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背后乃是哲學,高深的藝術其背后必然是高深的哲學,藝術向高深發(fā)展,必然向高層面的哲學延伸。山水畫家,唯不可忘“三問”是也:問天地、問先賢、問我心;與其說山水畫家是在畫山,不如說是在問山,第一次看山,你看了山,而山不認識你,兩次看山,你還是看了山,而山還是不認識你,假如你十次、百次的去看山,山自然會認識你了。這時,你和山成為了摯友,才稱得上是真正懂山,自然筆下之山就不是山了,此時的山有了性格,有了靈魂,有了生命,我的這位摯友、盟兄、著名畫家李煥林先生與太行為鄰,無以數(shù)計地深入,寫生游記,風餐露宿,與山結盟,可謂筆下風雨皆受天地之造化,吾兄此所謂“問天地”是也。
藝術,沒有傳統(tǒng)的東西肯定不是好的東西,但抱著傳統(tǒng)大腿不放的也肯定不是好的東西,故藝術家的風格面貌就恰似你我之面目,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太行山本就雄渾壯闊、蒼茫厚重,這種風骨恰似畫家的悲憫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先賢范寬到近代李可染、賈又福等先生多有佳作傳世,然,當下寫太行風骨讓我最景仰與欽佩者為余同鄉(xiāng)名家白云鄉(xiāng)先生,而恰恰李煥林先生為白先生之入室弟子,追習研摹,時常左右,承傳了白先生寫太行的筆墨形式的同時,也承傳了太行的風骨靈魂,煥林先生又善學好問,結交藝術界諸多賢達、尋師求道,可見煥林先生“問先賢”之路亦是宏大中正,從筆墨技法中不難看出又揉合了眾家之長,特具北派山水之風格,亦是可貴。
“書為心畫,畫為心聲”,藝術品的風格面貌當然和藝術家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煥林先生生性豁達、豪爽,貌似魁梧的外相之中又盡含著細膩柔情,先生愛藝術,喜游歷,善戲曲,就連美食亦被先生列為其藝術范疇……“藝術來源于生活”不是空洞的,這所有的一切,才奠定了煥林先生藝術作品中的內(nèi)容豐富、筆墨酣暢、境界高古的精神風貌,并非一蹴而就,藝術家之“問我心”,對于煥林先生,絕無愧對。
余性情怪癖,不與人同,品讀眾家山水作品,首問風骨靈魂、次觀筆墨氣韻、再看作者人格,最厭惡筆下之可居、可游或小橋流水,說到底,那些總歸是“形而下”的表相,不入大雅!山水畫家筆下的不僅僅是山,而是一個藝術家賦予“山”的一種思想、一種生命境界,是用這筆下之“山”去詮釋一個藝術家的擔當和責任,是告訴觀者一種生命體悟,一種教化…總之,畫家筆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思索,讓讀者回味。古人曰“畫使人驚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繪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文以載道”、“以藝化人”等等,盡是哲學,因此,真正的畫家不只是耍耍筆頭功夫,而是讓筆墨精神引領當下眾人的思想靈魂和生活走向。從作品境界內(nèi)涵再到藝術家的人格魅力,吾兄煥林先生是這樣做的,這一點,很值得肯定!愚人老九與煥林先生為金蘭之交,為了避嫌,不便浮夸,只從藝術角度闡述些許觀點,從側面足以看到煥林先生的精神品味和藝術境界,我不愧對良心!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