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堂
前不久,我受中共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的邀請,回鄉(xiāng)參加第三屆仫佬族依飯文化旅游節(jié)。面對家鄉(xiāng)秀麗的山水和鄉(xiāng)親們喜氣洋洋的笑臉,我感慨良多,夜不能寐,燈下執(zhí)筆,即興一首如下:
改革開放四十春,
家鄉(xiāng)面貌日日新;
兩江一湖添美景,
四鄉(xiāng)七鎮(zhèn)百業(yè)興。
東門四把更好耍,
黃金龍岸逾揚名;
而今跨入新時代,
故園又展新畫屏。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九萬大山南麓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自稱“伶”和“謹”,古籍中稱“木婁”和“木婁苗”,是古駱越人的一個分支。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特有的傳統節(jié)日,又稱“喜樂愿”“依飯公爺”,意為“向祖先還愿”,帶有強烈的感恩和祈神保佑五谷豐登、人丁興旺的色彩。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特有的傳統節(jié)日,每逢辰、丑、未年的冬至前后舉行,持續(xù)3~5天。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同宗的分支謂之“冬”。過依飯節(jié)時,一般以“冬”為單位輪流備辦,供品有豬、羊、雞、鴨、魚、米、酒等。
節(jié)日當天,人們宰豬殺雞,包三角粽,蒸糯米飯,用紅薯、芋頭制成許多牛、羊模型,用紅線扎起一束束谷穗,并備葷素食品各12種,陳列于祭壇上祭祀“依飯公爺”;法師二人,一人念經“請神”,一人扮“神靈”,頭戴面具,身穿法衣,邊舞邊唱,一直請完36位“神”,然后把牛、羊模型和谷穗分給各家各戶帶回家中置于祖宗香火案上。
節(jié)日期間,村村寨寨各家各戶,賓客盈門,幾十里外的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熱鬧非凡。據有關資料記載,仫佬族依飯節(jié)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關于依飯節(jié)的由來,仫佬族民間歷來有三個傳說:
第一個傳說,仫佬族始祖因被官府抓去坐牢,在牢中得到守監(jiān)梁、吳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當晚四處一片漆黑,又有官兵在后追趕,危難關頭,忽見一白衣姑娘送一匹白馬前來相救,仫佬族始祖騎上白馬騰空而去脫離了險境。后人不忘梁、吳二人和白馬姑娘對先祖的救命之恩,遂定先祖遇難呈祥之日為“依飯節(jié)”。
第二個傳說,宋代天禧年間仫佬山鄉(xiāng)遭外敵入侵,梁、吳二位頭人帶領鄉(xiāng)民鏖戰(zhàn)抗擊,不幸英勇犧牲。宋徽宗于嘉熙四年追封梁、吳二人為官,建龕堂,并定每逢農歷亥、卯、未年祭祀紀念,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第三個傳說,古時有羅義、羅英兄妹倆智勇雙全,射獅馴牛,又帶領鄉(xiāng)親們墾荒種地,使仫佬族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村村寨寨各姓鄉(xiāng)親分別聚會,敲鑼打鼓、唱歌跳舞,表示懷念與敬仰。久而久之,演變?yōu)橄蜃嫦冗€愿的節(jié)日。
傳統依飯節(jié)慶?;顒拥闹饕獌x式與內容如下。
啟壇:又稱“鬧壇”“安壇”“發(fā)壇起首”“請功曹”,即在壇桌上擺3個竹筒,各裝3炷香,置三牲,由4個法師敲鑼開場,其中一個法師朝拜四方,恭請功曹。
請圣:供奉茶葉、柑桔、甘蔗、芝麻、黃豆等十二素“清筵”。由一個法師逐一念唱36位神名,另一個法師身穿法衣、頭戴面具,依次作舞,敬請各位神靈降臨祭壇。
點牲:即供祭神靈時各家湊齊36只雞鴨,由師公宰殺一只,并懸空書寫“超生度命”四字,然后于天井殺豬、宰雞、殺鴨。
勸圣:請神靈享受供品。供品為豬肉、豬頭、豬尾、豬內臟及雞、鴨、牛、羊肉等12道葷菜,稱“濁筵”。
唱神:分別頌唱36位神靈身世、業(yè)績。由一戴引光面具的師公邊唱邊跳。唱到某神,即由頭戴某神面具的師公上場表演。演、唱形式根據各位尊神的身世和業(yè)績特點而定。他們行罡走步中的翻爬滾打和對陣廝殺的表演都很精彩有趣。四面觀看的人們以“嗬啊”襯音幫腔助威,氣氛熱烈。
合兵:由一個師公咬破一只紅公雞雞冠,將雞血滴于紅薯、芋頭做成的“?!?、“羊”、“豬”、谷穗上及酒碗里。參加祭祀者每人喝雞血酒一口,據說可受神靈保護。眾人則將施了“法術”的紅薯、芋頭做成的“牛”“羊”“豬”及谷穗帶回家中供于祖宗神龕上,保佑人丁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送圣:即送梁九。師公送走36位神靈后,對梁九另有特殊的送別儀式。傳說梁九是古代維護仫佬族利益的清官,深受民眾愛戴。屆時,一個師公戴面具扮梁九,扛一縛帶一只公雞的竹竿,手持酒壺并提一吹脹的豬尿泡邊走邊唱或與鄉(xiāng)民對答。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產、生活知識,答不對者,梁九則以豬尿泡擊其頭,念道:“公的尿泡敲你頭!”引得哄堂大笑,情趣盎然。之后,梁九與祭祀會首互敬四杯米酒,迅疾推倒坐椅,燃放鞭炮,踩破豬尿泡,表示所有災瘴瘟疫全隨踩破的豬尿泡被趕走了。整個儀式宣告結束。
