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娟,武燕奇
(北京林業(yè)大學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3)
干旱是限制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的主要因子之一[1]。隨全球氣候變化,干旱越來越成為制約世界各國農(nóng)林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2]。葉片控制植物光合作用、水分蒸騰、氣體交換等生理活動,對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至關(guān)重要,因其長期暴露于自然環(huán)境中,因此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一定的適應(yīng)性[3-4]。干旱條件下,植物葉片的形態(tài)及解剖結(jié)構(gòu)均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有利于提高其對水分的利用效率,從而適應(yīng)干旱環(huán)境。
近年來,許多學者運用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葉片形態(tài)及解剖結(jié)構(gòu)與抗旱性的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5]。如潘昕等[6]利用石蠟切片法對青藏高原25種灌木的抗旱性進行了評價。翟曉巧等[7]利用掃描電鏡法對8種落葉喬木的抗旱性進行了研究。張義等[8]利用石蠟切片法及指甲油印跡法對西寧市11種城市森林植物的抗旱性進行了評價。植物葉片包括上(下)表皮、柵欄組織、海綿組織、氣孔等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研究表明,氣孔密度、葉片厚度、柵欄組織厚度、緊密度等與抗旱性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氣孔大小、氣孔開張度、海綿組織厚度、疏松度等與抗旱性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9-12]。
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是重要經(jīng)濟林樹種之一,其堅果食用部分富含碳水化合物,并有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是我國重要的木本糧食物種,被譽為“鐵桿莊稼”,具有分布范圍廣、適應(yīng)能力強、果實品質(zhì)優(yōu)良、綜合利用價值高等特性,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關(guān)板栗抗旱性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指標方面,如李鈞[13]研究了水分脅迫后板栗苗木丙二醛、脯胺酸、保護酶活性的變化;時忠杰等[14]、鄭龍等[15]、武燕奇等[16]以板栗苗木為對象,研究了MDA含量、SOD和POD活性、電導率等生理指標及根系形態(tài)指標對干旱脅迫的響應(yīng)情況。而關(guān)于板栗葉片解剖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與抗旱性關(guān)系的研究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以河北省遷西縣10個板栗品種(系)為試驗材料,分析其葉片解剖結(jié)構(gòu)及氣孔特征,綜合評價其抗旱性,以期為遷西地區(qū)抗旱板栗品種(系)的篩選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河北省遷西縣北京林業(yè)大學經(jīng)濟林(板栗)育種與栽培實踐基地,地處118°06′-118° 37′E,39°57′-40° 27′N,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試驗地年平均降水量804.2 mm,年最大降水量1 066.4 mm,年最小降水量428.4 mm;年平均氣溫10.1 ℃,7月份平均氣溫25 ℃,1 月份平均氣溫-7.8 ℃;無霜期一般為183 d。
在試驗地選取長勢良好、一致的大板紅(DBH)、燕龍(YL)、紫晶(ZJ)、遷西早紅(QXZH)、燕山短枝(YSDZ)、燕山早豐(YSZF)、紫珀(ZP)、燕奎(YK)、遷西晚紅(QXWH)和遷西壯栗(QXZL)等10個板栗品種(系)的7年生植株用于試驗。
1.3.1 葉片解剖結(jié)構(gòu) 于2015年8月,對10個供試板栗品種(系)進行取樣。每品種(系)選取10株,取樹冠中上部向陽處的功能葉30片進行試驗。選擇晴天上午09:00-11:00進行取樣,以便于氣孔結(jié)構(gòu)的觀察。于葉片主脈兩側(cè)剪取0.5 cm×0.5 cm的小方塊,立即用FAA固定液固定,采用常規(guī)石蠟切片法[17]制作石蠟切片,每品種(系)20個重復。切片在Olympus DP72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用Motic Image Advanced 3.0軟件對葉片厚度(X1)、上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X2)、上表皮厚度(X3)、下表皮厚度(X4)、下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X5)、柵欄組織厚度(X6)、海綿組織厚度(X7)等指標進行測量,每個視野重復30 次,并按照下列公式計算相關(guān)指標:
