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泰 高皓
在帝制時代,范仲淹因為創(chuàng)立范氏義莊而名揚天下,不但家族血脈可以綿長不絕,而且家族人才輩出、既富且貴,家族中在朝為官、出將入相者不乏其人,成為一時無兩的特殊現(xiàn)象,令士大夫階層羨慕不已。人們極欲仿效學習,期望自己的家族亦能血脈綿延、子孫后代長保富貴。由是之故,宋朝以后,不少官賈家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設立或大或小的義莊,以保障家族后代。
中國歷史上的帝制時代,呈現(xiàn)周而復始的“一亂一治”——盛世與亂世相間隔的“超穩(wěn)定”的發(fā)展格局(梁漱溟,1963)。自范仲淹之后,雖然朝代更迭不斷,戰(zhàn)亂時有發(fā)生,但強調血脈延續(xù)以傳不朽的追求從未改變,義莊制度自然也在那個“超穩(wěn)定”的社會體系中代代相傳——雖然期間難免曾因外部際遇變化以及家族事業(yè)發(fā)展的順逆等問題導致起落跌宕。但這種局面到了十九世紀卻因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產(chǎn)生7前所未見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不只是影響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存亡盛衰,更是牽動了無數(shù)大小家族的延續(xù)與命運。而盛宣懷家族的遭遇,恰好反映了這段歷史時期的重大變化。
萌生手太祖輩的義莊設想
要更好和更全面地了解盛宣懷家族的盛衰,慈善信托制度如何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以及其家族不朽追求的文化特質,我們需要從盛宣懷的太祖父一代——盛洪仁說起,并要先對這個家族的發(fā)展歷史作些簡略介紹。
盛洪仁,字士洪,號士翁,綜合坊間不同資料顯示,盛洪仁生于乾隆年間(1748年),卒于嘉慶年間(1815年),其始祖據(jù)說乃周文王的兒郕叔武,其子孫后代日后以“郕”為姓氏,并改為“盛”。五胡亂華后,盛氏分為南北兩宗,其中的南宗于宋室南渡時遷至金陵,明朝時再遷至江蘇常州,盛洪仁的祖輩則在城西北隅龍溪河畔扎下根來(宋路霞,2002;《盛宣懷行述》,2002)。
據(jù)《龍溪盛氏宗譜》(1943)中的《先德錄》記載,盛洪仁父親盛九祥,生有二子,長子為盛洪仁,次子為盛洪林(字逸帆,1759年—1814年)。進一步資料記載,盛洪仁“幼時入鄉(xiāng)塾,輒過目成誦”,令其祖父“奇愛之”??上Ъ邑?, “勿克應制舉業(yè)”,即無法走上讀書應舉之路,但他“心酷嗜詩書”,偶有時間便會“觀經(jīng)史、講究古忠臣孝子事”,而且為人賢孝,其次則是樂于慈善, “常以敬宗收族自任”,并曾在1785年(乾隆五十年)大饑荒時“偕同志部署捐賬事”,可見他有仁者之心,樂于為善。
可惜,盛洪仁沒有子嗣,其母命以同宗昭穆過繼原則,將盛洪林之子盛隆,過繼給盛洪仁,以延香火,盛洪仁則盡全力培養(yǎng)盛隆,讓他最終能為家族帶來突破。盛洪仁于1815年去世后,盛隆則為他向朝廷爭取了一個“議敘九品例授登仕郎”職銜,并例贈“文林郎”(《龍溪盛氏宗譜》,1943)。家族后人給他的評價是:“尤留心經(jīng)史,論古具卓識有至性,常以敬宗收族自任”(《盛宣懷行述》,2002)。即是說,盛洪仁雖力薄財弱,但在敬宗收族方面則表現(xiàn)突出。
而盛洪林(即盛隆生父)因病于1814年較盛洪仁先去逝,而盛洪林據(jù)說亦如盛洪仁一樣從小就很聰明——“少穎敏,七歲能屬對”,令私塾的老師大為驚奇??上В⒑榱忠惨蚣邑氹y以走上讀書應舉之路,而他在鄉(xiāng)里中則“素慷爽,有肝膽,善排難解紛……聞及不平事輒發(fā)憤。故自宗族交游鄉(xiāng)黨間有難事質之,經(jīng)剖析皆悅服”。盛洪林另一個特別的舉動,是他曾和盛氏族人“刊修規(guī)訓……以示后人”,并十分強調子孫后代必須立志讀書。盛洪林育有五子一女,其中一子盛隆過繼給盛洪仁,而盛洪林去世后,盛隆為他向朝廷爭取了一個“國學生例馳贈文林郎”的職銜(《龍溪盛氏宗譜》,1943;《盛宣懷行述》,2002)。
