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斌
學口譯的人都知道,“溝通”是口譯的核心原則。更準確地講,判斷口譯效果的標準應(yīng)該是“有效溝通”。加上“有效”二字,是為了避免溝通過程中常出現(xiàn)的自以為實現(xiàn)“溝通”,但實際卻并未達到效果的情形。
口譯員的作用很像是一個go-between,他在原語信息的發(fā)出者和譯語信息的接收者之間穿梭游走,幫助語言不同、文化相異的對話雙方展開順暢的交流。為了確保雙方實現(xiàn)有效溝通,口譯員必須同時對雙方負責。一方面,他要盡量忠實且簡潔地傳達原文里的主旨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保證譯文能為聽眾迅速而準確的理解。因此口譯的工作并不輕松!
初學口譯的人往往比較偏重原文,可能是受到傳統(tǒng)“忠實觀”的影響,總擔心自己不能“忠實”于原文,不能準確地傳達原意。這樣做常常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譯文的確“忠實”了原文,但卻不能為譯語聽眾便捷地理解,原因可能是語言上佶屈聱牙,也可能是邏輯上不符合聽眾的接受習慣。
我們舉例說明一下。在漢-英口譯中,常會遇見一些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或典故。這時,如果譯員一味追求“忠實”,而不主動對相關(guān)的背景加以增補,則會讓譯語聽眾陷入五里霧中,不知所云。例如,在一次有關(guān)“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論壇上,發(fā)言人講道:“我們知道,絲綢之路呢,從2,100年前的‘張騫西行,乃至600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它都具有一個和平的象征。”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給出了以下譯文:We all know that since the western trips made by Zhang Qian 2,100 years ago and Zheng He 600 years ago, the Silk Road has become a symbol of peace.恰好班上有一位來自德國的同學。問他是否聽懂了譯文,他搖頭說,不太明白張騫與鄭和跟絲綢之路有什么重要的聯(lián)系。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了?
可以說,此句譯文對原文是“忠實”的,但顯然對聽眾是“不負責任”的,因為英語聽眾并不如中國聽眾那樣熟悉張騫與鄭和的事跡。所以譯文的溝通應(yīng)該說是“失敗”的!要想實現(xiàn)有效溝通,譯員必須對張騫、鄭和的背景和活動信息進行簡單增補,以幫助聽眾迅速理解他們與“一帶一路”的重要關(guān)聯(lián)??紤]至此,我們給出的譯文就至少應(yīng)該是如此這般:2,100 years ago, the Han Dynasty sent Zhang Qian as an envoy to Central and Western Asia, and 600 years ago, the Ming Dynasty dispatched Zheng He on maritime voyages to Southeast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ast Africa. Ever since, the Silk Road has been a symbol of peace and equal exchange.
譯文明確了張騫與鄭和的身份及活動范圍,有了這樣的空間和時間坐標,聽眾就可以結(jié)合已有的知識,較好地理解原語想要表達的信息。
口譯工作不簡單,一頭連著原語,一頭接著譯語,對原語信息的“忠實”和對譯語信息的“加工”是實現(xiàn)“有效溝通”必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