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聯(lián)結(jié)歐洲和中國的紐帶
——中國外銷瓷

2018-08-10 01:36:46
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 2018年7期
關(guān)鍵詞:東印度紋章外銷

(泉州市博物館,福建 泉州 362000)

2005年5月,蘇富比拍賣行(Sotheby's)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一次拍賣會上,拍賣了數(shù)千件的明清瓷器,其中一只1733年制造的瓷盤上,除繪有英格蘭科頓李氏(Lees of Cotton)的家族紋章外,瓷盤的邊緣上還繪制了英國和中國的港口和城市風(fēng)貌,繪于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圣保羅大教堂、倫敦橋等英國倫敦著名景點,與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具有中國水墨畫意象的中國景色相映成趣。這恰好體現(xiàn)出中國外銷瓷在英格蘭社會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然而這并不是巧合,這個瓷盤的確反映出當代大批的中國外銷瓷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各主要城市的港口,并深深影響著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形態(tài),而此時的英格蘭也正逐漸朝海上帝國之路邁進。

無獨有偶,在這只瓷盤制成的8年前,也就是1725年,英格蘭著名的劇作家約翰.蓋伊(John Gay, 1685—1732)有這樣一首詩《致一位迷戀古中國瓷器的女士》(To a Lady on her Passion for Old China, 1725):

我心中掀起新的疑慮和恐懼;

是哪個情敵近在眼前?原來是一個中國花瓶。

中國便是她的激情所在,

一只茶杯 一個盤子 一只碟子 一個碗

能燃起她心中的欲望,

能給她無窮樂趣,能打亂她心中的寧靜①譯文引自:甘雪莉(Shirley Ganse)(著)、張關(guān)林(譯),《中國外銷瓷》(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8),第43頁。。

這首詩更深切地反映了當時英格蘭興起的中國花瓶狂熱(vase mama),此時歐洲各國的中國瓷器訂單五花八門,英格蘭的貴族家族也爭先向中國訂制繪有家族紋章的瓷器以顯揚其家世,特別是成套的紋章瓷餐具,價錢甚至是一般標準餐器的10倍。歐洲的飲食文化于文藝復(fù)興時期更趨精致,各個宮廷頻繁地舉辦大型宴會,使得宮廷社會(court society)比以前更重視餐桌禮儀的規(guī)范,這個傾向由意大利宮廷開始并向外傳播,最初在貴族階層之間蔓延,之后亟欲向上提升的中間階層(middle class)也群起仿效。除了要維持用餐的方便和流暢,貴族更試圖利用繁復(fù)的儀節(jié),來區(qū)隔自己與他人,宴會如同一場大型、鋪張的戲劇表演,每種食物該怎么吃、餐具該如何擺放、座位如何安置,都成為一種文化記號,象征了主人的高貴。能有幸擁有瓷器的宴會主人,自然會希望將極為稀有的中國瓷器安置在大型宴會中,不論是作為餐具或裝飾,瓷器都不再只是一個商品,更是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事實上,就中國和歐洲的貿(mào)易而言,絲綢和茶葉的貿(mào)易量都遠大于瓷器,但是瓷器的貿(mào)易過程更為繁復(fù):歐洲的消費者需先向各國的東印度公司訂購所需的瓷器紋飾和器型,公司再委托中國行商至中國東南沿海的各瓷器產(chǎn)地下單,最后由中國工匠按照訂單制作。如此一來一往至少需花費3年的時間,當中更牽涉了中西雙方的品味交流,而瓷器本身又比絲綢和茶葉更為耐久,能夠流傳至今,都使得瓷器的中西文化交流意義更為獨特。

1 歐洲對中國外銷瓷的訂制、運輸和銷售

中國外銷瓷的訂制、運輸和銷售,一般引用的史料主要是藏于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印度部門貿(mào)易文件》和《東方和印度部門收藏》兩書,及由曾擔任大清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秘書的馬司(Hosea Ballou Morse, 1855—1934)所編寫的《東印度公司對華貿(mào)易編年史(1635—1834)》,書中提供了許多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貿(mào)易數(shù)據(jù)。