對于武進縣盛氏家族而言,盛?。?786年—1867年)顯然為其發(fā)展帶來了突破,因他寒窗苫讀,最終不負所托,在26歲時的嘉慶庚午年(1810年)的鄉(xiāng)試中,獲得了舉人的功名,到嘉慶甲戌(1814年)的會試中又獲“挑取謄錄”,令家族聲名鵲起。到了道光壬午年(1822年),盛隆充任內廷方略館謄錄,并因有良好表現(xiàn)于甲申年(1824年)選授浙江安吉縣知縣,之后便官運亨通,歷任太平、長興、德清、孝豐、歸安、山陰及海寧的知州之職,道光年間曾三次擔任浙江鄉(xiāng)試考官(《龍溪盛氏宗譜》,1943)。
對于盛隆的生平行宜,《盛宣懷行述》中的介紹是“祖考惺予公,諱隆,嘉慶庚午舉人,浙江海寧州知州,誥授奉直大夫,誥封資政大夫,累贈光祿大夫”。而《盛宣懷行述》中對盛隆兒子盛康的介紹則尤為詳細,指他歷任地方官三十多年間“有政聲”,斷案“靡不心服”,并曾“自題大堂聯(lián)云:‘不循情,不愛錢,一副冷面皮但知執(zhí)法;勿矜才,勿使氣,滿腔熱心血總期無刑。此可見府君之用心矣”(《龍溪盛氏宗譜》,1943)。
盛隆除了為官清廉,還特別重視照料宗族鄉(xiāng)里,尤其想仿效范仲淹創(chuàng)立義莊。其次子盛康這樣寫道:“(盛隆)建宗祠,修譜系,創(chuàng)義田,凡收族之舉,力所能為者,無不為之。為宗長十五年,族有不平事,經(jīng)剖析,成悅服”。接著,盛康又指盛隆曾對他說: “昔范文正公置義田千畝,以養(yǎng)濟群族,七百年來族中至今賴之。予有志久矣……假我數(shù)年……我與汝等共籌之,吾愿足矣?!保ā洱埾⑹献谧V》,1943)。
盛隆育有四子(盛應、盛康、盛廉、盛賡)二女(名字不詳),其中盛康一房,日后最為顯赫。至于令盛隆最驕傲和最滿意的,相信除了他為家族帶來了功名與仕途上的突破,令盛氏家族在武進縣有了更大名氣與更高地位,更在創(chuàng)立義莊一事上邁出了重要步伐,既繼承了父輩在贍族救濟與慈善公益方面的遺志,也為子孫后代做出了行善積德的榜樣。
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家族慈善信托的公益事業(yè)上,則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盛隆自己,或是其父盛洪仁、本生父盛洪林,都一直受范仲淹設立義莊以贍族救濟思想與舉止的影響,所以常有學習仿效的念頭,希望創(chuàng)立義莊以敬宗贍族、救濟貧弱。馮宮允(1943)因而指出:“先是資政公(盛林)昆季(即盛洪仁、盛洪林)始創(chuàng)議:設義學、給義糧、置義冢,未成而沒,海寧公(盛?。┚杼锇税佼€,次第行之。”即是說,盛隆的父輩早有創(chuàng)設義莊以收族保族的想法,但條件未備、基礎未固,所以未能落實。到盛隆時算是踏出半步,因只是捐設了義田,沒有義學和義冢等。
對于創(chuàng)設義莊早于盛洪仁一代已有萌芽,前文提及盛洪仁熱心公益,曾在“乾隆時捐賑”已見端倪??上В⒑槿逝c盛洪林均“未成而沒”,令如何實行、構思義田的責任,落到盛隆身上。盛隆次子盛康這樣介紹:
先王父(盛洪仁)與本生王父(盛洪林)敬慕先賢義行,嘗謂收族之要有三:設義學以教子娃,給義糧以恤煢獨,置以冢以救兇喪。事不及舉而本生王父赍志以沒,先王父復時以此勗先大夫,事不及舉而先王父復赍志以沒。迨先大夫(盛?。呤苏阒校愎实虮?,虧累日積,而先大夫祗奉遺訓,竭力摒擋,置常稔之田八百余畝。(《龍溪盛氏宗譜》,1943)
由此可見,盛氏家族意欲創(chuàng)立義莊的做法,早在盛洪仁一代(乾隆時期)已萌生,只是因條件不成熟,而沒能落實。到盛隆這一代時,雖然他出仕為官多年,具有一定名望與實力,但據(jù)說為官清廉,加上官位不高,其財力并不如他人想象的雄厚,而當時的浙江一帶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遭遇到太平天國之亂的破壞,民生凋敝,所以又難以讓他更好地邁出創(chuàng)立義莊這一步。雖然如此,他還是以自身最大的能力或財力,捐出了“義田八百余畝”,藉以作為贍族救濟的基礎。
