道德、人情所束縛,就像一條條鐵鏈緊緊地纏在人的身上。林語堂的幽默智慧就是在牢籠中打開一條縫隙,你可以看到牢籠外美好的風景,能夠緩解內(nèi)心的壓抑。雖然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社會的牢籠,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生活在社會中。

二、治學理念:在自由學習中感受快樂

林語堂學養(yǎng)的核心在于自由的學習,即學習要給予學習者充分的自由,使其能夠不受拘束地廣泛地閱讀,并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nèi)容,只有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學習內(nèi)容,才是適合自己的,這樣自己才會深入主動地學習,也能從中體會到讀書、學習的樂趣。

(一)寓讀于樂

林語堂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寓讀于樂的讀書方式,他一直很反對中國傳統(tǒng)中推崇的苦讀的方式。林語堂說:

如此的讀書藝術(shù)的概念,顯然把以讀書為一種責任或義務的概念壓了下去。在中國,我們常聽到勉人“苦讀”的話頭。……凡是有所成就的讀書人決不懂什么叫作“勤研”或“苦讀”,他們只知道愛好一本書,而不知其然地讀下去?!粋€人覺得想讀書時,隨時隨地可讀。一個人倘懂得讀書的享受,即不論在學校里邊或?qū)W校外邊都可以讀,即在學校里邊也不致妨礙他的興趣。

在林語堂看來,讀書、學習本來就是一種藝術(shù),用苦讀的方式去學習,怎么可能體會到其中的美感呢?只有不愿意學習、不會學習的人,才會選擇用苦讀的方式去學習。而真正愛讀書的人、真正會讀書的人,他們的全身心都會沉浸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這樣的人不需要別人去督促,因為在他們眼里,讀書就是一種享受的過程。

林語堂描述了一種理想的讀書境界:

那么究竟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讀書藝術(shù)呢?簡單的答語就是:隨手拿過一本書,想讀時,便讀一下子。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須出于完全自動。一個人盡可以拿一本《離騷》或一本《奧瑪·迦崖》,一手挽著愛人,同到河邊去讀。如若那時天空中有美麗的云霞,他盡可以放下手中的書,抬頭賞玩。也可以一面看,一面讀,中間吸一斗煙,或喝一杯茶,更可以增添他的樂趣?;蛉缭诙斓难┮?,一個人坐在火爐的旁邊,爐上壺水輕沸,手邊放著煙袋煙斗,他盡可以搬過十余本關(guān)于哲學、經(jīng)濟、詩文、傳記的書籍堆在身邊的椅子上,以閑適的態(tài)度,隨手拿過一本來翻閱。如覺得合意時,便可讀下去,否則便可換一本。

林語堂描述的這種讀書境界真的很吸引人,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幅很唯美的畫面。在他看來,只有這樣,自然并且自覺地讀書,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才是一種快樂。他說:

尋求學識,終不過是像去發(fā)現(xiàn)一個新大陸,或如愛奈托爾佛郎士所說:“一個心靈的探險行為?!蔽覀?nèi)缬靡环N坦白的、好奇的、富于冒險性的心胸去維持這個探索精神,則這種尋求行為便永遠是一種快樂,而不是痛苦了,我們應該舍棄那種規(guī)定的、劃一的、被動的強記事實方法,而將這種積極的滋長的個人快樂定為理想目標。

林語堂描述的學習方式雖然很吸引人,但是并不現(xiàn)實。特別是對當代社會的學生來說,初中、高中都有考試的壓力,都有固定的考試內(nèi)容,他們無法自由自在地讀書、學習。不過,林語堂描述的讀書境界,還是令人向往的。

(二)自由學習

林語堂認為,學習要依靠人自覺地求取知識,不能強制性地灌輸。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模式就存在這樣的問題,以教材為核心,以老師傳授知識為主體,以考試分數(shù)為量化標準,在林語堂看來,這樣的教育模式只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使其淪為教育的機器和奴隸。林語堂說:

天知道我對于知識真如饑者求食一般的,然而現(xiàn)代的學校制度是基于兩種臆斷:一是以為學生對于各門功課是毫無興味的;次則是以為學生不能自求知識。因此課程之編排是貶低程度,專為著那些對于功課毫無興味的學生而設(shè)。

