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伶
[摘 要]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可以類比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從特殊性中探究普遍性,再從更高的特殊性中探究更高的普遍性……在這樣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為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量的積累,最終養(yǎng)成科學精神。
[關鍵詞]類比;思想政治;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00046002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質變都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任何一種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概莫能外。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必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重視量的積累。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科學精神列為思想政治課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并對科學精神的含義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我國公民的科學精神,就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笨茖W精神的養(yǎng)成同樣需要量的積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向學生指明這種積累的路徑并適時加以引導。
一、個案的啟發(fā)
物質與意識的概念是哲學的基本概念。意識是客觀世界通過實踐作用于人腦,經(jīng)過人腦加工而形成的主觀映像。關于意識的概念,學生一般都是能夠理解的。但是,意識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是人腦加工的產(chǎn)物,還是客觀世界的映像?很多學生在對這兩個選項做出選擇的時候,經(jīng)常會犯錯誤,總是把人腦加工的產(chǎn)物作為意識的本質,而且屢糾屢犯。
在總復習階段,這個問題必須讓學生弄明白。要不要向學生闡釋“本質”這個概念呢?“本質”與“現(xiàn)象”這一對概念,屬于唯物辯證法的重要范疇,理解起來抽象度挺高,教材雖有幾次提到,但都沒有展開,應該是將其列入“繁難偏舊”之列而不作專門的要求了。如果我再給學生闡釋,除少數(shù)學生可能可以理解之外,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更加糊涂。
終于有一天,我自己茅塞頓開了。我問學生:米飯是將大米用高壓鍋加工的產(chǎn)物,你們說,如果要你判斷米飯的本質,給你兩個選項,一是“大米”,一是“高壓鍋加工的產(chǎn)物”,你該怎樣選擇?
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就選擇了“大米”。
“這回,關于意識本質的這兩個選項,你們知道怎么選了吧?”
這時,教室里發(fā)出一陣輕松的笑聲。
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一個難題,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課后,我跟同事們分享了這份高興,他們紛紛稱贊我:你這個例子舉得好!一個例子就把問題解決了!
后來我琢磨了一下,反問自己:這是舉例子嗎?
舉例是用個別來解釋一般,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用矛盾的特殊性來解釋矛盾的普遍性。在這個案例中,具有普遍性的應該是“本質”的概念,而我卻繞過了它,沒有對它做出解釋,直接以米飯的本質來說明意識的本質;而米飯本質與意識本質二者均為矛盾的特殊性。所以,把這一做法稱為舉例是不適當?shù)?,確切地說,這應當是類比,是運用同一類別里的某一事物的含義來說明該類別中的另一事物的含義。
二、類比內(nèi)容的挖掘
由此看來,類比是一個很不錯的教學方法,我們完全可以將思想政治學科中其他同類的知識用類比的方法來說明,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不過,這就得好好挖掘,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中到底還有哪些可供類比的知識?我挖掘了一下,發(fā)現(xiàn)可供類比的內(nèi)容還真是不少。
1.用自然人來類比法人
自然人就是自然狀態(tài)的人,享有一定的民事權利,需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法人是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化,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法律人格”。譬如,某家公司損害了你的利益,你要和它打官司,訴訟時就把它當作一個自然人來對待,賦予它一種法律上的人格,這家公司就是法人。講穿了,法人就是一個社會組織,盡管不是自然人,但也同自然人一樣,享有一定的民事權利,且需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至于其他更加深入和更加專門的知識,則不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內(nèi)容,教師不必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述,讓有興趣的學生課下探究即可。
2.用公司的組織機構來類比國家的組織機構
經(jīng)濟生活對公司的組織機構有詳細的說明:公司有自己的章程,有董事會與股東大會作為決策機構,有經(jīng)理作為執(zhí)行機構,有監(jiān)事會作為監(jiān)督機構。各類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不僅要受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而且還要受公司章程的約束。