對于盛隆為人及捐出義田以贍族的情況,盛康在(《龍溪盛氏宗譜》,1943)中這樣介紹:“盛隆秉性孝友,尤敦族誼,嘗捐置義田以贍族之貧乏者,族人至今(同治七年,即1868)賴之?!闭缜笆?,由于義田只是義莊的一個部分,盛隆當然不會滿足于此,而是一心希望像范仲淹那樣創(chuàng)立家族義莊,盛康補充說:“……及余兄弟(即盛康和盛賡等)輩先后登仕版,方期親承嚴訓,經(jīng)劃其事于義田外更置義莊,乃粵逆(即太平天國之亂)西來,郡城失守,祠宇悉為灰燼,而先大夫亦不數(shù)年棄養(yǎng)矣”(《龍溪盛氏宗譜》,1943)。換言之,盛隆在捐設義田之后,加上有些兒子先后有了功名(詳見下文),自然想更上層樓、更進一步,落實設立義莊以統(tǒng)管“設義學、給義糧、置義?!钡却壬乒娴哪繕耍痪眉匆蚰昀狭λトナ?,享年81歲。
對于家族自祖輩就有創(chuàng)立義莊的愿望,到了父輩仍未能全面落實,只是邁出半步而已,其時已身居要職、位高權重的盛康,看來感觸良多,并對其父的去世有了“莊房未建,不及舉辦,赍志以終”的嘆息。在盛康眼中,父親雖已較其祖輩有了實質的舉動,捐資購置了義田,但尚沒設立莊房,統(tǒng)合家族的慈善救濟事業(yè),更沒什么制度保障,可確保義莊“可久可大”,因而尚未令家族、宗族及鄰里鄉(xiāng)黨等獲得更好的保障,所以相關的慈善事業(yè),亦很難較有規(guī)模地發(fā)展起來。
盛康創(chuàng)設拙園義莊
盛隆在創(chuàng)立家族義莊上未竟全功,“赍志以終”的遺憾,無疑給盛康很大的使命感或責任感,促使他在這方面做出更大努力。綜合相關資料顯示,盛康生于1814年,卒于1902年,乃盛隆次子。長兄盛應(1808年~18 60年),1843年舉人,曾任歸安知縣之職,《盛宣懷行述》(2002)指“庚申(1860年)二月,伯祖殉難于杭”,即是在杭州對抗太平天國時戰(zhàn)死沙場;三弟盛廉(1818年~18 46年),“嗜學工詩”,可惜英年早逝,在未滿30歲時去世,四弟盛賡(1823年~19 00年),歷任長沙、瀏陽、元江等知縣、知州之職(《龍溪盛氏宗譜》,1943)。
這也意味著,在一眾兄弟中,以盛康一房最為突出,他在26歲時(1840年)中舉人,比兄長更早中舉,然后在而立之年(1844年)高中進士,意味著也更是揚名聲、顯父母,為家族帶來更大突破了。由于有了進士及第的頭銜,盛康仕途自然更是平步青云,初期授工部主事,后歷任廬州、寧國和直棣知縣,接著則是擢升為湖北督糧道、武昌道兼布政使、按察使,后任浙江嘉湖兵備道、按察使等要職(楊廷福、楊同甫,1988;《盛宣懷行述》,2002)。
盛康不但在官場上頗有表現(xiàn),能文能武,更輯有《資治通鑒補》及《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等書留世。至于令盛康官運亨通,日后又可為子孫打下堅實人脈關系基礎,更可令他在籌劃創(chuàng)設義莊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無疑是他與清代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的交往,而促使他能與這兩位權傾一時的重臣走在一起,日后可以相交相知,甚至將這種關系延伸到兒輩如盛宣懷身上的,則是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一事(宋路霞,2002;夏東元,2004及2015)。
具體而言,太平天國之亂時,江南常州一帶曾受嚴重破壞,長兄盛應更因參與對抗太平軍而戰(zhàn)死沙場。盛康任浙江嘉湖兵備道時,曾聽命于曾國藩和李鴻章,因而有深入接觸。在平定太平天國后,曾國藩和李鴻章更是仕途亨通,盛康也有了更好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盛康與李鴻章頗有關系,因而令兒子盛宣懷日后可憑“文忠(李鴻章)與大父(盛康)雅故”的情誼,獲招攬入李氏幕府, “派委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屬橐鞋侍文忠”《盛宣懷行述》,2002)。到盛康籌劃創(chuàng)設義莊時,更是得到了曾國藩的幫助,讓他創(chuàng)立的家族義莊得到了同治皇帝恩準,由于有了官府的支撐,其社會地位更顯赫。
