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振
賽艇正式比賽距離為2000m,根據(jù)艇種的不同,比賽持續(xù)時間5.5-8分鐘;比賽過程中全身70%以上的肌群被動員,對體能儲備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經測算,賽艇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有氧代謝供能占70-87%,國際優(yōu)秀的賽艇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可達到6000—7000ml/min[1,2],具有高度發(fā)達的代謝能力。其中基礎的是有氧代謝能力,其次是無氧乳酸供能,所占比重最少的是無氧非乳酸供能。
高原訓練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高原低氧條件下的運動訓練,給運動員機體較深刻的刺激,機體在對刺激適應后表現(xiàn)為抗缺氧能力增強、氧轉運能力增強、有氧運動能力提高[3,4,5,6]。體能類項目如游泳、自行車、賽艇,已將高原訓練作為一種常規(guī)訓練手段,廣泛采用。實踐表明,若訓練安排適當,高原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有氧能力有著積極作用。目前,國內外學者認為一次高原訓練以4-6周為宜[7],一次高原訓練不宜過長的原因之一是擔心長期高原暴露后運動員瘦體重下降,機體免疫能力下降,患病幾率增加。目前,超過6周的高原訓練仍較少見到,相對較長時間的高原訓練如何安排訓練內容,其訓練效果如何也鮮見報告。本研究擬對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一次長達八周的高原訓練過程中訓練負荷的結構特征和高原訓練前后運動能力的變化進行綜合分析,探討該訓練模式的有效性,為今后其他項目和運動隊提供參考借鑒。
上海市男子賽艇隊優(yōu)秀運動員17名,國家健將6人,國家一級運動員11人。基本信息如下:
表1 運動員基本信息
1.2.1 最大攝氧量
跑步和賽艇測功儀準備活動15min,適當拉伸,活動關節(jié),休息15min后開始六級遞增負荷測試,每級2min,每級間無間歇,起始負荷為2min/500m,逐級遞減5s。在最后一級拉完成后,全力沖刺直至力竭。教練員、科研人員在旁邊監(jiān)督、鼓勵。測試全程佩戴便攜式心肺功能測試儀(Cosmedk4b2),以breath by breath法采集攝氧量、CO2呼出量、通氣量等各項數(shù)據(jù)。
1.2.2 測功儀六級遞增負荷測試和6km最大能力測試
慢跑和測功儀準備活動15min,要求最大心率不超過140bpm。準備活動完成后,適當飲水,休息放松15分鐘后開始六級測試,每級總距離為1km,每級間歇1min;起始負荷為2min/500m,速度逐級提高5s;每級結束后取20μL指尖血測試血乳酸濃度(blood lactate,Bla,YSI-1500血乳酸儀)。教練員做記錄及監(jiān)督,運動員測試時需盡量保持每級速度恒定。根據(jù)六級遞增負荷測試時心率隨功率的變化,以作圖法計算心率為170bpm對應的功率(PWC170)。
測功儀6km測試開始前,適當熱身。準備活動完成后,適當飲水,休息放松15分鐘后開始測試。要求運動員自己控制好節(jié)奏,盡最大能力完成。記錄每500m的平均功率、槳頻和成績。
1.2.3 去脂體重
體重以體重秤測量。體脂率以皮脂卡鉗測量上臂及肩胛下緣皮脂厚度,并根據(jù)公式計算體脂率。體重減去體脂后得到去脂體重。
1.2.4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以Excel2007進行處理,統(tǒng)計方法采用配對T檢驗(雙尾),結果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水平P<0.05,極顯著性水平為P<0.01,0.1
本次訓練地點在海拔2300m的云南省會澤縣進行,共持續(xù)八周,長于目前其他體能類項目常用的高原訓練持續(xù)時間。訓練目的主要是提高運動員的基礎有氧能力和無氧閾水平,訓練內容以中低強度有氧耐力訓練為主。每7天為一個訓練周,每個訓練周包含2個小周期。整個高原冬訓可分為兩個大的訓練階段,第1-4周屬于第一訓練階段,第5周為測試調整周,第6-8周屬第二訓練階段。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分布如下圖1、圖2所示。
第一階段的前2周每周15次課,周訓練距離190公里,訓練持續(xù)時間約1350分鐘、力量訓練總重量177噸;訓練中以乳酸濃度1-2mM強度的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第一階段的后2周每周16次課,周訓練距離為238公里,訓練總時間約1500分鐘,力量訓練總重量為132.4噸,以[Bla]=1-2mM強度的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但[Bla]=2-3mM的中高有氧強度課次的訓練時間增加至每周60-90min。第一階段結束后的調整測試周,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均減少30%。
接下來的三周為本次高原訓練的第二階段,共持續(xù)三周。第二階段的前兩周半,每周16次課,訓練持續(xù)時間約1500分鐘,總距離230公里,力量訓練總重量106.4噸,訓練中的強度仍以[Bla]=2mM以下的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但是每周2-4mM中高強度有氧訓練持續(xù)時間增加至90-120min,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高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周的后半周進入下高原前的調整訓練階段,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較上一周下降約40%。從整個訓練內容的設置來看,第一階段以打基礎的低強度有氧訓練和力量耐力訓練為主,第二階段仍以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但無氧閾強度課次和強度略有增加。
圖1 八周高原訓練過程中每周劃行距離的變化
圖2 八周高原訓練過程中每周訓練時間及強度分布