柵海比(X8)=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
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X9)=柵欄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X10)=海綿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1.3.2 氣孔特征 采樣及固定方法同1.3.1。采用指甲油印跡法[8],先用橡皮將板栗葉片背面的星狀毛擦掉,涂一層透明指甲油,待其完全晾干后,用透明膠帶粘下一塊下表皮,置于載玻片上,每品種(系)20個重復,在Olympus DP72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用Motic Image Advanced 3.0軟件對氣孔長度(X11)、氣孔寬度(X12)、氣孔開張寬度(X13)、氣孔開張長度(X14)、氣孔密度(X15)等指標進行測量,每個視野重復30次。
1.3.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和SPSS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利用主成分法、隸屬函數(shù)法、聚類分析法對各品種(系)抗旱性進行研究。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quán)重,加權(quán)求和得出板栗不同品種(系)抗旱性度量值(D)[16,18],再根據(jù)10個品種(系)板栗的D值進行聚類分析。D計算公式為:
式中:R(Xij)表示i品種(系)j指標的隸屬函數(shù)值,Wj為指標j的權(quán)重。R(Xij)的計算公式[12]為:
R(Xij)=(Xij-Xmin)/(Xmax-Xmin)。
如某一指標與抗旱性為負相關(guān),則:
R(Xij)=1-(Xij-Xmin)/(Xmax-Xmin)。
式中:Xij表示i品種(系)j指標的測定值,Xmax及Xmin分別表示j指標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植物葉片由于長期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因此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特征可以反映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5]。小而厚的葉片可以提高保水力,減少蒸騰面積。葉片上、下表皮可以起到減少水分蒸發(fā)的作用,上、下表皮越厚,則抗旱性越強。由表1可知,10個板栗品種(系)中,燕奎的葉片最厚(210.65 μm),燕龍最薄(129.92 μm);紫珀、大板紅、燕奎、遷西早紅、遷西晚紅之間及紫晶、燕山早豐、燕山短枝之間葉片厚度差異不顯著(P>0.05),但均顯著大于遷西壯栗(P<0.05),遷西壯栗顯著大于燕龍(P<0.05)。燕龍的上表皮角質(zhì)層最厚(12.61 μm),遷西早紅最薄(4.70 μm);紫晶、大板紅、燕龍之間及燕奎、燕山早豐、燕山短枝、遷西早紅、遷西晚紅、遷西壯栗之間上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差異不顯著(P>0.05),且以前面幾個品種較厚。大板紅的上表皮最厚(31.36 μm),燕山早豐最薄(18.48 μm),二者差異顯著(P<0.05),其他品種間均無顯著差異。燕山早豐下表皮最厚(13.08 μm),大板紅最薄(6.89 μm),其他品種(系)間基本無顯著差異。燕山早豐的下表皮角質(zhì)層最厚(4.61 μm),紫珀最薄(1.60 μm),其他品種(系)間基本無顯著差異。
葉片柵欄組織中細胞排列緊密,可以減少水分蒸發(fā),提高光合效率,進而增加植物的抗旱能力。海綿組織中細胞排列疏松,不利于水分的保持,影響植株的抗旱能力。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和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分別反映柵欄組織、海綿組織占葉片厚度的比例,可以表征抗旱性。由表1可知,在10個板栗品種(系)中,燕奎的柵欄組織厚度最厚(103.78 μm),遷西壯栗最薄(40.67 μm);紫晶、紫珀、大板紅、燕龍、燕奎、燕山短枝、遷西早紅之間及遷西晚紅、遷西壯栗之間柵欄組織厚度差異不顯著(P>0.05),且前者顯著大于后者(P<0.05)。遷西晚紅的海綿組織最厚(117.24 μm),紫晶最薄(51.52 μm);紫珀、燕奎、燕山早豐、遷西早紅、遷西壯栗的海綿組織厚度顯著大于紫晶(P<0.05),但顯著小于遷西晚紅(P<0.05)。紫晶的柵海比最大(1.84),顯著大于其他品種(P<0.05),遷西壯栗的最小(0.42);大板紅、燕龍、燕奎、燕山短枝之間及遷西晚紅、遷西壯栗之間柵海比差異不顯著(P>0.05)。燕龍葉片的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最大(0.62),顯著高于其他品種(系),遷西晚紅最小(0.25);紫晶、大板紅、燕奎、燕山短枝之間及遷西晚紅、遷西壯栗之間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差異不顯著(P>0.05)。遷西晚紅葉片的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最大(0.60),紫晶最小(0.30);紫晶、大板紅、燕山短枝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低于其他品種(P<0.05);遷西晚紅、遷西壯栗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高于其他品種(P<0.05)。