讓我們回到盛康籌劃創(chuàng)設義莊的問題上,觀察其進程、內容及特質。正如前文提及的,雖然其祖輩一直希望創(chuàng)立義莊以贍族、保族,但未有具體行動,到其父時則總算邁出一步,但只是捐建了義田而已,與創(chuàng)建義莊仍有不少距離,所以令他一直耿耿于懷,秉性賢孝的盛康,感受到了那份必須實現(xiàn)祖輩及父輩心愿的壓力。
1867年(農(nóng)歷五月),盛隆去世,臨終前相信他曾叮囑盛康要完成其心愿,所以盛康在《拙園義莊記》一文中,便說出了“謹遵遺命”的話。同年農(nóng)歷十月,其母(費氏)去世,翌年(七月),其妻(與母親一樣,亦姓費)也去世。經(jīng)歷了至親接二連三離他而去,既令盛康傷痛不已,也激起他必須盡快創(chuàng)立義莊的決心。其孫在《盛宣懷行述》(2002) -文中有這樣的介紹“大父(盛康)自奉諱家居,一意為悖宗睦族之事,設義莊,增祭田,建義學,修宗譜?!钡降资⒖颠@次一心一意創(chuàng)立的義莊,其名字和創(chuàng)辦人等有何特別呢?義莊內容、運作與制度安排有何特點呢?發(fā)展進程又是否順利呢?
創(chuàng)辦及名稱首先,看看義莊的名稱、主要參與者和創(chuàng)辦年份。從盛康自述的創(chuàng)立義莊書函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把義莊的名字定為“拙園義莊”,而非如范仲淹那樣以姓氏命名,例如“盛氏義莊”,而是選用了“拙園”的名稱,這相信與他擁有一個留園有關,但確實原因如何仍有待稽考。參與創(chuàng)立的家族成員,除了盛康本人,還有其胞弟盛賡(曾任湖南元江知縣)、侄盛字懷(盛應之子,曾任湖南補用知縣兼襲云騎尉),此點揭示這個義莊具有由家族各房共同創(chuàng)立(盛應及盛廉已逝)的色彩。至于確實創(chuàng)辦的年份,應是1867年中盛隆去世不久。
內容和制度安排其次,看看義莊具體內容、運作與制度安排。在義莊資產(chǎn)方面,除了父親留下的八百余畝義田,盛康一方面從家族財產(chǎn)中撥出部分用于興建房屋,作為義學及辦公等用途,另一方面則增加義田,提供救助力量,當然還捐出基本的營運資金,以便義莊運作。對于這些義莊資產(chǎn),他這樣介紹:“屋:四廈三十余楹;贍族義田:一千二十二畝;祠基祭田;一百一十二畝;共田一千一百三十四畝”(《龍溪盛氏宗譜》,1943)。顯然,雖然創(chuàng)辦義莊時的資產(chǎn)并不十分豐厚,但也算是擁有了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伍悠,2014)。
值得指出的是,義莊成立后,其他家族成員將名下積蓄捐到義莊的做法日多,其中的盛康夫人及妾侍,更是起了帶頭作用,她們將名下“私己”財產(chǎn),捐給義莊,有些甚至指明要用于子孫教育。盛康這樣介紹: “亡室費夫人素好施予,嘗以鍼黹所入,置田百畝,備每歲施舍。費夫人在日,曾與余論及義莊不可無讀書田,請以所置田捐入,意甚善。亡姬王恭人,性喜放生,余任武昌時嘗以廉余置田二百畝為敦生,資王恭人。臨沒泣請以此田捐入義莊,集成三百畝,永為盛氏讀書田”(《龍溪盛氏宗譜》,1943)。
組織與管理方面義莊初期設有司正、司副的“掌莊”之職,綜理諸務,并主要由盛康、盛賡和盛宇懷擔任,規(guī)定日后的掌莊人須“于莊裔中擇其有德有才或殷實可托者,公舉接掌”。大約運作五年后,叉在管理上作出調整,主要改為設立三個職位:司事、司莊和司賬。司莊“專管給發(fā)錢米,供祭辦糧修理祠墓莊倉等事”,司賬“專管錢米出入帳目及登記田租完欠等事”,司事“專管儲廒出糶春白等事”,三者各有分工、各司其職,便利莊務發(fā)展。
與此同時,又規(guī)定出任這三個職位的人,“必須常年在莊住宿”,以便更好地管理莊務。這三個職位之下,還設有“幫辦司事”之職,而這些職位,則“概用外姓,以避嫌疑”,防止家族成員私相授受。其次,定下考核機制,提升效率與積極性:“其辦事之勤惰、辛資之多寡,統(tǒng)歸掌莊查察,隨時酌定”(《龍溪盛氏宗譜》,1943)。