在當時歐洲流行的風(fēng)俗畫(genre pictures)中,可以看到中國瓷器頻繁地成為畫中主角;而一些描繪歐洲貴族生活的畫作中,中國瓷器也時常出現(xiàn)在歐洲貴族家中的茶桌上和室內(nèi)裝飾中,這些情況都反映出當時歐洲的“中國花瓶狂熱”已深入貴族的生活,并有其特殊意涵和象征意義。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就收藏有許多當時的珍貴畫作。

英格蘭隨筆作家理查德.斯蒂爾(Richard Steele,1672—1729)和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在倫敦發(fā)行的《旁觀者》在1711—1712年間每天發(fā)行,撰稿人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描述對當代英格蘭社會的觀察和想法,其中也包含了數(shù)篇諷刺瓷器狂熱和奢侈消費的文章;而丹尼爾.笛福,英格蘭著名的論冊作者、社會和經(jīng)濟評論家、小說家,在其著名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和同年出版的續(xù)集《魯賓遜更多的冒險故事》中,更直接地抨擊了中國瓷器所代表的虛妄,在這些作品中,笛福都明白塑造了其認為理想的英格蘭人和英格蘭國家的形象,反映出當代英格蘭社會對中國瓷器和奢侈風(fēng)氣的響應(yīng)。這些留下的文句,無不顯示了中國外銷瓷在當時國際貿(mào)易里所占的份量,雖然與中國出口大宗商品的茶葉和絲綢比較,瓷器僅位于第三位,但瓷器的功能和影響力卻遠遠超過前兩者:瓷器既可以耐久保存,又兼具實用品、收藏品和商品的特性,其影響力處于日常生活、藝術(shù)與商業(yè)的交會點,并透過遠度重洋的貿(mào)易商,連結(jié)了世界兩端的歐洲消費者和中國制造者的風(fēng)俗和品味交流。

瓷器對當時的歐洲來說,雖然是中國獨有之物,但瓷器(porcelain)一詞卻源于歐洲,而非譯自中國原文,目前找到歐洲最早使用porcelain形容陶器的紀錄出自1298年的馬可波羅。在這份由馬可波羅口述、比薩的魯斯蒂切羅紀錄的《游記》中②John Carswell, with contributions by Edward A. Maser and Jean McClure Mudge; 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October 3-December 1, 1985,Blue and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nd Its Impact on the Western World (Chicago [Il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Gallery, 1985), P13.,這個詞語除了用來形容福建泉州制造的精美白色瓷器外,同時也用來形容被作為貨幣使用的寶貝;除了中國外,印度、非洲等地也都使用寶貝貨幣,因此寶貝早已出現(xiàn)在商旅云集的意大利,所以馬可波羅一開始就能指認出中國寶貝,而寶貝的外型白色圓滑且容易碎裂,和圓潤光潔的中國瓷器頗為相似,也難怪馬可波羅會將兩者聯(lián)想在一起,并都使用porcelain。

到了元朝時期中國的制瓷技術(shù)更進一步,藉由蒙古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掌控,使得中歐貿(mào)易更為暢通,更多的中國外銷瓷開始進入歐洲人的生活,但由于其中經(jīng)過多次的交易,歐洲能夠見到的瓷器,價格必然都十分高昂;既然瓷器如此難得,歐洲的王公貴族對于中國瓷器更是推崇備至。1497年當葡萄牙探險家達伽瑪尋求繞過非洲好望角以達印度的航路時,葡萄牙國王曼紐爾一世便再三叮寧其務(wù)必帶回兩樣歐洲最渴求的物品:香料和瓷器,在折損了一半以上的船員后,達伽瑪終于為國王帶回了一些香料和一打瓷器,葡萄牙人也成為最早掌握中國瓷器交易的歐洲人,葡萄牙人開始在印度收購中國瓷器,并更進一步地希望能直達中國以探尋瓷器的源頭;1517年葡萄牙商船初抵中國之后,曼紐爾一世心心念念的仍是瓷器,1581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聯(lián)姻合并后,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便掌握了這條瓷器之路,通過澳門直接向中國訂制瓷器,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有歐洲國王可直接向瓷器產(chǎn)地訂購瓷器的記錄。

