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面塑作為揚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造型簡潔渾厚、優(yōu)美、精巧。揚州市高新區(qū)實驗小學挖掘地域特色,師生自下而上開發(fā)以民俗面塑藝術為特色的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揚派面塑的實踐教學探究,在學校美育教育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環(huán)境;課程;校本特色
身處揚州這座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蘊孕育了揚州文化,濃郁的民俗文化影響著一代代揚州人。面塑作為中國古老而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瑰寶,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以及各種新生事物的影響,逐漸被人們遺忘。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一線美術教師大膽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動提供了行動指南,也激發(fā)了一線教師進行相關教學活動的熱情和信心。
筆者嘗試以揚州面塑這樣一門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地方傳統(tǒng)美術形式為切入點,將其引入小學美術課程,以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保護著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
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感受面塑特色,激發(fā)學習興趣
環(huán)境是開展面塑教學的基石。為了激發(fā)孩子們興趣,首先要引導孩子們愛上面塑,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民俗特色的面塑環(huán)境就必不可少,第一次上面塑課,我把一年級的新生帶進面塑體驗教室,學生一走進教室總會發(fā)出哇的驚嘆聲,他們被迎面巨幅的面塑墻給吸引了,教室中間的珠簾上倒掛著學生做的各種各樣的黏土魚,預示著中國年的年年有余,教室兩旁也擺放了各式作品,如揚州八怪、乾隆下江南、動畫片中的白雪公主、龍貓、神話故事中的孫悟空、十二生肖,生活中的盆栽多肉、繡球花……全都用面塑的形式展現出來,教室里透露著濃郁的藝術氣息,學生們駐足欣賞有的還忍不住用手摸一摸。這時我順勢讓孩子感受面團,并通過觀察周圍作品,自由創(chuàng)作,第一次的作品雖然特別稚嫩,但孩子們天生使然,在他們手中展現的或大或小,或扁或圓,都讓他們樂此不疲,在玩樂中享受著創(chuàng)作的快樂。下課后一張張?zhí)煺娴拿纨嬕廊粐@著你,期待著下一次課。環(huán)境塑造人,興趣培養(yǎng)人,中國傳統(tǒng)面塑藝術在孩子們心中那一抹神秘感、親近感,從這里迸發(fā)出來,并在孩子們心中烙下了絢麗的色彩。
二、融入課程——踐行傳統(tǒng)文化,展示面塑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把面塑作為地方課程融入國家課程。每周除了周五的社團活動,還每兩周拿出一節(jié)美術課來進行面塑課程的教學活動。
1.在低年級,我們以花卉、生活用品為主,如《四季花開》一課,學生通過欣賞花卉,了解花卉的結構,利用水滴形狀做花瓣,在表現玫瑰花時用層層包裹的方法;表現菊花時,啟發(fā)孩子用重疊拼貼法表現菊花花球參差的立體感;表現桃花時,利用面團調色時的不均勻感,做出花瓣的色彩差異,根據花朵的特征,用花朵之間的相似,利用基礎造型元素,采用最合適的表現方法。
2.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礎,他們喜愛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我們將傳統(tǒng)面塑藝術融入卡通元素。在制作影片《海底總動員》情景時,先用幾何圖形概括海洋生物形象,選擇不同的泡沫球來固定形狀,在制作魚鰭部分和身上線條、花紋時,利用對比色、相似色、點線面結合等方法來更好地表現卡通熱帶魚;為了還原海底總動員的情景,學生們通過討論,決定用廢棄面團塑形做假山,用塑刀刻出山石嶙峋的紋路,把鐵絲將綠色面團包裹,卷一卷,扭一扭,做成水草,再把魚兒插在水草上,把水草插在假山石上,這樣魚兒看起來似乎在水里游動,接著在假山石上還粘貼了大小不同的一簇簇的魚群,最后箱子刷成藍色,表現海洋的感覺。通過一次次嘗試,當作品呈現的那一剎那,孩子們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成果,小臉上盡是自信與滿足的神情。
3.在高年級的課中,學生們更注重與古典詩詞,并能與家鄉(xiāng)結合。他們自主設計老街草圖,突破直接簡單制作的瓶頸,在不斷嘗試中尋求合適方法。如先用硬紙板搭建古街古宅的骨架,再來貼上面塑的瓦片,墻體;在制作時還考慮到墻體斑駁的歷史感,利用灰色和白色進行混色。為了生動街景,每間房屋的屋頂、墻面都拉起了綠植,墻面上有綠蘿,屋頂上有爬山虎、牽牛花。學生們自主討論以元宵節(jié)賞花燈為主題,又在街道中間制作了賞花燈的人物,在屋頂上拉起了橫跨街道的燈籠,展現出一片節(jié)日的氣氛。整幅作品的尺寸達到了3米5長、1米寬,學生們說:“我們就是想讓面塑和我們的生活更貼近,我們想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使用面團?!笔堑模嫠茉诤⒆觽兪种幸呀洸粌H僅是把玩的小物件,他們要讓生活處處有風景,想用自己的方式讓面塑藝術傳承下去。
三、提升質態(tài)——深化校本特色,凸顯傳統(tǒng)魅力
我校推行揚派面塑教學實踐探究,自主編寫校本教材,并出學生作品集,每班有面塑展示角,學生們在互相欣賞中,拓寬了創(chuàng)作思路,優(yōu)秀作品分別在校園長廊、面塑體驗館中展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同時,讓校園充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匯聚起推動校園文化的巨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