贍養(yǎng)救濟的標準、類別與機制義莊既規(guī)定了救濟的準則,也確立了救濟的數(shù)額,例如對老、寡、孤、殘、幼、嫁娶、喪葬、科舉應考和歲寒等不同情況與類別的救濟,定下了先后次序與救助數(shù)目。五年后又作出補充和修訂,目的一方面是防止受助者養(yǎng)成依賴,另一方面在讀書和習業(yè)兩大重要層面上作出鼓勵與推動,希望族人多在這些方向上努力。
約束義莊資產(chǎn)規(guī)則義莊特別規(guī)定其財產(chǎn)不能變賣,只能作為永久基金,而經(jīng)常性收入必須向官府課稅,余下的收入才能用于救濟。針對陸續(xù)有新的捐獻問題,義莊規(guī)定那些新捐贈者,無權干預莊務,而捐出的財產(chǎn),則“一體歸掌莊子弟經(jīng)營”。為了防止家族成員有人依老賣老,影響義莊有效運作,特別申明“雖系尊長不得干預侵擾,如日久玩生,掌莊人果有侵欺,確據(jù),許莊裔公同據(jù)實申官理斷,責令償納”(《龍溪盛氏宗譜》,1943)。
懲處機制對于任何侵吞義莊資產(chǎn)、觸犯莊規(guī)的具體懲處與機制,則列于“蘇撫部院掛發(fā)藩字第一號”的官方文件中,其內容如下:“倘有不肖子孫投獻勢要,私捏典賣,及富室強宗謀吞,受買各至伍拾畝以上者,悉依投獻捏賣祖墳山地原例,問發(fā)充軍,田產(chǎn)收回,賣價入官,不及前數(shù)者,即照盜賣官田律治罪……若盜賣義田,應仍照例治罪,杖一百,徒三年,謀買之人各與同罪”,并要求義莊“勒石,報官存案”。
尋求官方支持除了以上各項,盛康的另一重要綢繆和思考,當然是像范氏義莊那樣,爭取到朝廷支持,令義莊可“以垂久遠”。為此,盛康于1868年上書同治皇帝,奏請朝廷立案,尋求法律或官府保護。在奏折中,他一方面闡述其父早年一心意欲創(chuàng)立義莊的努力,另一方面則提到義莊有助敬宗保族、救濟孤寡老弱的問題。至于內容上則巨細無遺地列出了義莊的財產(chǎn)分布與規(guī)則(初期有二十八條,同治十二年再增加十八條)。
其中的重要舉動,則是尋求時任軍機處要員暨兩江總督故交曾國藩的協(xié)助,請他在奏請皇帝的奏折中背書,而曾國藩亦不負所托,為盛康在奏折中加入“附片”(附件),不無稱譽地提到盛康創(chuàng)設義莊的行動,是“合族得資周恤,義田賴以長存”的做法,并高度贊揚其舉止“敦睦可風”。另一方面,他還“飭蘇藩司頒給印貼執(zhí)守”,要將相關田號莊規(guī)等, “送禮部查核”,以便執(zhí)行。由于有了曾國藩的背書,其奏折不出所料地獲得同治皇帝的首肯。武進縣的官員乃按皇帝的批核和曾國藩指示“勒石遵守”。
這意味著,受父親“赍志以終”的盛康,在年過半百后下定決心,要落實祖父輩一心想要創(chuàng)立的義莊以達到贍族保族目標。為此,他不但在個人或家族財產(chǎn)中捐出部分資產(chǎn),作為義莊的“永久發(fā)展基金”,叉成功游說其他家族成員——包括過去長期被社會忽略的女性成員——捐出財產(chǎn),因而增加義莊實力,令其可以有更多經(jīng)常性收入,完成更多贍族救濟的工作(伍悠,2014)。
由于盛康訂立運作與監(jiān)督的規(guī)章制度,同時又能成功爭取朝廷或官府的支持,讓義莊的運作得到“公權力”的保護,因而令拙園義莊日后可在變幻的社會及政治環(huán)境中更好地運作下去。馮宮允(1943)因而指出:“祖、父(子)三世同心作述,積數(shù)十年,當構蓄畬之力,遙觀厥成?!碑斎唬钭緢@義莊可以從此之后不斷發(fā)展下去的核心因素或力量,則是盛宣懷,他日后成為政商界紅人,權力與財力冠絕天下,因此成為了拙園義莊的最大保護者。
盛宣懷傳奇
在近代中國歷史,盛宣懷(1844年~1916年)的名字成為吸納西學、洋為中用、洋務運動,甚至是亦政亦商之類的同義詞,因他的一生,不但與滿清政府的連串接觸西方、變法國強運動有關,也與常游走于中西政商各界,引進西方不少新鮮事物有關。雖然他的人生留下三大遺憾:科舉落第、未能成為一州一邑的地方官,以及未曾踏足歐美,卻能在那個變局中緊抓機遇,突圍而出,表現(xiàn)卓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子孫給他一生功業(yè)的概括是: “平生最致力者實業(yè)而外,惟振災一事……其他所籌公益善舉無慮數(shù)十事,悉可垂諸久遠。所營實業(yè),皆有成績,表見于世”(《盛宣懷行述》,2002),可見公益慈善乃盛宣懷家人后代極為重視的一環(huán)。