1579年英國海軍名將、著名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乘金鹿號環(huán)球旅行時,在巴拿馬附近捕獲了西班牙商船圣母號,獲得了絲綢、26 t黃金和1 500件瓷器,德雷克返回英國后,將幾件價格不斐的戰(zhàn)利品,當面進獻給伊麗莎白一世,這可能是英格蘭第一次獲得如此大量的中國瓷器。1596年,另一位英格蘭人班杰明.伍德試圖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但最終未能抵達目的地。

在德雷克出航的20多年后,莎士比亞在1604年的劇作《惡有惡報》第二幕第一景中仍不經(jīng)意地透露了中國瓷器之昂貴及難得,劇中的妓院老鴇提到“那時候我們只剩下兩枚(梅子)了,在一個果盤里放著,一個值三便士的果盤,您一定看見這樣的果盤;那雖然不是中國瓷盤,也是很好的盤子了?!狈从吵霎敃r生意興隆的妓院雖然買得起好果盤,卻仍買不起中國瓷盤,可見中國瓷器在英國的昂貴。

同樣向往中國商品的荷蘭人于1602年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試圖瓜分這個海上暴利,同年劫掠了一艘名為圣伊阿戈號(San Iago)的葡萄牙武裝商船,并將船上裝載的眾多中國青花瓷據(jù)為己有,1604年這批貨在阿姆斯特丹公開銷售,這是歐洲第一次有大批中國瓷器登陸,給整個歐洲市場帶來不小的騷動;食髓知味的荷蘭商人,從此開始更積極地尋求與中國直接貿(mào)易之法,1608年一份訂貨清單上顯示,荷屬東印度公司要求船隊需進口“5萬只奶油碟、1萬只盤子、2 000只水果碟,另外還要鹽瓶、芥末瓶、多種寬碗和大碟各1 000只,加上數(shù)量不明的罐、杯”③Timothy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P68.。但是歐洲對中國瓷器求過于供的結(jié)果導(dǎo)致中國瓷器坐地起價,且提供的瓷器質(zhì)量下降。荷蘭商人在斡旋了一陣子之后,1612年起中國才開始供應(yīng)符合荷屬東印度公司所要求質(zhì)量的瓷器,荷蘭人逐漸直接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成為繼葡萄牙之后歐洲最大的對中貿(mào)易國,估算每年約有5萬件瓷器輸往荷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mào)易最盛期約在1635—1640年間,據(jù)估計當時一年至少有30萬件中國瓷器送往歐洲。

為了要與其他國家競爭,英格蘭早在1 600年便成立東印度公司,并獲得伊麗莎白一世特許壟斷英國與東方的貿(mào)易,原本專利只有15年,之后改為沒有期限;公司政策準許船隊中的人員可以進行一定數(shù)量的私人買賣,以賺取個人的利潤,因此在公司成立之初,多半只有與東印度公司職員有關(guān)系的人,才能如愿得到中國瓷器。

一開始英屬東印度公司無法直接與中國貿(mào)易,因此時常和競爭對手荷蘭人合力搶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但這種以不法手段獲得瓷器的辦法并不穩(wěn)當,公司仍需不斷設(shè)法直接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英屬東印度公司遂于1635年與葡萄牙簽定休戰(zhàn)與自由貿(mào)易條約(Truce and Free Trade),在此條約之下,英國人被允許與葡萄牙人一同航行,并在隨葡萄牙人由澳門返回印度殖民地果阿后,英國商人便可以在此交易一些商品,因此英國史上第一艘成功策劃并順利抵達中國的船,實際上是在1635年與葡萄牙人一同從印度出發(fā)的。

而第一艘從英國直航至廣東的商船,則是在1637年,由商人威德爾船長以公司名義率領(lǐng)的一支4艘船的船隊。他們首先前往澳門,在遭到葡萄牙人拒絕后,直接前往廣東,接著雖然又遭到中國買辦的阻擋,但最終得到當?shù)卣脑试S可以貿(mào)易,但是需將船只停在虎門外海。此次中英貿(mào)易得到了糖、生姜、絲綢和瓷器等總共價值62 000個八單位里亞爾(一種西班牙銀幣,如圖1)的貨物,不過船隊中只有一艘名為凱瑟琳號的商船直接駛回英國,其他3條船則巡游于亞洲。