經過系統(tǒng)的八周高原訓練后:1)如表3所示,運動員去脂體重較高原訓練前未發(fā)生顯著變化(P=0.187);2)高原訓練后VO2max/kg略有提高,但未發(fā)生顯著改變(P=0.248);3)下高原后測功儀6km成績顯著提高,平均提高約22.5s(P<0.001);4)高原訓練后測功儀六級遞增負荷測試中:第1-4級即刻HR均顯著下降,第5級呈顯著下降的趨勢,第6級即刻HR未發(fā)生顯著改變;第1-4級即刻Bla未發(fā)生顯著改變,但第5、6級即刻Bla均較高原前有極顯著下降(P<0.01);5)高原訓練后PWC170較高原前增加18W,有顯著升高的趨勢(P=0.059)。以上結果表明,以大運動量、中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的八周長時間高原訓練對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起到了較好的改造作用,表現(xiàn)為T6km的顯著升高,多級負荷測試中第1-5級即刻HR、第5-6級即刻Bla的下降,PWC170升高,而同時未造成去脂體重的丟失。
表2 高原訓練前后六級遞增負荷測試每級即刻心率和即刻乳酸濃度的變化
表3 高原訓練前后去脂體重和運動能力的變化
注: T6km表示全力完成測功儀6km所需時間;PWC170為遞增負荷測試過程中心率170bpm時對應的功率
運動能力的變化與訓練內容、訓練節(jié)奏的安排關系密切。賽艇訓練理論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歐美、澳大利亞等賽艇強國都有著較為成熟的獨特的訓練理念。Guellich等曾以三分法對德國青年隊36名年齡在19~21歲的青年賽艇運動員為期一年度共37周的訓練內容作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總的訓練時間中52%是水上專項訓練,23%是力量訓練,17%是其他形式的訓練,8%是熱身;2)水上賽艇專項訓練中95%是LA<2mM的低強度有氧訓練,2%是介于VT1和VT2之間的強度訓練,3%是LA>4mM的訓練;3)整個年度訓練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低強度有氧訓練的比例基本都保持在95%左右;4)在賽前訓練階段,水上專項訓練比例提高,低強度有氧訓練的強度更低,但同時接近或超VO2max強度訓練增加至5%左右。以德國青年隊這批運動員為班底的德國國家隊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取得了2枚金牌的優(yōu)異成績,其訓練計劃呈現(xiàn)出明顯的“兩極化”特點——即低強度有氧訓練比例占比較高,大強度訓練強度高但占比很低。檢索文獻發(fā)現(xiàn),較早報道采用“兩極化”訓練模式并成功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也是德國賽艇隊,上世紀90年代年該隊伍最大訓練量就達到了190min/d9,賽前訓練期間其中有氧訓練的比重達55%。其他一些報道也指出多個競技體育項目采取兩極化訓練模式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0,11,12。英國著名運動生理學家Ingham等13則通過對照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訓練方案對運動能力的影響,一種方案中98%的訓練內容是強度低于75%VO2max的低強度有氧訓練,另一方案是70%為低強度訓練結合30%強度大于84% VO2max的混合訓練,受試對象是英國國家賽艇隊運動員;結果發(fā)現(xiàn)12周訓練后兩種訓練方案的運動員VO2max和專項運動能力提高幅度接近,但僅低強度訓練組亞極量強度下運動時乳酸濃度降低,這提示大強度運動時低強度訓練組可能耐受更高濃度的血乳酸環(huán)境。
本次高原訓練內容以中低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穿插了部分無氧閾強度的訓練,與Ingham的研究中前一分組訓練內容接近,從結果上看經八周長時間高原訓練后運動員測功儀6km成績、多級遞增負荷測試第1-5級即刻HR、第5-6級即刻Bla顯著下降,PWC170也有顯著提高的趨勢,這提示本次八周長時間高原訓練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為運動員打下了堅實的有氧基礎。本次高原訓練過程中運動員未發(fā)生大面積感冒,也無嚴重傷病發(fā)生,去脂體重也基本無變化,也從另一方面間接地表明訓練內容和訓練節(jié)奏安排是較為合理的。
本次以大運動量、中低強度有氧訓練為主的八周高原訓練,訓練節(jié)奏安排清晰合理,對賽艇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起到了較好的改造作用,表現(xiàn)為6km測功儀成績的顯著提高,多級負荷測試中第1-5級即刻HR、第5-6級即刻Bla的下降,PWC170升高,而同時未造成去脂體重的丟失。
賽艇的比賽距離為2000m,對有氧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其次是無氧乳酸供能能力,同時還要求具備較好的平衡能力、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冬訓是年度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運動員打好堅實的有氧基礎、力量基礎是冬訓的主要訓練目的,本次長時間高原訓練的訓練內容基本以此為核心展開,也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訓練效果,為今后賽艇高原訓練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但縱觀國際大賽中歐美列強的技術表現(xiàn),高槳頻、大力量的技術風格往往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在單槳項目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這意味著其比賽強度必然更高,對速度耐力的要求更高。如何讓運動員在具備了扎實有氧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其大強度、高槳頻下的運動表現(xiàn),這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蛟S,賽前高原訓練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