概括而言,盛宣懷雖生于官宦人家,但并非如祖父輩般從科舉考試中及第,踏上正規(guī)仕途,而是在那個前所未見西方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大門的年代,當一浪接一浪具現(xiàn)代科技、科學與思想的事物,涌入中國,他立足于特殊而微妙位置上,在沒有太重文化包袱的背景下乘時而起,創(chuàng)立了個人的彪炳事業(yè)。至于讓他能夠獲得那個千載難逢機遇的關鍵,則是父親盛康早年所締結的人脈關系(《盛宣懷行述》,2002),當然亦不能排除其獲得祖父輩積下蔭德的助益。
正如前文提及,在參與平定太平天國反清勢力時,盛康及其胞兄盛應曾立下汗馬功勞,并與曾國藩和李鴻章結下了情誼與關系,這讓年少氣盛但科舉卻未有功名的盛宣懷,不但有機會接觸李鴻章,甚至能得到其信任與重用,他被李鴻章納于門下,成為其幕僚,從此改寫了他的人生。
最初,盛宣懷只是李鴻章門下眾多謀士之一,年輕且并不起眼,他能令閱人無數(shù)的李鴻章對之“一見器重”,關鍵是他可“盛暑日馳數(shù)十百里,磨盾草檄,頃刻千言,同官皆斂手推服”(《盛宣懷行述》,2002),簡單而言即是肯吃苦、具才色,叉能文善辯,令人信服,因而使他能獲得李鴻章的信任,成為近身謀士,跟隨李鴻章東奔西跑,處理大小事務,并在李鴻章仕途不斷上升過程中備受重用,于1870年獲“奏調會辦陜甘后路糧臺、淮軍后路營務處”,令他在營辦軍需時對于洋務與西學有了更為實質的接觸和領略。之后更因表現(xiàn)卓越,在很短時間內獲“薦保知府、道員,并賞花翎二品頂戴”(《盛宣懷行述》,2002)。
令盛宣懷事業(yè)出現(xiàn)重大轉變,脫穎而出,奠定其推動洋務運動中堅角色的,應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他籌辦官督商辦輪船招商局一事,他在營辦此事過程中的目光銳利與精明干練,為輪船招商局的發(fā)展打下重要基礎,并取得驕人成績,進而令李鴻章等人對他刮目相看。在接下來的日子中,他更是在李鴻章官運日隆之下有了更多發(fā)展,無論是造輪船、通電報、開煤礦、興鐵路、辦銀行、建紗廠,甚至是制兵器、練兵士、購軍艦等,無不有其主持或謀劃的影子(易惠莉,1994;宋路霞,2001;夏東元,2007)。結果是不但他的權位與名聲日顯,個人及家族的財富亦持續(xù)急升。
對于盛宣懷在主持洋務運動時取得的成就,其子孫有如下介紹:“府君(盛宣懷)于經(jīng)國大計,謀富則主張造路、開礦;圖強則主張練兵、興學;理財則主張設銀行、增稅率、改幣制:外交則主張牽制均勢,開放口岸、陰結強援;拯荒則主張浚治河道、整實倉儲、勸獎種植;而于鐵道則主張干路國有;于幣制則主張?zhí)摻鸨疚弧薄妒⑿麘研惺觥罚?002)。雖然其中有不少屬于修飾的褒揚之詞,但對一個生平并沒踏足歐美國家,更沒有“浸過咸水”(即曾海外留學)的“土炮”而言,已十分難得了。
愚齋義莊的創(chuàng)立
盛宣懷發(fā)跡后因為業(yè)務發(fā)展與交際應酬等需要,他把生活的大本營搬到了上海,興建了大宅“老公館”,先后娶了七房太太,育有八子八女,再以聯(lián)姻的方法,與不同權貴家族結成秦晉之好,令其家大業(yè)大的力量更加無孔不入地向不同層面延伸,成為上海的第一大家族(宋路霞,2001;夏東元,2004),在上海灘可謂無人不識,亦無出其右。名成利就發(fā)跡后的盛宣懷,與其祖輩及父輩,甚至是無數(shù)富豪巨賈那樣,想到了達則兼善天下,因而也樹立了善長仁翁的形象。至于他的妻妾們亦曾以她們的私己積蓄經(jīng)常捐肋救災,同樣贏得朝廷及社會的不少稱頌。
