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生
【摘 要】聽覺障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當今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尤其是青春期的聽障學生心理問題,不同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聽障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將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對于心理相對脆弱的聽障學生來說,如何面對心理變動較大的青春期,將是本文要重點探討的問題。從聽障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從認知和情緒對聽障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探討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聽覺障礙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61-01
近年來,在報紙、電視和網絡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關于聽障學生離家出走、偷竊和參加涉黑團伙從事犯罪活動的報道,社會上很多人也常把從學校里走出來的聽障學生貼上“有文化的小偷”這樣的標簽。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廣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也更加認識到加強聽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聽覺障礙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對聽障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分析,需要進行全面的認知,在不同方面,結合聽障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以便使教育者有依據對聽障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聽障學生在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判斷是非的能力差,易上當受騙,易模仿社會上的不良道德行為。
2.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易沖動。
3.自主學習能力差。
4.自私,對他人態(tài)度冷漠。
5.愛慕虛榮,對現(xiàn)狀不滿。
6.自我意識的矛盾。 二、聽覺障礙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原因分析
通過觀察和向家長了解情況,認為青春期聽障學生有上述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生理缺陷是造成心理缺陷的根源。
聽力損失直接導致其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相對滯后,思維發(fā)展遲緩,使得他們在認識事物上與正常人存在差異。另外,因為自身的缺陷,多數聽障學生很難與人正常溝通。因此,他們不愿甚至拒絕與周圍人接觸,日積月累,就形成了自卑、自閉的心理。
2.家庭中教育現(xiàn)象缺乏。
這里主要是指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聽之任之,不關心孩子的發(fā)展,還有一種是孩子無固定監(jiān)護人,或者監(jiān)護人無法對其進行家庭教育。
3.教育方法不當,對孩子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
有的盲目追求,按正常孩子的標準要求他們;有的方法簡單、粗暴;有的百般溺愛;的家長錯誤價值觀的引導。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正確的人生觀形成。
4.互聯(lián)網的多元性,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
首先,在人際交的面,網絡的無序性和誘惑,易使判斷力差的聽障學生產生交際困惑,盲目模仿網絡行為。其次,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易使學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時,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間接使學生產生不良行為。 三、聽覺障礙學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方法
由于聽障學生與正常學生的差異,在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時要嚴謹,要結合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特點進行合適的心理教育。所以筆者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提出教育對策。
1.學校方面。
(1)應提供適合于聽障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愉快的環(huán)境。
(2)教師應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識,關心聾生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對待青春期的聽障學生,教師應樹立他們是有完整人格、有強烈自我意識的未成年人的意識,尊重他們,平等、民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即使教師的權威遭到學生質疑的時候。同時教師要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經得起學生的考驗。
(3)教師上課應抓住聽障學生思維的特點,促進他們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加強和語言的學習、鍛煉。同時,教師也應加強他們語言能力的鍛煉,因為思維要依靠語言來進行。不僅要規(guī)范手勢語的運用,而且應加強口語、書面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4)積極鼓勵學生進行社會性交往,擴大交往范圍引導聽障學生正確對待與異性的交往。教師須幫助學生克服自卑、膽怯不良心理,培養(yǎng)自信心,從鼓勵他們與老師交往開始,使其在交往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樂于與人交流。同時,老師也應教給他們正確而適當的交往方法,培養(yǎng)其健康的社會交往心理。
2.家庭方面。
(1)應仔細觀察、詳細了解青春期子女的心理狀況和個性特征。
作為青春期子女的父母,應認識到,自己與子女之間存在代溝,難免會產生分歧和異議。而對于健全的聽障學生的父母來說,因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手語,都懂得如何恰當和孩子交流。所以,聽障學生父母更應去詳細了解自己孩子的心里所想、個性特點,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強迫子女。
(2)教育應以肯定為主。
聽障學生的家長應知道,孩子的發(fā)展所付出的努力比一般青少年要多得多,可能表現(xiàn)不盡人意,但應看到子女的優(yōu)點,肯定他們點滴的成績,并鼓勵使其發(fā)揚下去。要給其獨立自主的權力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減少不必要的控制和約束。
(3)加強和孩子感情上的交流。
青春期的聽障學生更需要父母在情感上的關心。青春期聽障學生雖會出現(xiàn)反叛心理,但其父母還是充滿了依戀,因為他們的心理有著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沖突。如果家長對其不聞不問,那導致聽覺障礙與家長的隔閡加劇。
3.社會方面。
聽障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在了解社會,讓社會接受他們,獲得與健全人同等機會與權力方面,比普通青少年要難得多。要使他們能在青春期健康發(fā)展,促進其社會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這需要有一個利于聽障學生與健全人交往的社會環(huán)境,良好環(huán)境的營造,有賴于家長、學校及社會的動員。
總之,聽障學生青春期的教育應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來進行。而教育的實施則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合作。相信只要各方真正動員起來,為他們營造出健康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每一個聽覺障礙學生定能健康成長,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員。
參考文獻
[1]孫正香.聾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3).
[2]張凌燕,蔡亞珍. 聾生青春期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0.
[3]李艷秋.淺談聾生青春期教育[J].吉林教育.
[4]王菲. 探究聾生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J].吉林教育.
[5] 孟萬金.和諧社會呼喚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特殊教育,2008(4).
[6] 張宇迪,陳呈超.聾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6(5).
[7] 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0(4).
[8] 李祚山,胡曉.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8).
[9] 張寧生.聽力殘疾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