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信仰和習俗長期積淀的結晶,它體現了仫佬族文化的精髓,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飯節(jié)成為仫佬族人民慶豐收和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節(jié)日,節(jié)日的祭神儀式已逐漸簡化,摒棄封建宗法性的糟粕,增加了演新戲、唱新歌、進行體育比賽和經貿活動,賦予了依飯節(jié)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仫佬族人民感恩黨和政府關懷、感恩先祖、慶祝豐年、祈禱平安、追求民族團結進步與發(fā)展的傳統節(jié)日。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仫佬族依飯節(jié)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仫佬山鄉(xiāng)人民這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jié)日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于2009年11月28日和2013年11月22日成功舉辦了第一、第二屆“中國·羅城仫佬族依飯文化旅游節(jié)”,仫佬山鄉(xiāng)各族人民捧著豐收果實,跳著豐收舞,唱著感恩歌,把感恩依飯風情展示給世人,“喜樂愿”的歌聲傳遍四方。
而今年的羅城第三屆仫佬依飯文化旅游節(jié)與扶貧產業(yè)招商活動,是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不久,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下,昂首高歌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邁進的時候舉辦的,具有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特別重大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羅城城鄉(xiāng)面貌日新月異,從東南部的東門、四把、黃金、龍岸、小長安到西北部天河、懷群、喬善、寶壇、納翁、兼愛等四鄉(xiāng)七鎮(zhèn),大大小小千百個村寨,除了個別土墻青瓦的老房作為古民居保護起來供后人緬懷參觀和考察研究外,幾乎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多層鋼筋水泥結構的新式樓房;平坦的水泥公路直達村口;小轎車、面包車、電動車、拖拉機,村頭村尾隨處可見;彩電、煤氣灶、電磁爐、飲水機,幾乎家家都有,過去燒柴燒煤及肩挑背扛的現象如今已經很少見到了;山坡上,田野中,新建的果園、桑田、蔬菜大棚也越來越多,有的地方還辦起了農家樂接待外地游客。因此,我在開頭的那首小詩中,把自古以來民間流傳的口頭禪“好玩好耍東門四把”寫成“東門四把更好?!?,而另一句民間口頭禪“要吃好飯,黃金龍岸”,是因為黃金、龍岸是羅城的主要產糧區(qū)。如今羅城已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人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黃金、龍岸這兩個主要產糧區(qū)已開始向綠色田園綜合體轉型,要向社會提供綠色環(huán)保的優(yōu)質大米f據說龍岸鎮(zhèn)今年已向社會提供了數百噸的富硒大米,很受群眾歡迎)。所以詩中有“黃金龍岸逾揚名”之句。
羅城位于河池市東部,是全國唯一的一個仫佬族自治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2015年底經精準識別,全縣有貧困人口8.32萬,貧困發(fā)生率25.24%。2017年11月6-8日,中共羅城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圍繞脫貧攻堅,科學謀劃,精心組織舉辦了第三屆仫佬族依飯文化旅游節(jié)暨扶貧產業(yè)招商活動,節(jié)日活動成為了招商引資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活動期間,羅城縣與上海、廣東和南寧等地10家企業(yè)簽約10個扶貧產業(yè)項目,總投資額達177億元。
在節(jié)日活動中通過仫佬族歌舞表演、巡游、農產品巡展、美食及書法大賽等系列特色活動,原生態(tài)地展現仫佬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的民族性格、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大量區(qū)內外游客、商家參觀游覽,投資開發(fā),合作發(fā)展。
此次活動,還專場舉辦農產品巡回展。貧困村“第一書記”充當“代言人”積極推薦本村“代表作品”,組織本村各合作社展示本社“特色產品”,各幫扶干部組織動員貧困戶展示自己的“農土產品”?;顒庸苍O置262個展位,有95個合作社、67個貧困村、100戶貧困戶參加,既展示了各自的農特土產品,拓寬銷路,也堅定了脫貧發(fā)展的信心,激發(fā)了全縣發(fā)展扶貧產業(yè)的活力。
這就是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黨政領導帶領全縣38萬各族人民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邁進的新畫卷!我相信,到2020年,當第四屆仫佬族依飯文化旅游節(jié)到來的時候,仫佬山鄉(xiāng)實現全面脫貧、建成文明富裕的小康社會的美好夢想必定如期實現,38萬各族人民向黨中央描繪的兩個一百年宏偉藍圖奮進的新篇章、新畫卷,必將在九萬大山南麓2658平方公里的仫佬山鄉(xiāng)土地上,在祖國南疆美麗的藍天下不斷地展開、綻開……
嗬,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這就是我的民族,這就是我們古老而新穎的民族節(jié)日依飯節(jié)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fā)的新的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