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死,馬克-羅蘭茲在《跑著思考:人、狗、意義和死亡》-書中這樣寫道:人們通常的想法是,死是生命的結(jié)束,所以不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所言,“死不是我生命中的事件”。羅蘭茲認(rèn)為事實有些復(fù)雜。
羅蘭茲并不認(rèn)為生與死是兩回事,他更多地把生死看作一個從這個世界逐漸消失的過程。從根本上說,生命就是一個刪除的過程?!白畛跷覞M懷希望,而二三十年以后,事實卻證明,我慢慢變得越來越不是原先的自己了。在這個過程中,死亡是公認(rèn)的重點——它是我消失過程中一個后期的、不可逆轉(zhuǎn)的階段。這個過程緩緩地繼續(xù),直到我可能留下的每一個痕跡、我來過這個世界的每一個標(biāo)志,都被抹得一干二凈?!币虼肆_蘭茲反對用二分法—一即生與死,去看待這個問題,他喜歡用三分法去看待它:衰退+死亡+刪除=消失。
羅蘭茲認(rèn)為,以為死亡是未來能被安全地封鎖起來的事,是錯誤的。死神沒有耐心,在大幕落下之前,一直在微露其容?!拔覀兊乃ダ?,其實就是死亡在以各種方式偷襲我們,讓我們大致預(yù)覽一下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我假性痛風(fēng)的大腳趾就像一個腫脹、腐爛的死肢。我二十多歲時的結(jié)實身體漸漸變得松弛了,就像鹽罐中浸泡過久的橘子……死亡很喜歡以這些方式,在劇終之前很早就把自己展示出來?!?/p>
羅蘭茲說:“我會告訴自己:死神沒有幽默感。”一個絕望者在其生物學(xué)生命結(jié)束之前是什么狀況。這是我反復(fù)感到的一種恐懼,我見過不少人在生命最后幾年的狀況,所以知道他們表現(xiàn)出的恐懼和困惑之甚。走向死亡,就是漸漸地、持續(xù)地變得無家可歸。
個體與整體 死亡與生命的爭戰(zhàn)
威爾·杜蘭特在《落葉:關(guān)于生命、愛情、戰(zhàn)爭與信仰的遺言>中提及,歷史上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衰落;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死亡。這可能是老年的大悲劇,若帶著倒置的浪漫之眼回顧過去,只能看到人類的痛苦。
事實上,我們并非個體。我們只是人類的臨時器官,是生命這個主體內(nèi)的細(xì)胞;我們死去,不復(fù)存在,而生命或許依舊年輕和堅強。如果要長生不老,成長就會被扼殺,年輕在塵世中就沒有了空間。就和表現(xiàn)手法一樣,死亡是在清除垃圾,切除多余。
我們把一部分自己從日漸衰老的身體中分離出來,稱之為孩子;通過我們那些并不令人泄氣的愛,我們把我們的活力放到了這個全新的自我上,然后,從前的自己死去;通過為人父母,我們跨過了代溝,避開了死亡的敵意:即便是在洪水中,孩子依然會誕生;在一輛亂糟糟擠滿難民的汽車?yán)?,雙胞胎突然降生;在一棵樹上,雖然周圍都是咆哮的洪水,孤身一人的母親仍在哺育她剛出生的孩子。在死亡的陰影下,生命生生不息。
3000年前,一個人覺得人類能飛,于是他給自己造了一對翅膀;他的兒子伊卡洛斯相信這對翅膀能飛,并嘗試飛行,結(jié)果掉進了海里:勇敢無畏的生命建立在夢想上。三十代人后,希望把神話帶入現(xiàn)實的達·芬奇在他的畫作上畫了飛行器的平面圖和計算結(jié)果;他還在筆記中留下了一句話,只要聽過這句話,它就會像鈴聲一樣在記憶中回響“要有翅膀”。達·芬奇失敗了,并且離開了人世,可生命在繼續(xù),夢想也在繼續(xù)。后來,人類能飛了,長久以來對鳥類的挑戰(zhàn)終于有了結(jié)果。生命就是這樣,可以懷揣一個夢想3000年之久,并且從不放棄。個人失敗了,可生命成功了。
一個老人彌留之際,幫不上忙的朋友和號哭的親戚令他痛苦萬分。多么可怕,老人瘦得皮包骨,皮肉松弛,布滿皺紋,牙齒已經(jīng)掉光了,他面色蒼白,舌頭僵硬,說不出一個字,眼淚渾濁,什么都看不見!年輕不再時,所有的希望和嘗試都煙消云散,最后就是這樣的結(jié)果。70年了,這個人一直在積累知識,過程很痛苦,而且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的大腦成為各種經(jīng)驗的儲藏庫,蘊藏著無數(shù)精妙的思想和行動;他的心從苦難中學(xué)會了溫和,他的思想學(xué)會了理解;他用70年從動物變成了人,能夠?qū)ふ艺胬?,可以?chuàng)造美麗??伤劳鰜碚宜?,毒害他,令他窒息,凍結(jié)他的血液,揪住他的心臟,讓他的大腦潰決,讓他的喉嚨發(fā)出呼嚕聲。
死亡贏了。
鳥兒在外面的樹枝上歡快地歌唱,陽光傾瀉在田野上;花蕾伸展,莖稈自信地?fù)P起頭;樹液積于樹上。是什么讓孩子們?nèi)绱丝鞓?,笑著,叫著,追逐著,不知疲倦?他們真是活力無限,生龍活虎,快樂無邊!關(guān)于死亡,他們在乎的是什么?他們會學(xué)習(xí),成長,去愛,去奮斗,去創(chuàng)造,或許還會給生命提升個等級,然后死去。當(dāng)他們離開人世,他們會用他們的孩子和為人父母的關(guān)心欺騙死亡,而這會讓他們的孩子比他們稍稍優(yōu)秀。生命贏了。
思考生死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