表1 10個品種(系)板栗葉片的解剖結(jié)構(gòu)特征Table 1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en varieties (clones) of Chinese chestnut
注:X1.葉片厚度;X2.上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X3.上表皮厚度;X4.下表皮厚度;X5.下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X6.柵欄組織厚度;X7.海綿組織厚度;X8.柵海比;X9.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X10.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同列數(shù)據(jù)后標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Duncan’s法)。下表同。
Note:X1.Thickness of leaves;X2.Cuticle thickness of upper epidermis;X3.Thickness of upper epidermis;X4.Thickness of lower epidermis;X5.Cuticle thickness of lower epidermis;X6.Thickness of palisade tissue;X7.Thickness of spongy tissue;X8.Ratio of palisade tissue to spongy tissue;X9.Leaves compactness;X10.Leaves compactness and porosity.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each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5 level (Duncan’s).The same below.
葉片上氣孔的大小、密度及開張程度影響水分的蒸騰速率,氣孔小而密且開張程度較小可以減少水分蒸騰耗散,提高其抗旱性。由表2可知,10個板栗品種(系)中,遷西早紅葉片氣孔長度最大(24.28 μm),燕龍最小(18.17 μm),二者差異顯著(P<0.05)。大板紅的葉片氣孔寬度最大(20.90 μm),燕龍最小(16.59 μm),顯著小于除紫晶、燕奎外的其他品種(P<0.05)。紫晶的葉片氣孔開張寬度最大(7.74 μm),遷西晚紅最小(2.39 μm);紫晶、遷西早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高于其他品種(P<0.05)。10個板栗品種(系)的葉片氣孔開張長度差異不顯著(P>0.05),以燕山早豐最大(13.00 μm),遷西晚紅最小(10.17 μm)。燕山早豐的葉片氣孔密度最大(1 000.73 mm-2),遷西壯栗最小(648.48 mm-2);紫晶、大板紅、燕奎、燕山短枝、遷西早紅、遷西晚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紫珀、遷西壯栗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10個板栗品種(系)所測15項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反映的信息有一定重疊,不能直接用來分析抗旱性。因此,本試驗通過主成分分析確定15項指標反映抗旱性時所占的權(quán)重,結(jié)果見表3。由表3可知,第1主成分貢獻率為40.41%,其中上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上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柵海比、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下表皮厚度等在第1主成分上載荷較高,表明上表皮角質(zhì)層、上表皮、柵欄組織越厚,柵海比、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越大,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越小,板栗抗旱性越強。第2主成分貢獻率為17.58%,其中葉片厚度、氣孔密度在第2主成分上載荷較高,表明葉片越厚,氣孔密度越大,抗旱能力越強。第3主成分貢獻率為16.13%,其中氣孔長度、氣孔開張長度在第3主成分上載荷較高。第4主成分貢獻率為11.06%,下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氣孔寬度、氣孔開張寬度在第4主成分上載荷較高。氣孔是植物吸收CO2、散失水分的通道,氣孔大小、氣孔開張度與抗旱性存在一定關(guān)系。第5主成分貢獻率為8.06%,葉片厚度在第5主成分上載荷較高。5個主成分貢獻率累計達到93.25%,與抗旱能力相關(guān)性大,因此提取前5個主成分分析板栗的抗旱性。
表2 10個品種(系)板栗葉片的氣孔特征Table 2 Leaf stomat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eties(clones)of ten Chinese chestnut
注:X11.氣孔長度;X12.氣孔寬度;X13.氣孔開張寬度;X14.氣孔開張長度;X15.氣孔密度。
Note:X11.Stomatal length;X12.Stomatal width;X13.Stomatal aperture width;X14.Stomatal aperture length;X15.Stomatal density.