在他看來,只有那些對于學習毫無興趣的人,才需要學校安排各種課程,因為只有這樣強制性的要求,才能使其學習。而真正會學習的人,都是自覺學習的,但這需要給他充分的自由,使其能夠自由地探索真正適合自己學習的內(nèi)容。所以他說 :

大學應當像一個叢林,猴子應當在里頭自由活動,在各種樹上隨便找各種堅果,由枝干間自由擺動跳躍。憑他的本性,他就知道哪種堅果好吃,哪些堅果能夠吃。我當時就是在享受各式各樣的果子的盛宴。

林語堂自由學習的思想與寓讀于樂的思想,實際上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只有充分的自由學習,才能夠?qū)W習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才能使人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能夠自覺地學習。林語堂的這種觀點,從理論上說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從實際的角度講,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林語堂講的這種自由學習的方式只能適合成年人,對中小學生來說,他們沒有這么強的自控能力,甚至現(xiàn)在的很多大學生都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和課程的安排。

其次,林語堂的這種設(shè)想需要學生家庭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因為這種自由式的學習方式,最后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效果是很難說的。如果家庭沒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家長就不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喜歡的內(nèi)容去學習,而是要求選擇適合今后就業(yè)的內(nèi)容去學習,因為生活并不是自由的。但是,這并不是說林語堂自由學習的思想就沒有可取之處了,他提出的自覺學習方式還是可以學習、繼承的。

(三)精讀博覽

在讀書學習中,林語堂還提倡要精讀博覽。對于博覽,較好理解,因為林語堂提倡自由學習,這就必然要求博覽群書。因為自由學習沒有限制學習的內(nèi)容,在沒有廣泛地學習之前,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所以,博覽是自由學習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精讀的一個前提條件。

什么是精讀?如何精讀?首先,要讀真正的好書。林語堂的這一觀點是針對學校教育來說的,因為他認為教科書并不是一種好書,甚至不能算是書。林語堂在《論讀書》一文中就談道:“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并不是真正的書。今日大學畢業(yè)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然而讀一部《小說概論》,到底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歷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绷终Z堂之所以這么說,是有其原因的。在他看來,編訂教科書有其規(guī)定要求,這就限制了內(nèi)容的選擇。另外,教科書的篇幅有限,收入的一些好文章大都是節(jié)選,這會給人一種只言片語甚至支離破碎的感覺。還有,編訂的教科書往往要經(jīng)過政府有關(guān)部門的審核,特別是有關(guān)歷史等內(nèi)容,審核時往往存在修改或者某些刻意的引導,這些問題都是林語堂所不能接受的。

其次,要深入地讀,要深入書中去感受作者寫這本書時的靈魂。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shù)》一文的起首一段就寫道:“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fā)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象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本x的這種狀態(tài),就像讀者跟作者穿越時空、面對面地交流,這種交流可能是一場傾訴,也可能是一場問答,甚至是一場旅行。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地深入到了一本書的靈魂之中,才符合林語堂精讀的要求。

林語堂對于精讀的要求,也是我們現(xiàn)在在閱讀過程中所需要的,同時也是老師一直教導的閱讀方式。但是,這種深入的閱讀狀態(tài)其實是很難達到的,一方面是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很多人都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深入閱讀;另一方面,則是很多人只是把閱讀當作一種任務或者要求,并沒有閱讀的興趣,有閱讀興趣的一般是現(xiàn)在流行的網(wǎng)絡小說之類,而非經(jīng)典。另外,林語堂對于教科書的評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教科書作為一種普適性的教學用品,還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畢竟教科書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的學習需要。

三、思想回響:培養(yǎng)良好學風,提倡導師制度

林語堂認為,一個學校的辦學優(yōu)劣,首先要看這個學校的學風,而不是看學校獲得了什么榮譽。同時他認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實行“導師制”,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教師的作用,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好的學生,不至于使好學生埋沒。

(一)空氣教育觀

林語堂所說的“空氣教育”,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注重學風,即注重學習的風氣或者說氛圍。林語堂指出:

我深信凡是真正的教育,都是風氣作用。風氣就是空氣?!翱諝夂谩?,使一班青年朝夕浸染其中,無論上課不上課,考試不考試,學問都會好的?!翱諝獠缓谩?,無論考試如何嚴格,校紀如何整飭,學問是不會好的。