圖1 西班牙八單位里亞爾銀幣(來源:陳錦山攝)

然而荷蘭東印度公司精心布置的中歐瓷器之路,卻因為明清兩朝更替而受阻,清朝政府在1662年執(zhí)行了配合海禁政策的遷界令,更是大大影響了中國瓷器生產(chǎn)和輸出,且同年荷蘭又失去了根據(jù)地臺灣,這使得歐洲的中國外銷瓷進口一度停頓,荷屬東印度公司只好改進口日本瓷器,相當數(shù)量的日本有田窯瓷器開始進入歐洲市場,甚至被收藏家誤認為是中國瓷器,例如在現(xiàn)存的收藏名冊中,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有田瓷器被記載為中國瓷器的記錄。

隨著清廷在1680年和1683年平定三藩之亂和攻克臺灣,清廷開始規(guī)劃開放海禁,據(jù)當時吏部侍郎杜臻(1633—1703)的記載,開放海禁的最重要目的即為“直隸天津衛(wèi)、山東登州府、江南云臺山、浙江寧波府、福建漳州府、廣東澳門各通市舶,行賈外洋,以禁海暫阻,應(yīng)酌其可行與否”④杜臻《粵閩巡視紀略》卷一,孔氏岳雪樓影鈔本。。1684年清廷遂全面開放海禁,上諭:“前令開海貿(mào)易,于閩、粵一帶民生有益。若兩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于各省懼有裨益”⑤《清代歷朝皇帝圣訓(xùn)》卷27,《理財》,第2頁。。開放海禁與否關(guān)系到閩粵民生,可見當時對外貿(mào)易的數(shù)量不容小覷;清廷還另外設(shè)置專官收稅,取代原本掌管貢舶貿(mào)易的市舶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大海關(guān)則于1685年正式成立。

繼英屬和荷屬東印度公司之后,丹麥(1616年)、葡萄牙(1628年)和法國(1664年)也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使得遠東貿(mào)易更具規(guī)模;各國紛紛在廣東設(shè)立辦事處,由于外國人不能直接到中國生產(chǎn)地進行買賣,而須與享有中國朝廷特許對外經(jīng)營的洋行進行貿(mào)易,貿(mào)易區(qū)的江面上往來各國船只,岸上則豎立著各國的旗幟,這時候流行將這類城市風(fēng)景繪制在畫作和瓷器之上,前文所述的英國科頓李氏的家族紋章邊緣即體現(xiàn)了這種流行。根據(jù)統(tǒng)計,1600—1700年這100年間,荷屬東印度公司每年由中國運出60萬件瓷器⑥Robert Finlay, The Pilgrim Art: the Culture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 P21.。

外銷瓷除了出口量極為龐大以外,訂單內(nèi)容更可說是五花八門,器型包括了餐具、花瓶、花盆、假發(fā)架、畫框、有蓋便盆、刮胡小盆、漏勺、手杖柄、奶酪籃、布丁模型、冰鎮(zhèn)器、痰盂等;遠在歐洲的客戶會先向各東印度公司的船長說明訂制需求,船長再和中國的代理洋行進行商談,由于這種委托純屬私人行為,因此少有數(shù)據(jù)留下,大多數(shù)的委托人會提供貿(mào)易清單、家族紋章樣式、設(shè)計圖和器型的木制樣式等,由東印度公司的船長或貨物管理員帶到中國后交給中國買辦,再由買辦到東南沿海各地訂制,中國工匠再依照模型做出瓷器。