表3 10個板栗品種(系)15項指標的主成分分析Table 3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15 indexes of ten varieties (clones) of Chinese chestnut
注:X1~X15所代表的指標與表1和表2相同。表4同。
Note:The indexes ofX1-X15are the same as Table 1,Table 2,and Table 4.
根據(jù)主成分載荷矩陣求得主成分F1、F2、F3、F4、F5的表達式分別為:
F1=-0.04X1+0.29X2+0.24X3-0.29X4-0.08X5+0.34X6-0.35X7+0.39X8+0.39X9-0.33X10-0.19X11-0.19X12+0.18X13-0.04X14+0.09X15。
F2=0.44X1-0.29X2+0.26X3-0.03X4-0.29X5+0.21X6+0.11X8-0.10X9-0.26X10+0.35X11+0.31X12+0.02X13-0.13X14-0.44X15。
F3=-0.08X1-0.23X2-0.16X3+0.27X4+0.28X5+0.08X6-0.23X7+0.11X8+0.10X9-0.18X10+0.38X11+0.17X12+0.31X13+0.59X14+0.20X15。
F4=0.24X1+0.02X2+0.16X3-0.17X4+0.51X5+0.12X6+0.04X7+0.04X8+0.02X9-0.12X10+0.40X12-0.51X13-0.12X14+0.41X15。
F5=0.55X1-0.24X2-0.44X3+0.15X4+0.09X5+0.31X6+0.24X7+0.06X8+0.04X9-0.10X10-0.24X11-0.39X12+0.09X13-0.08X14+0.15X15。
根據(jù)5個主成分的權(quán)重,求得主成分F的表達式為:
F=(λ1F1+λ2F2+λ3F3+λ4F4+λ5F5)/(λ1+λ2+λ3+λ4+λ5)。
式中:λ1、λ2、λ3、λ4、λ5分別為5個主成分的特征根。
即:
F=0.13X1+0.01X2+0.11X3-0.09X4+0.03X5+0.24X6-0.17X7+0.22X8+0.17X9-0.25X10+0.03X11+0.02X12+0.08X13+0.04X14+0.05X15。
上述表達式中,指標前數(shù)值越大,表示權(quán)重越大,越能反映板栗抗旱性。由此可知,15項指標反映板栗抗旱性能力的順序為: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0.25)>柵欄組織厚度(0.24)>柵海比(0.22)>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0.17)>海綿組織厚度(0.17)>葉片厚度(0.13)>上表皮厚度(0.11)>下表皮厚度(0.09)>氣孔開張寬度(0.08)>氣孔密度(0.05)>氣孔開張長度(0.04)>氣孔長度(0.03)=下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0.03)>氣孔寬度(0.02)>上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0.01)。
根據(jù)隸屬函數(shù)法,求得10個板栗品種(系)不同指標的隸屬函數(shù)值,結(jié)合主成分分析法求出的各指標權(quán)重,綜合計算抗旱性度量值(表4),據(jù)此對抗旱性進行排序。由表4可知,抗旱性度量值最大的品種為大板紅(1.27),最小的為遷西壯栗(0.36)。10個板栗品種(系)的抗旱性排序為:大板紅(1.27)>紫晶(1.24)>燕龍(1.13)>燕奎(1.13)>燕山短枝(0.94)>燕山早豐(0.94)>紫珀(0.90)>遷西晚紅(0.84)>遷西早紅(0.44)>遷西壯栗(0.36)。
表4 10個品種(系)板栗抗旱性的隸屬函數(shù)值和抗旱性度量值(D)Table 4 Subjection function values, index weight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values(D) of ten varieties(clones)of Chinese chestnut
依據(jù)板栗的抗旱性度量值,對10個品種(系)進行聚類分析,結(jié)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10個板栗品種(系)按抗旱性強弱可以分為3類,其中第1類抗旱性強,品種(系)有紫晶、大板紅、燕龍、燕奎;第2類抗旱性中等,品種(系)有紫珀、燕山短枝、燕山早豐、遷西晚紅;第3類抗旱性較弱,品種(系)有遷西早紅、遷西壯栗。