從資料上看,初期盛宣懷只是像普通人一樣“零售式”做慈善,就是因應某時某地的災難,或是某人某事的困難,甚至是政治或政府的某種特殊需要,施以援手,給予一些一次性救濟。舉例說,他曾多次捐款資助蘇州西園戒幢寺的擴建和修葺,叉曾捐款支持興建江灣玉佛寺,更曾多因應華南華中旱澇等災害,捐款救濟扶弱。此外,他曾捐款給清皇室,興建花園或祝壽;當中華民國成立時,也曾捐款支持民國政府的水利工程。當然,他也曾給家族的拙園義莊捐出義田五百畝,還曾擔任不同重要慈善組織(如萬國紅十字會、北京資善堂、天津百善堂、上海仁濟堂和常州積善堂等)會長或董事等要職。如此種種,顯示他其實在為善布施方面十分慷慨,贏得了“大慈善家”的美譽(《盛宣懷檔案選編-慈善編》,2014;夏東元,2004)。
但是,到了晚年時,他明顯有了新的想法,具體而言,則是想放棄“零售式”的慈善方法,改為仿效范仲淹或是其祖父輩般,創(chuàng)立義莊,以之統(tǒng)籌一切慈善工作,因為這樣更能產(chǎn)生巨大效益、發(fā)揮更好效果,當然亦有助其作出更好的分家析產(chǎn)與延續(xù)家族傳奇思考,而其相應的安排,則帶有濃烈的西方色彩,因他到了人生最后階段,在計劃后事時,除了把大部分遺產(chǎn)分給子孫各房,亦認為應撥出部分遺產(chǎn)成立義莊——愚齋義莊,用于推動慈善事業(yè),回饋社會,遺福后世,亦希望“以傳久遠”。
愚齋義莊借鑒和架構了哪些先進的機制,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最終的土崩瓦解,敬請期待下期。
中西碰撞下的家國發(fā)展與延續(xù)大背景
在信奉基督教的歐洲,自走出黑暗的中世紀,經(jīng)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后,隨著科學、科技的興起,社會出現(xiàn)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其中的航海大發(fā)現(xiàn),以及連串科技發(fā)明,令原本只是小城邦的歐洲國家迅速崛起,進而攻城掠地、向外殖民。而工業(yè)革命的出現(xiàn),加上相應的金融創(chuàng)新等等,則令沿襲千年的原始生產(chǎn)模式、經(jīng)濟活動乃至生活習慣等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工廠化的大量生產(chǎn),既刺激起對生產(chǎn)原料的巨大需求,也導致了工業(yè)制品須向外輸出、尋求新市場的問題。
打開世界地圖,不難發(fā)現(xiàn),自十五世紀起,最初是因為地理鄰近的緣故,歐洲國家第一階段的殖民擴張,首先從非洲北部和中東地區(qū)開始,然后擴散至整個非洲與北美洲,接著再擴張至西亞、南亞,再之后是中南美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由于當時船堅炮利的歐洲國家,軍事力量遠遠超出那些當時仍停留在原始封建階段的其他地區(qū)國家,因此甚少遇到敵手。其中最為突出的例子,當推處于北歐一隅,幅員與人口并不很大的英國,憑借其工業(yè)革命后迅速急升的國力和強大的海軍實力攻城掠地、不斷擴張,被稱為一時無兩的“日不落帝國”(Kennedy, 1987;郭少棠,1993)。
而作為遠離歐洲勢力范圍的東方大國,位處“遠東地區(qū)”的中國,無論是在幾個世紀細水長流的絲綢之路貿易往來中,還是在狂風掃落葉的蒙古軍西征中,甚至是在馬可波羅(Macro Polo)《東游記》親臨其境的感受中,中國的文明與強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停留在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與想象中。因此,最初并不敢貿然侵犯。正如錢穆所言,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大一統(tǒng)的狀態(tài)中,地大物博,且自給自足,缺乏向外擴張的欲望,其文化與民族“精神亦常偏于和平,而不重于富強。常偏于已有之完整,而略于未有之侵獲。對外則日昭文德以來之,對內則日不患寡而患不均。故其為學常重于人事之協(xié)調,而不重于物力之利用”(錢穆,1948)。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敗北后的割地賠款和開放沿岸港口通商,不但標志著東方大國綜合國力的江河日下,也令這個長期沿著“超穩(wěn)定”軌跡前進的文明古國,進入了崎嶇曲折且泥濘滿途的道路,家族結構與命運,自然也遭遇到前所未見的挑戰(zhàn)與沖擊。
