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雷批爾
摘要:語言文學教育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理解能力、獲取各種知識的根本。中職學校的語文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內(nèi)心世界更加充實,從目前的語文學科教育現(xiàn)狀來看,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沒有得到更好的對接。因為學生的語文基礎差,科任教師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文學教育。語文教學與文學教育之間的關系向來就非常密切,文學教育中兼含著普世價值和個性張揚,因此,文學之美是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的原因
關鍵詞:文學教育;校園;落地生根
文學的社會作用是以認識作用為基礎,教育作用為主導,美感作用為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它是指文學作用于人的精神并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言。文學的教育作用是通過文學作品中的生動的藝術形象引起讀者閱讀和欣賞的興趣,使其由欣賞而激發(fā)讀者的感情,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使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凈化。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文學可以鼓舞人去改造自己和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ㄒ姟墩撜Z·陽貨》),這就是說,詩歌能夠起感發(fā)振奮人心的作用,能夠幫助人們觀風俗之盛衰,也能能夠起凝聚人心、針砭時弊的作用。從這一角度講,文學是一種精神武器,讀者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區(qū)別社會生活中的真?zhèn)?、善惡、美丑,所以說,文學教育需要在校園應該有其寬廣的園地,更應該在校園落地生根。那么文學教育如何在校園落地生根呢?筆者認為,學校文學教育,作為語文課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編寫一套校本輔導教材,讓文學教育在校園找到屬于大語文的“平原”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很難寫出好的文章來。這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不乏生活經(jīng)歷與積累,可做起文章來一籌莫展,這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中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說明把生活轉化為語言藝術不是件容易的事。文學藝術雖然來源于生活,但現(xiàn)實生活與文學間存在屏障,需要引導和溝通,這溝通就需要一個具體引導和訓練的過程,使生活和文學得以融會貫通。
文學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大語文”的范疇,“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fā)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yǎng)。語文是情智雙修的學科。我國語文教學界的泰斗劉國正老先生認為:語文知識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顧?!捌鎻娬{(diào)工具性和片面強調(diào)人文性都不可取,它們可以很好地融合?!陛o導教材在課外活動的功能就相當于一個例子、一塊試驗田、一把鑰匙。
文學教育是一項以開發(fā)學生智力為核心的系統(tǒng)工程。這就需要我們拿出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輔導教材來引導實踐,從生源組成的需要和學校的實踐出發(fā),廣泛征求語文科任教師的意見,吸取教師輔導批改習作的經(jīng)驗,編寫一套適合生源質量的專用輔導教材,供各年級各專業(yè)的學生課外輔導工具選修,讓文學教育在校園找到屬于大語文的普及性“平原”,完成文學教育的基礎工程——提高寫作水平、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高文學審美能力。
二、重視文學社的建設,讓文學教育在校園找到屬于寫作的“高原”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以培養(yǎng)寫作能力為最終目的。因為讀書畢竟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要花大量的時間消耗才會變?yōu)樽约旱臇|西,像吸收,是吃飯,而寫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像輸出,是運動。但是,任何一種“能力”的獲得都是要靠長期學習、刻苦執(zhí)著的歷練。
文學社的活動是貼近學生實際,又與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的課外活動。在我國古代教育著作《學記》中有“時教必有正業(yè),退學必有居學”的論述,意思就是說,既要安排好正課學習,又要組織好課余活動。看來這是非常卓越的見解,正所謂“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出人才”。課堂教學是以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只有課外的延伸訓練才可以更好地鍛煉才干,發(fā)揮特長。
要重視學校文學社的建設,讓那些輕輕松松走過語文大“平原”的學生脫穎而出,進入文學社這座學生寫作“高原”,有的放矢的學習寫作常識。雖然寫作不是萬能的,但不會寫作也是萬萬不能的,在文學社可以多了解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或鑒賞的基本知識,掌握文學創(chuàng)作或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懂得文學創(chuàng)作或鑒賞的基本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少走一些彎路,減少盲目性,比茫然地讀,茫然地寫強得多。當然,如果一味地鉆在了“技能技巧”之中,不去實踐,不去勤學苦練,那也是無濟于事的。
文學作品的高峰就是“光輝” ,不僅觀點正確、中心突出、結構合理、語言流暢,而且還得有亮點——沒有太陽得有月亮,沒有月亮得有星星,沒有星星得有螢火蟲.....文學社有輔導老師的妙筆之作,有身邊同學的佳作,有語文老師推薦的經(jīng)典作品。這些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直接開啟學生寫作思路。
三、讀寫雙軌運行的課外活動,讓文學教育在校園找到屬于文學的“高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總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吟詩也會吟” 多讀多練,是達到成功彼岸的唯一渠道。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據(jù)有關心理學的調(diào)查表明,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及內(nèi)容與課內(nèi)理解課文有密切關系,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不但直接而且明顯?!蓖ㄟ^開展課外閱讀,學生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濃厚了學科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得到了大面積的提高。同時,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進一步補充營養(yǎng),成績有明顯突破。
課內(nèi)學習雖然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學什么由不得學生,怎樣學也往往由教師設計,答案總以教參為準,哪怕教參有欠缺甚至有錯誤,因為“拿分要緊”因此課內(nèi)學習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重,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獨立和自主。課外閱讀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精神。讀什么,怎樣讀,接受哪一種觀點,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需要,自主地選擇。學生從課內(nèi)學習步入課外閱讀,就好像關在房間擺弄玩具的小孩跨出房門走進了大自然。
“語文課堂”不是萬能的,“語文課”能解決的問題亦是“有限”的,文學常識只能講較為一般的情況,稍微特殊性問題無法說清。文學教育的基礎是正確處理讀、說、寫的關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建立科學的文學教育體系。文學教育因為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光靠語文課堂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雖然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光聽光看就能行的,但聽得多了看得多了,有了一定的“儲備”了,對自己有了些充實,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些認識,動起筆來,較為隨手些。能讀能寫才是文學教育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