“我想象自己是草地上的一座雕像,目睹一代又一代孩子嬉鬧著從遠處走來,漸漸長大,在我身旁談情說愛,尋歡作樂,又慢慢衰老,蹣跚著向遠處走去。我在他們中間認(rèn)出了我自己的身影,他走著和大家一樣的路程。我焦急地朝他瞪眼,示意他停下來,但他毫不理會?,F(xiàn)在他已經(jīng)越過我,繼續(xù)向前走去了。我悲哀地看著他無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周國平在《人生哲思錄> -書中如是說,他接著寫道:
我憂郁地想: “我不該就這么永遠地消失?!?/p>
我聽見一個聲音對我說: “人人都得死?!?/p>
周國平指出,人們害怕死亡是對于自己活著這件事實在太習(xí)慣了;而凡是習(xí)慣了的東西,我們就很難有朝一日會失去。可是,事實上,死亡始終和我們比鄰而居。所以,許多哲學(xué)人都主張,我們應(yīng)當(dāng)及早對死亡這件事也習(xí)慣起來,以免到時候猝不及防。在此意義上,他們把哲學(xué)看作一種思考死亡并且使自己對之習(xí)以為常的練習(xí)。
在周國平看來,事實上,恰恰是當(dāng)一個人即將告別人世的時候,他與世界之間最有可能產(chǎn)生最有價值的交流。當(dāng)然,前提是他沒有被死亡徹底擊垮,仍能進行活躍的思考。有些人能夠憑借自身內(nèi)在的力量做到這一點。就整個社會而言,為了使更多的人做到這一點,便有必要改變諱言死亡的陋習(xí),形成一種生者與死者一起坦然面對死亡的健康氛圍。
那么思考生死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周國平認(rèn)為,或許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有意義的徒勞:第一,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脫的眼光看待成敗禍福。第二,為現(xiàn)實中的死做好精神準(zhǔn)備。第三,對死的思考使人更清醒地意識到個人生存的不可替代,如海德爾說的那樣“向死而生”,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獨一無二的價值。
“最后的結(jié)局都是一回事。在我看來,我們應(yīng)該也能夠做到的僅是這個意義上的不恐懼死亡?!敝車秸f。
TIPS
站在終點回望通向終點的道路,會有很多感悟。如果能將死亡視為我們?nèi)松猛局械耐榛驅(qū)?,他會提醒我們,不要把現(xiàn)在該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幫助我們每天做得更好,而且充實。
史蒂夫·喬布斯:記住你即將死去
這句話是我一生中遇到的重要的箴言。它幫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榮譽、所有的驕傲、所有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你有時候會思考你將會失去某些東西,“記住你即將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這些想法的好辦法。
王石:如何面對死亡,我們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很多人很納悶,作為一個企業(yè)家,為什么不務(wù)正業(yè)去登山,這么多年過去了,我想說的是正因為登山使我能面對死亡,這是我登山的收獲。實際上,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從生命到死亡,如果沒有死亡不可能有生命。如何面對死亡,我們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正因為登山,進山之后,甚至都不知道明天一早,還能不能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經(jīng)歷使你必須考慮原來回避的問題——如何面對死亡。
馬云的墓志銘:干過很多事,順便還做了個企業(yè)
其實我想過,以后在墓碑上寫什么,就寫:杭州佬,喜歡太極拳,干過很多事,順便還做了個企業(yè)。人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為了工作,是為了生活、體驗,交一批朋友,做一些事情。然后你從別人這兒受益了,同時你讓人家也受益了。
李嘉誠:我的墓志銘——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我不懼怕死亡,為什么呢?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亮一條路就好了,而且我還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沒有人可以破壞這個基金會,我一代代的兒孫及基金會的同仁,他們就是服務(wù),而不能從基金會得到任何利益。這個基金會擁有自己的資產(chǎn),足夠讓它繼續(xù)做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的公益事業(yè)。我不會想百年之后后人對我的評價,我一生只希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國民,擁有有價值的人生。如果真的要寫墓志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斗志的一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