國家與公司非常類似。國家有一個總章程——憲法,其在整個法律系統(tǒng)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現(xiàn)代國家的決策機構一般是議會,我國則是以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核心領導力量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現(xiàn)代國家的決策執(zhí)行機構主要是政府,我國是國務院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現(xiàn)代國家的監(jiān)督機構通常是司法機構,我國主要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3.用人際關系來類比國際關系
在經(jīng)濟學中,我們都是把人假定為理性的、趨利避害的個體,人的活動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人的活動,必須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接受契約的約束;人與人之間的爭端,必須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來解決。
國際關系的知識,完全可以用人際關系來類比: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國家的活動,既要遵循國際法,也要接受本國簽署的國際條約的約束;國際關系由國際法來調整,國家間的爭端,需要用國際法來裁決……
4.用高考題來類比平常的訓練題
在平時的練習與考試中,我們常常會模擬高考試題的考查目的與設問方式來命制試題。在給學生進行講解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把某些高考試題搬出來,從考查目的、設問方式到答題思路、答案結構等方面,一一給學生進行類比,以期使他們掌握答題規(guī)則,提高考試成績。
以上內(nèi)容,在思想政治課程眾多可以類比的知識中,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我相信,只要我們細心挖掘,肯定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這類的知識。
三、對“類”的共性的探究與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
教師對同類知識的挖掘只是一個開端,引導學生對“類”的共性進行由淺入深的不斷探究,讓學生從中悟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道理,培育他們的科學精神,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標。這樣的類比探究必須步步為營,逐步深入。
1.要求學生掌握“類”的共性的基本知識
類比的實質,就是把握“類”的共性,以更好地理解同類中的個性。但是,各種知識,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會產(chǎn)生不同的分類結果,而分類標準又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因此教材不可能窮盡各種“類”的全部共性。對“類”的劃分與“類”的共性知識的掌握,都需要教師酌情考慮、合理引導。
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說,“類”的共性的歸納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概念。而完整準確地把握一個概念,就必須要對概念進行定義,對其內(nèi)涵與外延進行準確的理解。如果對每一“類”知識都這樣要求,顯然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教師要多從“類”的共性知識著手,而不應過多地考慮概念的嚴謹性。
以前面關于企業(yè)和國家組織機構的類比內(nèi)容為例,它只需要讓學生知道:無論是哪種社會組織,公司也好,國家也罷,都必須有一個章程來規(guī)定其宗旨、目的與基本原則,都必須有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三種職能的組織機構。
2.鼓勵學生對“類”的共性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挖掘其中的哲學含義
還是以前面的類比內(nèi)容為例,如果朝著更深層次探究,勢必會提出以下問題:章程的實質到底是什么?
社會組織的章程,其實質是一個多方契約,是所有參加者共同的意思表示。企業(yè)章程的制定過程,是該企業(yè)的投資者統(tǒng)一意志的過程,是反復爭論與妥協(xié)的結果。共同的利益是妥協(xié)的基礎,而利益的沖突則是爭論的根源。對立與統(tǒng)一無處不在,這正是矛盾普遍性的生動表現(xiàn)。
毫無疑問,這樣的探究結果,就涉及章程所蘊含的哲學含義。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既是對經(jīng)濟生活知識的認識升華,也是為修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做的鋪墊。
3.引導學生形成探究習慣,逐步養(yǎng)成科學精神
相對于知識而言,方法和習慣是更加重要的教學目標。將同類知識進行比較,由淺入深地探究“類”的共性,是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成果,能使學生對探究產(chǎn)生興趣,經(jīng)常運用這一方法,還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所強調的科學精神,其根本要求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規(guī)律最一般的概括,其實也就是對各種“類”的規(guī)律的最高概括。這種最高概括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類比探究的方法,是一個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再從更高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更高的普遍性……循環(huán)往復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地概括與總結,必將探索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知識。一旦使用這樣的學習方法成了習慣,學生就有了養(yǎng)成科學精神的自我動力。
如果把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看成是質的飛躍,那么,這種類比探究的過程就是量的積累過程,是養(yǎng)成科學精神不可逾越的前提和基礎。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