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瀛
我來新加坡求學前后加起來已經(jīng)有一年多,借著地理上臨近的方便,第二次造訪馬來西亞才終于踏上地理書上的馬六甲海峽。
1650年,荷蘭人在馬六甲建了紅屋(Stadthuys),成為東南亞地區(qū)最古老的荷式建筑。我一開始以為紅屋就是那個紅色的教堂,原來不是。在教堂旁邊的鐘樓才是真正的紅屋。紅屋旁有個口子,沿著幾十級臺階上去,花10令吉(1令吉約為1.5元人民幣)就能進去參觀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里陳列了馬六甲的歷史。從15世紀馬來半島開始有書面記載當?shù)氐臍v史看來,馬來西亞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由蘇丹王世襲統(tǒng)治,馬六甲作為一個地區(qū)甚至有一個蘇丹王的王宮;15世紀,中馬開始進行文化交往;17世紀,荷、英、日的侵略打開了西方列強通往馬來半島的大門;20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4年中馬建交。馬六甲在歷史上從來就不曾沉寂。就如世界歷史上許多港口城市一樣,戰(zhàn)爭、宗教、貿(mào)易在馬六甲登陸,打開了馬來西亞當時相對封閉的熱帶半島,外來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1420年,鄭和下西洋經(jīng)過馬六甲(但鄭和并非第一個來到馬六甲的中國人),讓馬六甲人了解到位處亞洲北方大陸這個強大的國家。從此中馬貿(mào)易持續(xù)發(fā)展,但是由于戰(zhàn)爭和朝代更替的影響,貿(mào)易往來起起落落。中國商人用絲綢、瓷器換取馬來西亞的香料和錫器。在明清時期下南洋的大潮中,來自閩粵海三省的中國人到馬來西亞建起了家園,和當?shù)氐鸟R來婦女通婚,并繁衍后代。華人和當?shù)厝私Y(jié)合生的混血土生華人,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2008年有一部新加坡電視劇叫《小娘惹》,描述的就是在新加坡土生華人家庭的恩怨情仇。土生華人有著自己特殊的服飾和生活習慣。但在節(jié)日習俗、飲食生活上保存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從其婚嫁習俗上看,女性出嫁亦是張燈結(jié)彩、紅妝喜慶、八抬大轎、前擁后扶。當著賓客滿堂拜天地,拜父母。
我的住處在新城和舊城交界的購物中心旁邊。沿著住處走在中國廣式騎樓的街邊,從住地到主要景點,沿街是粵式騎樓,寫滿了古舊。路下面就是排水溝,因為排水體系太老舊,水溝的氣味不好聞。街邊的華人店鋪傳來小哥費玉清的音樂,還有不知名的臺灣女歌手。那旋律和伴奏,一聽就是上個世紀的。時光仿佛穿梭到我還是孩童的時候家對面的商店天天放張學友的歌。沿著街走10分鐘,映入眼簾的顏色從灰色變成黃色,最后變成奠定馬六甲城市顏色的大紅色。再行200米,過三個路口,馬六甲的城市標志映入眼簾。
200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六甲古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在標志性城市牌坊上,可以看到由阿拉伯語、馬來語、英語寫的“歡迎”。漫步在舊城里,所有紅色的磚瓦土地都是它的遺址。馬六甲是紅色的。老城的地磚、墻面都是用海邊的紅土石建造而成。紅土石是一種摻雜了一半花崗巖、一半紅土的巖石,所以在外觀上赤紅赤紅的。馬六甲人民運用智慧,就地取材,這種紅土石既堅固又有地方特色。但馬六甲地處熱帶,長期受到雨水沖刷和海風風化,有的教堂的城門已經(jīng)搖搖欲墜,于是增加了紅色的拱梁加固?,F(xiàn)在馬六甲這些旅游開放的教堂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景點,讓我想起中國哈爾濱的索菲亞大教堂?,F(xiàn)在這些教堂里已無牧師,殘垣斷壁里保存著過往的歷史,刻滿了拉丁文,敘述著當時西方列強左手拿著圣經(jīng)右手揮舞刀槍的侵略史。那些墓碑已經(jīng)在海風的雕刻下模糊斑駁。目之所及,已經(jīng)看不到極其厚重的基督教史對社會人文留下的印記。