1728年英格蘭托維爾家族(Tower)的紋章瓷(armorial porcelain)訂單(圖2),就可以看到其上附有訂購者提供的彩繪圖案和英文說明:“六個大碗、在琺瑯瓷器外部彩繪這個紋章;兩組琺瑯瓷茶具、每側(cè)都要彩繪這個紋章;漆器:兩個茶桌、一個八呎高的八扇屏風(fēng);一個梳妝盒;一張方桌”;及買辦附注的中文說明“八扇屏、符高八呎……大茶盤兩個;小茶盤四個?!倍?8世紀時藍浦所編纂的《景德鎮(zhèn)陶錄》中,在論及各窯各器時,即記錄當時廣東省充滿了著各式各樣的奇特商品“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⑦藍浦(撰)、鄭廷桂(補輯)、連冕(編著),《景德鎮(zhèn)陶錄》(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第17頁。。這些奇巧西洋瓷器的制作難度要比工匠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瓷器高出許多,因此價格較為昂貴,但幾乎所有商品在出窯之前就已找到買主。1974年英國出版《中國紋章瓷》一書,收錄2 000件左右的紋章瓷。2003年,英國人大衛(wèi).霍華德將自己近30年的研究成果結(jié)集出版,即《中國紋章瓷》(第二卷),在第一卷基礎(chǔ)上新增1 380多套紋章瓷彩色圖錄,每件瓷器都標明準確的燒制年代及紋章瓷所有者的生平,可謂中國陶瓷研究領(lǐng)域非常珍貴的研究著作。

圖2 英格蘭托維爾家族的紋章瓷訂單及其成品

2 中國外銷瓷引起歐洲的中國狂熱

不同于茶葉、香料的吃喝下肚和絲綢的剪裁上身,瓷器遠較這些商品更為耐久,其上所承載的文化意境和異國情趣,更使其擁有藝術(shù)品的特性,是既富且貴的人家才能擁有的奢侈享受;使用瓷器做成的餐具器皿和裝飾擺設(shè),或以之作為禮品,都象征著擁有者的地位、財富和獨特品味,而在訂制的瓷器品項中有大量的茶具、咖啡具和熱巧克力杯等餐具,也反映出歐洲因為茶、咖啡、巧克力這些異國飲料的消費,所出現(xiàn)的新興社會習(xí)慣和文化美學(xué)品味,因此博得了貴族和商人的青睞。

除了歐洲各國國內(nèi)消費者對中國外銷瓷的高度需求之外,另外一個瓷器占據(jù)貿(mào)易重要角色的原因則是,瓷器是遠洋商船最理想的壓艙物,器重且不易受潮,用蒿木包裹起來后,一點味道也沒有,利于和茶葉一起運送,裝滿了茶和瓷器的商船底部有利商船航行時的平穩(wěn),也可防止絲綢受損。

英國國內(nèi)不滿英屬東印度公司的獨大,紛紛試圖與之抗衡,而英屬東印度公司也藉由不斷擴大船隊,以維持貿(mào)易實力;1698年,英國又成立了另一家東印度公司,經(jīng)競爭和協(xié)調(diào)后兩家東印度公司于1708年合并,直到1833年英國國會取消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英屬東印度公司才就此瓦解。

表1 英國商船肯特號的商品清單

英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量在18世紀初達到巔峰,通過1704年一艘返航的英國商船肯特號的商品清單⑧Hosea Ballou Morse,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Vol.1, P144.,可看出瓷器的單項進口總值大為提高,占全部商品總值的百分比也有所提高;同年也留下了一份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訂貨清單,船隊需于拿到商品的2年前就下好訂單,因此訂單的內(nèi)容只能由董事會基于當年拍賣的結(jié)果來決定,清單上的品項都是董事會認為最能替公司賺取利潤的商品,從中便能反映出當時最符合市場口味的瓷器種類,包含青花瓷、奶油盅、有把手的熱巧克力杯和大量繪制有獅子的瓷器等等。鑒于客戶的口味和偏好千奇百怪,公司傾向集中采購大量的餐具、茶具和各種新式茶壺,大多數(shù)為青花瓷或琺瑯瓷,以符合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由于在中國購買、訂制瓷器或其他商品的成本,遠低于之后在歐洲的賣出價格,因此若僅按成本征收交易稅,公司的利潤太低;所以英屬東印度公司采取上岸拍賣的方式,任何人訂購的瓷器都要通過拍賣才能取得,在英屬東印度公司總部和船舶??康母窳滞危℅reenwich)碼頭就設(shè)有拍賣大廳,而這種拍賣搶購的方式,也推升了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趨之若鶩,甚至還專門產(chǎn)生了一個英文單詞——中國狂熱(sinomania)。

