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本文從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文本類型理論出發(fā),著重對散文特點進行分析,并以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為例,試圖探析文本類型理論在散文這一文體的翻譯過程中的應用價值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文本類型理論;散文英譯;翻譯策略
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豐富的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促使紐馬克將翻譯研究和英語語言研究進行結合。他致力于把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應用于翻譯實踐之中,運用現代語言學來分析和解決翻譯問題。其翻譯理論簡明扼要,短小精悍,對翻譯實踐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紐馬克撰寫了多部翻譯理論著作,對國內外譯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翻譯教程》一書中,紐馬克從語言功能出發(fā),針對不同文本類型的特點,將文本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出相對應的翻譯方法,為國內外譯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導,為繁榮譯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以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為指導,以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為研究對象,試圖探析文本類型理論在散文文體的翻譯過程中存在的應用價值,以期能對散文翻譯有所啟示。
一、文本類型理論
(一)理論概述
文本類型理論(text typology)最初起源于功能語言學,它以語言的功能為基礎來進行文本劃分。早期文本分類的代表性人物當屬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布勒(Karl Bühler)。1934年,他以語言的功能為標準,將文本分為三類:表達類、表現類、感染類。1971年,基于布勒的語言學研究,德國功能派理論家萊斯(Katharina Resis)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提出文本類型理論,首次將文本類型理論引入翻譯學,將文本分為四大類:表達型、信息型、操作型、視聽型。
同樣基于布勒的語言功能三分法,紐馬克從語言功能出發(fā),把文本類型分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召喚功能、美學功能、應酬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其中前三類為語言的主要功能。他提出的文本類型理論詳細闡釋了不同文本的所屬類型,并針對不同文本類型的特點,總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兩種主要的翻譯方法。
(二)表達型文本
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的提出對于譯者從宏觀上把握文體特征和采取總體翻譯策略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根據此理論,譯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源語文本進行深入分析,再根據文本特征確定文本功能,在進行翻譯操作時應使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本文不會一一討論所有文本類型,僅就一般散文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即表達型文本進行簡析,以求深層次探究文本類型理論在散文類文本中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作為三大常見文本類型之一,表達型文本強調的是語言的表達功能。表達功能的核心是講話人,他用話語來表達情感,不考慮反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達意,作者獨特的語言形式和內容應同等重要。因此,這樣的文本強調原作者的權威,不會去考慮讀者的反應。典型的表達型文本包括:1)嚴肅的文學作品,如抒情詩、小說和戲劇。2) 權威性言論,如權威的政治演說、法律文件、科技及哲學著作等。3) 自傳、個人信函、散文等直抒胸臆的文本。
但是紐馬克也指出,以上分類并不意味著每種文本類型單獨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種文本類型會同時具備多種功能,只是以其中一種功能為主,散文也是如此。雖然紐馬克將其歸為了表達型文本,但大多數散文也兼具信息傳達和呼喚讀者的功能。在翻譯表達型文本時,譯者應遵循以原作者為中心的原則,既要忠實原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又要努力重現原作者的語言風格。
二、散文的定義與特點
散文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是一種寫作方式靈活的文學體裁?,F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樣式。我國著名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梁實秋先生在《論散文》一文中這樣形容散文:“文調的美純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種不可形容的妙處:或如奔濤澎湃,能令人驚心動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飄逸之致;或是簡練雅潔,如斬釘斷鐵……總之,散文的妙處真可說是氣象萬千,變化無窮?!?/p>
散文可以概括為以下特點:1)形散而神不散?!靶紊ⅰ笔侵干⑽囊话闳〔膹V泛,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描寫人物、托物抒情或者發(fā)表議論。“神不散”是指散文的立意需集中,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都需為表達的主題服務。2)篇幅短小,語言優(yōu)美凝練,富于文采。散文常通過記敘及描寫景物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其筆法靈活,情文并茂。一方面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情真意切。另一方面,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3)意境深遠。散文一般注重表達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現出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散文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散文的主要文本類型是表達型文本,因此,在翻譯時必須做到重構原文內容、再現原文風格、傳遞原文美感。那么如何做到在忠實原文的同時,又能夠保留其韻味,成了散文翻譯最大的難點。
三、文本類型指導下的散文英譯
(一)《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簡介
《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是張培基先生的代表譯著之一,精選中國現代散文名篇,其中包括郭沫若、魯迅、冰心、巴金等文學大家的作品。書中匯集了半個世紀以來張培基先生譯苑辛勤耕耘的成果。此譯著為中國學者深入研究翻譯理論與技巧提供了豐富的實例,也為外國人研究“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鮮活的思想鋪了一條近路。
該譯著一經出版,便引起巨大轟動,如朱曼華教授曾在《中國翻譯》評價道:“《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可成為讓當代的西方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的思想脈搏的一面三棱鏡或一本好教材”。在該譯著中,隨處可見張培基教授一絲不茍的譯風,令人實屬敬佩。其譯文大多采用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相結合的方式,成功地將原文的內容和風格展現了出來,是不可多得的內容忠實、語言優(yōu)美的譯文。
(二)散文英譯——語言把握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凝練、簡潔優(yōu)美,有時自由靈活,較口語化,有時富于詩情畫意。在譯者進行翻譯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背景知識,包括原作者的寫作風格、語言習慣、原文的寫作背景等。在翻譯時,更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張培基先生在翻譯梁實秋的《養(yǎng)成好習慣》一文時,就遵循了這一原則。
案例1. 原文: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
譯文:They wont get up till late morning on holidays and even oversleep on work days.