坐在鐘樓廣場旁,有賣西瓜的攤販,在西瓜上開一個口,然后用攪拌機在里面把西瓜肉打碎,插根管子喝里面的汁水,然后用勺子挖里面的西瓜肉吃,別有風情。這吃西瓜的地方就在城中心雞場街正對面,隔著一條馬六甲河,可以看到雞場街的三叔公。三叔公這個賣特產(chǎn)的店鋪剛好在大橋盡頭,連接了四條大路,位置相當好,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導購說著流利的華語,邀請我們品嘗白咖啡、陳年老桔、酸柑水和其他甜點。其中我最喜歡淡汶餅,這是一種當?shù)氐木G豆餅,美味的秘密應該是里面夾了炸過的蔥碎,一口下去清香撲鼻。最后我?guī)Я艘恍┗厝ソo朋友。里面有個錢中園冰室,售賣當?shù)氐牧裆従叮–endol),我特意問了收銀小哥,晶露的發(fā)音像“Chandle”(珍逗)。我興致勃勃地打開蓋子,上面覆蓋了滿滿的冰碴,下面有一層薄薄的榴蓮肉和糖漿,還有綠色的“碌碌”、紅豆、黑色的龜苓膏和白色的椰肉。當?shù)氐奶厣嬍呈邱R六甲的娘惹風味和海南雞飯。海南雞飯排隊排到了街對面,甚是夸張。那一個個飯團是打碎的飯粒被揉成了雞蛋大小,一口一個,但是口感和完整的米粒相比,失去了米的韌性。也許我的形容不當,仿佛就是在咀嚼別人嚼過的食物。
但這些吃的不是味道,而是情懷。我們中國隨便一種樣式的甜品、一道菜在質(zhì)量和口味上都可以超過這個略顯粗糙的晶露和雞飯,但在馬來西亞華人圈里,吃晶露就像在香港喝鴛鴦奶茶、在哈爾濱吃哈肉聯(lián)的紅腸、在內(nèi)蒙古吃紅寶石雪糕一樣。馬六甲的步行街和南寧市的中山J路很像,也有雞翅包飯,也有臭豆腐賣。此時我仿佛回到家鄉(xiāng)。在旅游區(qū)最近的商場,三樓以上的店都沒有營業(yè)。當?shù)厝藰O少會去這些地方消費,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游覽完馬六甲地方的風光之后,才會到此消費。
路上我和馬六甲的司機交談。司機師傅曬了一身巧克力色,從面容上還是可以看出是華人的眉宇五官。司機操著帶有“馬來味”的華語跟我交談。司機說他家有三個孩子,有一個孩子馬上要去馬來西亞最高學府“馬來亞大學”讀書了。司機還說,馬來西亞華人比較辛苦,華人的孩子要獲得好的教育,必須要比當?shù)氐鸟R來人努力一倍。我問他為什么呢?司機說因為華人的孩子從踏進學校的校門,就要學三種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考大學的時候一定要考馬來語和英語,所以馬來華人的孩子學習都異常勤奮。我開玩笑說,我也會講三種語言:普通話、英語還有粵語。司機聽后發(fā)出爽朗的笑聲。其實當?shù)氐鸟R來華人都會多種語言,光是中文方言,他們至少都會粵語、潮州話和閩南話。然后我問司機,馬來西亞的東西比新加坡便宜得多,會不會在這邊生活壓力小一些?司機又笑了,然后搖了搖頭:“不便宜啦。以前油價便宜一些,現(xiàn)在不穩(wěn)定啦,漲了有50‘八仙(百分之五十)那么多。中國發(fā)展比較好啦?!蔽艺f是的。司機又笑了,說:“唉呀,中國的客人有錢啊,而且都去過好多地方的樣子?!彼緳C問我是不是從中國來的,我說是的。他說他沒去過中國,但是看電視覺得中國變了好多。我說是的,特別現(xiàn)代化,現(xiàn)在出門消費都不帶錢,刷手機。司機聽了很驚訝,因為連隔壁以現(xiàn)代化和發(fā)達著稱的新加坡都還沒有普及電子支付。我想,對于馬來華人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如何最直觀的比較就是和新加坡比吧。
回新加坡的時候,我體驗了新馬交通高峰,不到200公里的路程,花了6個多小時才回到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