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代泉
一個晴朗的下午,我們一行從柳江北岸跨過雄偉的公路大橋,沿著寬闊整潔的魚峰路往南走,行約兩公里,就來到了八十多米高的魚峰山下。大家的話題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到唐代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中對魚峰山的一段精確描寫:“石魚之山全石,無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
魚峰山拔地而起,直插藍天,多像一條大鯉魚,奮身從潭水中躍出,仿佛正在張開鱗鰭飛向茫茫蒼穹,據(jù)說魚峰山就因此得名。
走進魚峰山公園,滿眼翠綠,山腳濃蔭覆蓋,傳說魚峰山本來是光禿禿的,現(xiàn)在這些長在巖石上蒼老的樸樹和椿樹,都是清朝嘉慶年間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老和尚所種。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如今樹陰下擺設(shè)著精致的石桌椅,幾位老人正在圍桌下棋。他們是附近幾家工廠的退休老工人,也是魚峰山公園的常客,經(jīng)常來這里練太極拳、下棋、打撲克,歡度幸福的晚年。
這時,從半山腰傳來一陣山歌聲:
魚峰山上姐成仙,
山歌傳下幾千年;
如今廣西成歌海,
都是三姐親口傳。
多么優(yōu)美、動聽的山歌??!如果說廣西是“歌海”,柳州魚峰山就是當(dāng)之無愧的“歌山”了。我們踏著歌聲,沿著東北方向的一條潔凈的石階一級一級地登上去,約五十級,便來到三姐巖。這是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巖洞,它之所以成為游人必到的地方,是因為傳說古代壯族有名的女歌手劉三姐當(dāng)年就住在這個巖洞里。洞口有一塊光滑的石頭,叫做“麻蘭石”,是劉三姐當(dāng)年搓麻繩、織漁網(wǎng)的地方。后人為了紀(jì)念劉三姐,每逢工余或假日都愛聚集到魚峰山來唱山歌。每年的中秋佳節(jié),從柳江、柳城、宜山等地有大批歌手趕來魚峰山對歌,山上山下、附近林蔭小徑、小龍?zhí)吨車教幦松饺撕#瑥匾垢杪暡粩?。我們相約等到中秋節(jié)之夜再來一游,親身體驗歌會的盛況。
走出洞外,一位同志遙指半山腰的一個空坪告訴我,1963年柳州市人民在那里塑造了一尊高達一丈二尺的劉三姐水泥塑像,劉三姐騎著鯉魚,昂首向天,仿佛張口欲歌,神態(tài)栩栩如生,可惜后來被當(dāng)成“四舊”搗毀了,后來市里有關(guān)部門根據(jù)群眾的強烈要求重建了塑像。
我們繼續(xù)沿著石級向上攀登,不一會兒來到半山腰的一個大巖石前面,博物館的一位同志指著洞口一大片摩巖告訴我,該館的工作人員正在對魚峰山的摩巖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細(xì)致的調(diào)查,新發(fā)現(xiàn)的估計多達一百處以上。我走近細(xì)看,只見左上方巖石上刻著:
石骨蔚為鱗,
風(fēng)云恣天驕;
宛然欲化時,
回視龍?zhí)缎 ?/p>
作者署名許清猷,是清初的一位文人,這首五絕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寫這條石魚將要變化飛升之際,回過頭來看到下面的龍?zhí)讹@得很小很小了。由于采取動態(tài)去寫靜止的魚峰山,把這座山寫活了。轉(zhuǎn)過身來我又發(fā)現(xiàn)洞口右上方巖石上刻著另一首五言絕句:
勢欲凌霄漢,
天然一石魚;
乾坤留行跡,
我輩復(fù)何如?