一個學校的學風確實能反映很多信息。一般人判斷一所大學的優(yōu)劣,往往看這個學校是不是“985”“211”或者是不是“雙一流”之類的,但真正的教育專家判斷一個學校的優(yōu)劣,往往看這個學校的學風。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傳這樣的說法:“一流學校抓學術(shù),二流學校抓教育,三流學校抓衛(wèi)生?!边@從側(cè)面反映了一些情況,一流學校之所以重視抓學術(shù),是因為學風已經(jīng)很好了,只要抓成果就行。二流學校抓教育,是說二流的學校學風還行,但不是很好,所以要先抓教育,培養(yǎng)學風。至于三流學校,根本沒有所謂的學風這種東西,只能抓衛(wèi)生、紀律之類,搞搞面子工程。

那么,學校的學風應該怎么培養(yǎng)呢?林語堂提出了三條意見:首先,學校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必須是古樸大氣,能夠使人忘卻一切俗冗私慮、豁然開朗的,令人一進入就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其次,要有眾多名師、賢才,可以供學生效仿。正如林語堂所說:“學校應該有一大批具有非凡人格的賢才,使學生可以這里碰見牛頓,那里碰見佛羅特,在其他地方又碰見羅素。西屋住了一位吳稚暉,前院是惠定宇的書房,后院是戴東原的住所?!?最后,是師生能夠在課外自然地接觸交流。因為老師都是賢才,學生與老師多交流接觸,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教育”二字應解作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應解作一種人與書的關(guān)系。一個沒有學問的人因為得與有學問的人天天接觸,耳濡目染,受了他的切磋砥礪,傳染著他好學的興味,學習他治學的方法,明白他對事理的見解!這是我所謂的教育?!n堂中的學問常是死的,機械式的,在課堂外閑談時論到的學問才是活的,生動的,與人生有關(guān)系的。

林語堂的上述想法是很好的,但對現(xiàn)代的各級各類學校來說,有點不太現(xiàn)實。因為,要打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現(xiàn)在很多學校卻經(jīng)費緊缺。此外,一所學校要招攬并留住優(yōu)秀的師資,就要給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這對一般的學校來說,是難以做到的。當然,林語堂提出要重視學風的觀點還是值得重視的?,F(xiàn)在,學校辦學不能以招生或者各種獎項作為學校的資本,而應該把學風作為學校最大的亮點。

(二)導師制原則

林語堂曾在國內(nèi)外多所大學求學、任職,其中最著名的大學是牛津大學。林語堂覺得,牛津大學的教育環(huán)境表面上似乎很散漫,很少有刻板的程式,但是“仍能產(chǎn)生一種談吐風雅德學兼優(yōu)的讀書人”,就是因為牛津大學采用了一種“導師制”的教育模式。

林語堂在《談牛津》一文中寫道:

學生愿意躲懶的,盡管躲懶,也可畢業(yè),愿意用功的人,也可以用功,有書可看,有學者可與朝夕磋磨,有他們所私淑的導師每星期一次向他吸煙談學—— 這便是牛津的大學教育……從這種及別種的證據(jù),我了悟牛津?qū)煹墓ぷ?,就是召集少?shù)學生,向他們冒煙。凡人這樣有系統(tǒng)的被人冒煙,四年之后,自然成為學者?!绻谐驳牟耪{(diào),他的導師對他特別注意,就向他一直冒煙,冒到他的天才出火。

從林語堂的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導師制,其實就是一個老師帶著一個或者幾個學生一起學習,老師與學生之間可以經(jīng)常地交流。這樣,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長處和不足,并能及時幫助學生改正缺點。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及時向老師請教,在傳授與請教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能夠得到收獲和提高。這一制度能夠較好地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好的學生,至于較差的學生,也不至于疏于管理。后來,林語堂在南洋大學的建校計劃中,把“實行導師制”列為八大方針之一。

現(xiàn)在,大學中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導師制已經(jīng)比較完善。不少大學在本科階段也試行導師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機制的建立,師資力量的加強,導師制可能為深化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yǎng)專兼多能的人才發(fā)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編審)

猜你喜歡
林語堂導師制學風
林語堂的“半場演講”
特殊時期居家線上學習學風建設(shè)路徑探索
精準導師制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證研究
林語堂更衣見老友
高職生導師制內(nèi)涵研究①
林語堂妙論“好丈夫”
我國本科生導師制的應然取向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炊事員的幾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