扼要地說,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敗北后,滿清政府仍昧于世界形勢,未作出應有的管治與國防等政策調整,因而招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英法聯(lián)軍入侵和戰(zhàn)敗結局,之后雖然在痛定思痛后啟動了“中學為用、西學為體”的自強運動,藉以吸納西學以為我用,但由于沉重的歷史文化包袱與半心半意,卻未能取得太多突破,令國計民生無法起死回生。
每戰(zhàn)每敗,每敗又突顯了西方強、中國弱問題,然后提出變革圖強,并每次均增加西方文化成分、減少中國文化成分,但每次均無法轉弱為強,難以力挽狂瀾、扭轉禿勢,直至滿清覆亡,這個過程令中國人的文化自尊消耗殆盡,西方或西方文化則成為先進、文明、優(yōu)越、摩登(現(xiàn)代)等代名詞,而中國或中國文化則被貼上了落后、迂腐、低劣、老土的標簽,當時的年輕世代對西方文化尤其趨之若鶩,對中國文化十分抗拒,欲棄之如敝履(陳序經(jīng),1977;趙立彬,2005)。
在綜合國力迅速滑落,經(jīng)濟民生凋弊,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更被視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絆腳石的情況下,不但無數(shù)大小家族的命運與前進軌跡備受沖擊,傳統(tǒng)價值觀念如孝道、禮儀等道德倫理,同樣受到前所未見的挑戰(zhàn)。
當然,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歐洲開啟并帶動了人類社會的現(xiàn)代化,科學和科技的進步,雖然提升了生產(chǎn)力,豐富了物質生活,可是,如果要仿效采用西方的制度安排,則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與適應。但當時的社會條件卻沒有充足的時間與機會使政府進行調整與適應,所以在推行過程中無可避免地碰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背后反映出的是中西文化之間激烈的沖突和碰撞。
撇開晚清連番變法圖強所面對的種種文化與制度未能協(xié)調與配合的問題不談,如果我們只集中于本文關心的傳統(tǒng)家族慈善信托制度變遷與現(xiàn)代化進程,并以當時名揚一時的盛宣懷家族個案作深入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制度過程中的巨大變遷,以及法律保障如何關系到家族與慈善信托命運。
盛宣懷家族慈善信托源于義莊制度,與中國以家為本的文化一脈相承,而依據(jù)盛宣懷口授遺囑所設立的義莊,則引入了西式安排,所以我們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西方制度安排在東方落地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受到的影響和沖擊。
盛宣懷去世后創(chuàng)立的義莊,不久就出現(xiàn)問題,并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被清盤,相反其父一手創(chuàng)立的拙園義莊,則延續(xù)至新中國誕生之時才劃上句號。二者的遭遇與發(fā)展深刻地反映出法律制度上的保障私產(chǎn),是如何關鍵性地決定家族的命運。正因如此,盛宣懷家族的慈善信托安排,其實亦如范仲淹家族的慈善信托般,極具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