作者李定業(yè),也是清初的文人,他有感于這條“石魚”懷有遠大的理想,奮身飛向云霄,終于在天地間留下了奇跡。
附近尚有不少摩巖,我又細(xì)看了許久,發(fā)覺內(nèi)容大多是描寫魚峰山的形狀、登魚峰山紀(jì)游之類,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志,現(xiàn)在讀著這些兩三百年前的題詩、題字,還使人強烈感受到當(dāng)日作者登臨此山那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給我們一定的鼓舞和力量。
我們從烈日下走進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巖洞內(nèi),涼風(fēng)習(xí)習(xí),迎面吹來的風(fēng)沁人心脾,精神亦為之一振。這個洞叫做“三星洞”,又名“壽佛洞”。穿過右邊一道狹窄的巖門,略走幾步,豁然開朗,便進入了“螽斯巖”。這個洞又叫“花婆巖”,較前洞略小。同游的一位同志指著巖頂一處摩巖告訴我:題字“梁國棟郭伯顏同為魚巖之游——元至大元年戊申”,是現(xiàn)在魚峰山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摩巖,至今已有六百七十多年。往左而行,我們來到了號稱“西天玉洞”的“羅漢洞”,洞中寬闊平坦,怪石嶙峋,玲瓏突兀,置身洞中仿佛到了西天如來佛的大殿。攀上“羅漢洞”高處石階,仰頭可以望見藍天,洞頂有幾個小洞,天窗似的透進光亮來,這就是純陽洞。巖頂有一巨大石壁,上刻“大有洞天”四個斗大的字,洞的右下方另有渠道可通“陰風(fēng)洞”,傳說此洞通過柳江水底,出口在柳江北岸舊府衙門內(nèi),宋將楊文廣被儂智高圍困在柳州城,曾由此洞逃出。我們漫游在這條石魚腹內(nèi),發(fā)現(xiàn)這幾個洞洞洞相通,真是處處奇異,無不玲瓏深秀,使人驚嘆天工造物的巧妙。
我們沿著石級轉(zhuǎn)過西面,手攀鐵欄桿,腳蹬更為陡峭的石級;沿著蜿蜒的登山小道往上攀登,大約踏上兩百多級石階,才登上了峰頂。極目遠眺,柳州市全景盡收眼內(nèi),遠處的柳江像一條系在金色葫蘆上的藍飄帶,把市區(qū)劃分為南北兩岸。滿眼盡是新建的廠房、宿舍,鮮紅的大塊瓦和雪白高大的墻身耀人眼目,縱橫交錯的柏油馬路上車水馬龍,使人產(chǎn)生一種新奇之感,震驚于柳州市建設(shè)事業(yè)的突飛猛進。低頭觀看山下的小龍?zhí)叮端坛纬?、清汪汪,閃動著粼粼波光,像一面明亮潔凈的大圓鏡,倒映著險峻、挺拔的魚峰山,山光水色兩相輝映,奇妙地構(gòu)成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世界,使人感到像是站在一條從小龍?zhí)短鰜淼拇篚庺~頭上,正在向青霄飛去,這就是被人們稱為“南潭魚躍”的柳州八景之一。小龍?zhí)队杏凭玫臍v史,陸羽在所著《茶經(jīng)》一書中稱它為園泉,柳宗元在所寫文章中稱它為靈泉。洪水期間潭水隨江水漲落,冷水泉上有碑記可考。
博物館的一位同志提議再去看一處古墓,我們繞道北山麓,來到戴欽墓前。據(jù)《柳州府志》所載,戴欽是柳州附近的雷村人,明朝正德年間的進士,官至刑部主事,為人剛直不阿,敢于評議朝庭大事,后因觸犯權(quán)貴,遭廷杖傷重而亡,遺體運回葬在這里,這座墓是后人重建的。戴欽“為文及詩清新俊逸”,著有《鹿原集》,他生前作的七律《登立魚峰》就列在墓邊的巖壁上,字跡還依稀可見:
小龍?zhí)渡狭Ⅳ~山,
絕壁懸蘿豈易攀;
金磴斜分天路轉(zhuǎn),
翠霞高抱玉峰閑。
洞中白日憑吞吐,
江上漁舟自往還;
清嘯隨風(fēng)落牛斗,
置身遙在五云間。
詩雖然并非名篇,但也能生動寫出魚峰山的特點和作者登臨時獨特的感受。我們仰望在落日余暉中像一條金色大鯉魚的魚峰山,吟誦戴欽的詩句,慎終追遠,緬懷前賢,仍可想見當(dāng)年游人攀登魚峰山的艱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撥款開辟通往山頂?shù)氖?,還加了一道保護的鐵欄桿,為攀登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戴欽寫的“絕壁懸蘿豈易攀”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