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冬至
海天黯萬重云,欲到前村路不分。
烈風(fēng)吹雪深一丈,大布縫衫重七斤。
——宋 陸游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yuǎn)行人。
——唐 白居易
在你的印象里,標(biāo)準(zhǔn)的“古詩”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文字優(yōu)美,音韻流暢,暗含典故,而且還……讓人看不懂?也許你在書上讀到的詩大都屬于這種,但如果你看過上面這兩首詩,恐怕就不會這么想了。
白居易和陸游都是我國古代的大詩人,而且他們還是各自朝代里寫最多的人——單說流傳到今天的作品,白居易有近3000首,而陸游竟然有9300首左右,真可謂是詩界的“勞模”了。
既然是“勞模”,那生活之中無事無物不可成詩,雪自然也不例外。古人向來有詠雪的習(xí)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寒冷的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潔白的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是豪邁的雪,而“烈風(fēng)吹雪深一丈,大布縫衫重七斤”恐怕就是“接地氣”的雪了吧
當(dāng)然,如果要評選最“土味”的詠雪詩,陸游這首還算不上極致。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位民間詩人,名叫張打油,相傳他就是“打油詩”的創(chuàng)始人。這位張先生寫過一首詠雪詩,大俗之中透著野趣,雖是“詠雪”,但通篇不見一個“雪”字,生動的雪中場景躍然紙上,你讀讀看——
江山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