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榮
【摘 要】教師在選擇教學策略的時候,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啟迪,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同時要科學、巧妙地對高效率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設計,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06-01
數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過程,要想課堂高效,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的整合,變單一的師生雙邊活動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種活動,這樣才能真正反映教學活動的本質,才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課堂效率的問題。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庇纱丝梢?,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性格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課時間一長,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其他事物所分散,所以,我們必須選擇一種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能夠長時間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tài)的教學方法,而創(chuàng)建有趣的教學情境,不失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條有效途徑。尤其是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生更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六章《統計與可能性》的內容時,我們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教學情境:“我們學校最近舉行了一場年級足球比賽,但是你們知道這個比賽是怎么決定誰開球的嗎?”然后由老師介紹拋硬幣開球的規(guī)則,這時再問他們:“你們覺得用拋硬幣來決定誰開球的方式公平嗎?”因為這個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緊密,他們對這個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時,我們再順勢引入新課,就能做到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了。二、活用教材,把思維的主動性教給學生
活用教材的意義是避免課堂教學受到教材內容的限制而變得低效,要想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就必須去超越教材。例如,在講到《數的奇偶性》時,教師在提出研究的對象之后,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單獨思考,思考過后整合自己的想法,組建小組進行討論,先脫離課本,舉了一個小船的例子,讓學生發(fā)現其中的樂趣,領著他們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再讓學生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讓一個同學扮演小教師,進行講學。講學的學生身臨其境,對于這一章的理解肯定很深刻,其他學生也因為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和課堂的自由感到十分積極,聽講也會極其認真,不再走神,課堂結束后每個學生都收獲頗多。正是因為學生占據了課堂的主動權,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不再被傳統的教學觀念所限制,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更像一個引導者,學生能夠充分感覺到“我的地盤我做主”,很多時候都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存在有想法沒機會說出來的現象。沒有自由就沒有創(chuàng)新,課堂上的自由使學生的手腳不再被束縛,思維更加開放,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學生之間的比賽和較量。教師作為一個旁觀者,只需要輔佐和提示,學生按照教師的提示全身心認真思考與學習,在小組和班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完成對課堂的完美掌控,并在學習中不斷樹立自己學習的信心和毅力。三、創(chuàng)設靈活交流平臺
高效率的教學課堂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學生知識水平畢竟有限,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遇到諸多問題,因此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及時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就會拓展,在互動中就能促進數學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交流平臺,這樣學生就可以隨時和教師交流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就會逐漸增強。比如,在學習“植樹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給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讓小組內學生來進行分工,有的學生負責畫圖,有的學生進行計算,有的學生來進行數據記錄,而有的學生則負責對數據的結果進行總結。然后教師就提出“植樹”的問題:要在一條馬路兩邊種上6棵樹,如何進行種植呢?學生探究后得出結論:如果馬路兩邊都種樹的話,棵樹=間隔數+1;如果馬路兩邊只有一邊種樹的話,棵樹=間隔數。經過這樣的自主討論探究過程,學生就領悟了總結規(guī)律的意義,對“植樹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也會向類似的問題來進行遷移。整個教學過程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學生輕松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掌握了分析問題和討論問題的方法,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要注重實踐教學
數學知識只有經過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的知識消化吸收,理解和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學要實現高效課堂,教師就必須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實踐活動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校實際,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有趣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各自做一些直徑為3、4、5厘米的硬紙圓片,并指導學生用這些圓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滾動一周,依次記下得到的數據,讓每個學生都自己動手操作,記錄下每個圓片滾動一周的長度,用得到的數據除以圓的直徑,得到3個數據,比較這3個數據,探尋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讓學生通過比較3個數據,自己發(fā)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時教師告訴學生,這個3倍多一點的數據,就是圓周率,然后向學生演示推導圓的周長的公式。這樣的動手實踐活動,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探索能力,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努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