中國外銷瓷在當時的歐洲也時常成為繪畫中的主角:荷蘭在大約1650年流行靜物畫,描繪擺放在一起的奢侈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荷蘭當代畫家威廉.卡爾夫(Willem Kalf, 1619—1693),便一再重復(fù)地描繪幾乎同樣的奢侈品組合,例如銀制酒壺、土耳其掛毯、中國瓷碗等(圖3),這些都是當代上層階層家中最引以為傲的異國奢侈品,畫家將其入畫,以向觀眾炫耀擁有者的財富;此時出現(xiàn)在畫中的瓷器多半不再只是單純的擺飾或餐具,而是靜物寫生的一部分,與其他飾物、水果、花朵等擺放在一起,締造出一幕別有寓意的場景,一般認為是用來反映人世間的歡樂、虛華和腐??;這種畫風(fēng)在18世紀后期定名為風(fēng)俗畫,意指其展現(xiàn)了畫中物品擁有者所熟悉的世界,并且此種畫風(fēng)盛行時也正值荷蘭貿(mào)易商的黃金年代。

圖3 威廉·卡爾夫《銀器和水果》(1665年)

中國外銷瓷也成為歐洲王室和貴族之間流行的禮品之一,由于受禮者自身多為極富有且地位高貴,因此所送之禮是否足夠昂貴便十分重要,而中國外銷瓷所代表的品味和時尚,既能確保送禮者不失禮儀,也能夠映襯出送禮者的身份和不俗品味;最常被當作禮品的瓷器多半是加裝有鍍金、鍍銀裝飾或金屬制配件的瓷器(圖4),這類瓷器的數(shù)量較少,也反映出其特殊性,恰可滿足擁有者的炫耀心理,作為裝飾品和生活中的愉悅享受。

圖4 東印度公司紋章瓷果籃及兩個盤子 約1800年景德鎮(zhèn)燒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3 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17和18世紀之際的歐洲與中國的貿(mào)易為歐洲帶來了新商品、新需求和新形式,改變了歐洲貴族和中間階層的消費文化;從向外尋找中國的珍貴瓷器,到對內(nèi)探求制瓷之法,也改變了歐洲的制造工業(yè),最終影響了下層階層的勞工。這樣的轉(zhuǎn)變起于歐洲貴族的中國狂熱,之后大量進口的中國外銷瓷滿足了這個需求,產(chǎn)生了一系列與中國瓷器相關(guān)的奢侈和愉悅的辯論,這些辯論可說是歐洲社會對于中國茶葉、瓷器和絲綢的響應(yīng)。這些中國商品遠離了中國的消費文化,迎合并形塑了英格蘭的品味和生活方式,最后改變了歐洲和中國的工業(yè)和時尚設(shè)計,這個現(xiàn)象既出現(xiàn)于全歐洲,也出現(xiàn)于中國。

猜你喜歡
東印度紋章外銷
清代廣作外銷髹漆折扇藝術(shù)研究
清代廣州外銷面中的稻作圖研究
紋章瓷
老友(2022年6期)2022-06-27 03:17:32
鴉片戰(zhàn)爭背后的東印度公司
書屋(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紋章的用色法則與視覺效應(yīng)的研究
魅力中國(2021年21期)2021-08-07 09:02:00
故宮博物院明清外銷瓷收藏及影響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34
外銷畫中的十三行街道戲曲商鋪考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8
外銷歐洲的中國紋章瓷釋讀
——以荷蘭阿姆斯特丹海軍艦長定制的聯(lián)姻紋章瓷盤為例
東印度公司的隕落
財經(jīng)(2017年2期)2017-03-10 14:31:41
東印度公司的興衰:一部全球化的歷史
谷城县| 临海市| 岑巩县| 富宁县| 宾川县| 南漳县| 秦皇岛市| 临沧市| 陈巴尔虎旗| 清徐县| 西和县| 凌云县| 阳高县| 汝州市| 永兴县| 福鼎市| 五莲县| 定远县| 黑龙江省| 祁阳县| 辽阳市| 克东县| 玛曲县| 荣成市| 尉犁县| 连山| 衡阳市| 房产| 东莞市| 怀仁县| 衡东县| 通海县| 新蔡县| 靖州| 抚顺市| 廉江市| 晴隆县| 万山特区| 崇州市| 彭州市|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