圖1 10個板栗品種(系)抗旱性的聚類分析Fig.1 Clustering analysis on drought stress resistance of ten Chinese chestnut varieties (clones)
葉片的形態(tài)及解剖結(jié)構(gòu)是葉片與環(huán)境條件長期作用的結(jié)果[19],其可較好地反映植物對干旱等逆境條件的適應(yīng)性。相關(guān)研究表明,較厚的葉片有利于水分的保存,因此抗旱性較強[20]。劉捷平[21]、薛智德等[22]認為,葉片角質(zhì)層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fā),增加對光照的折射率,起到一定的抗旱作用。劉紅茹等[23]發(fā)現(xiàn),葉片表皮越厚,越不利于水分散失,植物抗旱性越強。徐揚等[24]認為,葉片柵欄組織的緊密結(jié)構(gòu),有利于水分的儲存,且其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因而柵欄組織越發(fā)達,植株的抗旱性越強;海綿組織中結(jié)構(gòu)疏松,有利于水分散失;植物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越大或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越小,則柵欄組織所占的比例越大,植株越抗旱。本研究中,10個板栗品種(系)抗旱機制不同,其中紫晶通過提高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的比值來抵御干旱環(huán)境;大板紅通過增加葉片上表皮及柵欄組織厚度來提高抗旱性;燕龍通過增加葉片角質(zhì)層厚度及葉片中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來抵御旱害;燕奎通過增加葉片厚度及柵欄組織厚度來提高抗旱性;燕山早豐通過增加下表皮及下角質(zhì)層厚度來抵御干旱。
相關(guān)研究表明,氣孔小而多者,抗旱性強,這是因為一方面水分充足時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另一方面水分缺乏時可以減少水分散失[7,11,25-26]。但也有學者認為,氣孔少,反而抗旱性弱,因為氣孔密度與氣體交換阻力成反比,氣孔密度小,氣體交換阻力增大,蒸騰作用減小[27]。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抗旱性較強的燕龍葉片表皮氣孔長度、寬度較小,而抗旱性較差的遷西早紅、遷西壯栗葉片表皮氣孔長度較大,抗旱性較強的紫晶氣孔開張寬度最大,這可能是因為不同品種(系)在干旱環(huán)境中采取的抗旱機制不同。結(jié)合葉片解剖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燕龍上表皮角質(zhì)層較厚,氣孔較小而密度較大,說明其抗旱機制除了增加葉片角質(zhì)層厚度及葉片中柵欄組織比例外,還包括控制氣孔大小和密度;燕奎葉片厚度、柵欄組織較厚,氣孔較小,說明其除了增加葉片厚度及柵欄組織厚度外,也通過控制氣孔大小來抵御干旱;燕山早豐下表皮及下表皮角質(zhì)層較厚,氣孔密度最大,說明其除了增加表皮及角質(zhì)層厚度外,也通過控制氣孔密度來抵御干旱。
10個板栗品種(系)葉片各項指標的大小順序并不一致,可見在研究抗旱性時,不能單憑某一項指標來進行評價[27-31]。因此,采用基于多項指標的隸屬函數(shù)法進行抗旱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根據(jù)主成分分析確定各指標的權(quán)重,可提高抗旱性評價的準確性。本試驗通過分析得出,所選擇的15項指標反映抗旱性的能力并不相同,從大到小的順序為:葉片海綿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度、柵欄組織厚度、柵海比、葉片柵欄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度、海綿組織厚度、葉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氣孔開張寬度、氣孔密度、氣孔開張長度、氣孔長度、下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氣孔寬度、上表皮角質(zhì)層厚度。聚類分析表明,10個板栗品種(系)可分為3個類型,抗旱性強者為紫晶、大板紅、燕龍、燕奎;抗旱性中的為紫珀、燕山短枝、燕山早豐、遷西晚紅;抗旱性弱的為遷西早紅、遷西壯栗。
綜上所述,葉片解剖結(jié)構(gòu)指標能較好地反映板栗的抗旱特性,可用于板栗抗旱性的鑒定與評價。本研究選擇的10個板栗品種(系)中,紫晶、大板紅、燕龍、燕奎的抗旱性最強,可在遷西地區(qū)廣泛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