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周
(四川省廣漢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廣漢 6183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該病多是由于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病情持續(xù)進展所致。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氣喘、心悸、乏力、失眠多夢、盜汗、尿少、面肢浮腫等。該病具有極高的致死率[1],可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目前,臨床上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采用西醫(yī)療法進行治療。用該療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較好,可加快患者康復(fù)的速度,但會導(dǎo)致其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率升高。有資料顯示,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養(yǎng)心通脈湯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為了進一步探討用養(yǎng)心通脈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筆者對2010年至2016年期間四川省廣漢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0年至2016年期間四川省廣漢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30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經(jīng)綜合檢查被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將這3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150)和治療組(n=15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78例,女72例;其年齡為50~81歲,平均年齡為(66.32±3.25)歲;其病程為5個月~2.5年;其中有冠心病患者48例,有心臟瓣膜病患者40例,有擴張型心肌病患者23例,有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39例。在治療組患者中,有男80例,女70例;其年齡為49~80歲,平均年齡為(65.54±2.31)歲;其病程為5個月~2.5年;其中有冠心病患者45例,有心臟瓣膜病患者36例,有擴張型心肌病患者30例,有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3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擴血管、降血壓、抗心律失常等常規(guī)治療。對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yī)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1)讓患者口服卡托普利,10 mg/次,2次/d,于早、晚飯后30 min服用。2)讓患者口服雙氫克尿噻,25 mg/次,1次/d。3)讓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 mg/次,1次/d。對患者使用以上三種藥物連續(xù)治療28 d。對治療組患者使用養(yǎng)心通脈湯進行治療。養(yǎng)心通脈湯的藥物組成為:人參15 g、黃芪30 g、白術(shù)15 g、葛根30 g、丹參30 g、五味子6 g、當歸12 g、澤瀉30 g、川穹12 g、葶藶子30 g,將上述中藥用清水浸泡30 min,用文火煎煮至剩余400 ml的藥液,去渣取汁[2],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治療28 d。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心功能的改善率。用中醫(yī)癥候積分來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其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顯著改善,其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有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中醫(y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了30%~70%;無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其病情惡化。
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在治療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有70例,為有效的有7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3%;在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58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5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接受治療前,在對照組患者中,無心功能分級為Ⅰ級的患者,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49例(32.7%),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有50例(33.3%),心功能分級為Ⅳ級的患者有51例(34.0%);在治療組患者中,無心功能分級為Ⅰ級的患者,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48例(54.0%),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有52例(16.7%),心功能分級為Ⅳ級的患者有50例(33.3%)。在兩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Ⅰ級、Ⅱ級、Ⅲ級及Ⅳ級患者的占比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在對照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8例,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81例,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有25例,心功能分級為Ⅳ級的患者有26例,死亡的患者有10例,其心功能的改善率為77.33%;在治療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28例,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74例,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有36例,心功能分級為Ⅳ級的患者有11例,死亡的患者有1例,其心功能的改善率為90.00%。治療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率的比較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往,臨床上對該病患者常使用西藥進行治療。中醫(yī)認為,心臟的正常博動需要心氣的推動和心陽的溫煦。心氣和心陽是維持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基本動力。心陽不足,可導(dǎo)致患者出現(xiàn)乏力的臨床表現(xiàn)。心氣不足,可導(dǎo)致患者發(fā)生心脈瘀阻、血瘀水停、心失所養(yǎng)之證,進而可使其發(fā)生心功能不全?!秲?nèi)經(jīng)》中記載,心力衰竭屬于“心脹”的范疇,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心悸、心煩、呼吸困難等?!鹅`柩·脹論》中記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氣懈惰而好臥,罹患該病多是由于其心氣不足。《素問·痹論》中記載,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是由于患者“脈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脈痹會造成其“脈不通”,從而使其出現(xiàn)“心下鼓”和“喘”的臨床癥狀。中醫(yī)療法對患者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進行治療,從根本上調(diào)節(jié)了其臟腑功能,促進其心氣及心陽的恢復(fù),從而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四川省廣漢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養(yǎng)心通脈湯進行治療。養(yǎng)心通脈湯的藥物組成為:人參、黃芪、白術(shù)、葛根、丹參、五味子、當歸、澤瀉、川芎、葶藶子。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人參具有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心血管、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抗動脈硬化,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黃芪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清除自由基、預(yù)防動脈粥樣硬化、抗衰老等作用。川芎、丹參具有擴血管、降壓、改善心臟及外周微循環(huán)的作用。葶藶子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利尿平喘的作用。葛根具有改善冠脈循環(huán)、緩解冠脈痙攣、抗心律失常、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代謝功能的作用。該方中諸藥合用,可達到強心利尿、增加機體免疫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