案例2. 原文:祖逖聞雞起舞,那才是志士奮勵的榜樣。
譯文:The story of Zu Ti rising at cockcrow to practise swordplay should be a good example for all men of resolve to learn from.
在案例1中,考慮到文化和表達習慣的差異,譯者沒有將“日上三竿”進行直譯,而是采用了紐馬克提出的交際翻譯的策略。因為在實際的翻譯操作中,譯者面對的是具體的文本,從源語到目標語的翻譯過程也是一個跨文化交際過程,譯者在翻譯時應首先考慮譯文讀者反應,如按照原文字面意思直譯,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外國讀者恐怕很難理解原文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意思。
而在案例2中,譯者完整地保留了“聞雞起舞”的意象,運用以語義翻譯為主的翻譯策略。值得一提的是,譯者特意在此處加了腳注,解釋了祖逖聞雞起舞的文化內涵。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將原文中生動的形象保留下來,還可以將原文包含的文化內涵介紹給了外國讀者,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還能起到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正如紐馬克所說:翻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和技巧,針對不同種類的文本,譯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力圖使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
(三)散文英譯——風格再現
杰出的散文家其語言風格都別具一格,如郭沫若的文章氣勢磅礴,朱自清的語言清新雋永,魯迅散文的精練深邃。散文創(chuàng)作的生命在于風格的鮮明,散文翻譯的關鍵在于風格的再現。只有對散文的語言風格有深刻的體會,才能在翻譯時對其內容把握得更加精準。風格上的忠實不僅體現在用詞上,出色的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僅要傳達原文信息,還要盡量展現原文的風格和韻味。以張培基先生翻譯的巴金散文《海上日出》為例:
案例3. 原文:有時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fā)光的金邊。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譯文:Sometimes, with thick layers of dark clouds hanging in the sky, the sun was hardly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But its radiance managed to show through the dark clouds to edge them with golden lace. Then, after gradu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tight encirclement, it came into full view and even dyed the dark clouds purple or scarlet.
從案例3可以看出,張培基先生在翻譯表達型文本時,采用以交際翻譯為主、語義翻譯為輔的翻譯策略。選詞精準、講究,符合英語行文。將原文的擬人化手法保留了下來,顯得生動活潑。整體行文層層遞進,主次分明,將原文的優(yōu)美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仿佛讀者也在不知不覺中與此情此景交融在一起了。
四、總結
盡管散文翻譯面臨重重困難和挑戰(zhàn),張培基先生的譯著還是做到了忠實優(yōu)美、傳神達意,給譯界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思考。實踐證明,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對散文翻譯有較強的指導作用,譯者能夠基于此理論在翻譯時讓譯文更加貼近原文的內容和風格,保留散文的語言特色和風格韻味。譯路漫漫,譯事雖艱,愿與各位譯界同行共勉!
參考文獻:
[1] Newmark, 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Resis, Katharina.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M]. Finland: Oy Finn Lectura, 1989.
[4] Resi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1.
[5] 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集》[M]. 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5.
[6] 張培基. 《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1999。
[7] 朱曼華. 張培基教授譯苑耕耘錄[J]. 中國翻譯,1996, ( 6): 35- 37.
[8] 朱曼華. 中國散文翻譯的新收獲——喜讀張培基教授《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J]. 中國翻譯,2000(03):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