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 157041
黑龍江省在中國最東北位置,土地總面積47.3萬km2,屬中溫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多在-4~5℃之間。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涼爽;四季分明,夏季雨熱同季,植物生長繁茂,蜜源植物花期集中,具有發(fā)展養(yǎng)蜂生產的良好自然條件,是全國養(yǎng)蜂生產的重點省份之一。蜜粉源植物以森林、草地和農田的豐富蜜源相結合,春夏秋三季花開不斷,形成了椴樹蜜和秋蜜兩個主要流蜜期,為黑龍江省發(fā)展養(yǎng)蜂業(y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
為了發(fā)揮黑龍江省資源優(yōu)勢,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根據國家蜂產業(yè)技術體系的要求,對黑龍江省整個蜂業(yè)情況進行了調查,旨在從根本上降低蜜蜂養(yǎng)殖成本,提高蜂業(yè)整體競爭力。
于2016~2017年以國家蜂產業(yè)技術體系牡丹江蜜蜂綜合試驗站為依托,通過實地、電話以及微信的方式對黑龍江省的蜂業(yè)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總共調查8個地區(qū)21個縣市,從中篩選出填報資料完整、有代表性的蜂農73戶,其中新養(yǎng)蜂戶2戶,100群以上的養(yǎng)蜂大戶36戶,50群以下的7戶,具體調查的蜂農分布如表1。
(1)越冬損失率原因的調查: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越冬損失率在20%以上的有25戶,占調查蜂農數的34.25%,其中越冬損失率最高的達87%。這些蜂農分別表示導致越冬損失率高的原因有螨害、越冬蜂體質差、控溫差等情況。由螨危害造成損失率高的有8戶,其中2戶表示是由于大螨危害造成損失率高;有2戶蜂農表示由于秋繁期間,天氣干旱缺粉,培育的越冬蜂體格不壯,致使越冬損失率很高;其中有1戶蜂農表示是由于溫度沒有控制好,致使越冬損失率高達20%。
表1 調查養(yǎng)蜂戶的分布地區(qū)
(2)越冬飼料是否充足的調查: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喂越冬飼料不足的共有11戶: 其中有5戶蜂農損失蜂群里均沒有飼料,該5戶蜂農損失的蜂群占其蜂群總數的2%~6%;有1戶蜂農蜂群損失率達到了17%,是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另外5戶蜂農,由于飼料不充足損失的蜂群占其蜂群總數的0.4%~5.88%。總體說來,在越冬飼料的飼喂技術方面,蜂農掌握的技術還是比較到位的。
(3)蜂王質量的調查(失王或者蜂王產雄蜂卵):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由于蜂王質量低損失蜂群的有24戶,其中饒河蜂友以及虎林崔師傅的蜂群絕大部分是因為蜂王質量不好而損失的??傮w來說,由于蜂王質量低而損失的蜂群數,占蜂群總數的比例不大。
以東北黑蜂和意大利蜜蜂居多,高加索蜜蜂、松丹1號、松丹2號也占一定比例。其他蜂種——黑環(huán)、白山5號、金豐2號、浙農大、喀爾巴阡、卡尼鄂拉蜂、漿蜜型、法意等飼養(yǎng)的較少。
主要是自己移蟲育王,少數是從其他蜂場或者種蜂場引進。
在北方生產實踐中,一般蜂王使用到第二年開始出現產卵力下降的現象,這時候會考慮換新王。傷殘蜂王占極少數。
(1)換王次數 :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有11戶是一年換兩次王的。大多數蜂農是一年換一次王的;也有個別蜂農因為少數蜂王產卵力極好,兩年換一次王的。
(2)換王原因: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有30戶存在蜂王質量原因而換王,但在各蜂場中所占比例均不大。
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6戶蜂農有授粉收入,其中寧安市3戶、依安縣1戶、雙鴨山2戶。分別給香瓜、西瓜、南瓜、向日葵等作物授粉。有部分是大棚內(香瓜、西瓜等)授粉,大多數是大田授粉。授粉方式是直接將蜂放到田地。有個別蜂農采取出租蜜蜂或直接出賣蜜蜂給瓜農的方式獲取一定收入。
大多數蜂農在每年的4月和10月份防治蜂螨,部分蜂友在4、5、6、8、9、10月份均防治蜂螨。饒河大多數蜂農在每年6月和9月分別治螨,有個別蜂農在4、5、8月份防治蜂螨。
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饒河縣蜂農和部分的東寧、林口蜂農以及齊齊哈爾市個別蜂農定地養(yǎng)蜂外,其余蜂農是省內小轉地放蜂,也有全國大轉地放蜂的,比如泰來的劉恩山和克山的周朋家兩位蜂農。
除塔河于鵬和甘南杜以森兩戶蜂農外,所有調查的蜂農均采椴樹蜜。南瓜、向日葵、西瓜、荊芥、苕條(胡枝子)以及雜花分別是不同地方的良好秋季蜜源。
在所調查的73戶養(yǎng)蜂戶中,有11戶表示有可能把甘露蜜帶入蜂巢,占所調查蜂農的15%。其中有6戶饒河蜂農,有3戶養(yǎng)蜂100群以上的蜂農,2戶養(yǎng)蜂60箱左右的蜂農。
在所調查的73戶蜂農中,蜂群新造脾的百分比在所有調查蜂農中分布情況見表2,其中以造脾30%~40%的最多。
絕大多數蜂農以白糖為越冬補充飼料,個別的以白糖和蜂蜜為越冬的補充飼料。
有的蜂農盡管養(yǎng)蜂多年,但在養(yǎng)蜂知識某一方面仍然認識不夠,比如對甘露蜜的危害、蜂群越冬所要求的溫濕度條件,有少數蜂農認識不夠。
表2 蜂群新造脾的百分比
部分蜂農不了解螨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只要檢查蜂群就噴蜂藥,使得蜂螨常年常治而治不徹底[2]。另外,南方蜂群的進入把小蜂螨帶到本地蜂群;我省蜂農缺少對小蜂螨的認識以及防治技術,致使感染小蜂螨的蜂場損失嚴重,甚至垮場。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農民經濟意識的覺醒,蜜蜂授粉服務開始從無償服務到有償服務轉變。可是授粉技術服務卻沒有。
飼養(yǎng)品種比較多而雜。外地引王的不多,大多都是自己培育蜂王。
針對黑龍江省蜂業(yè)資源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就今后如何利用黑龍江省蜂業(yè)資源,特提出如下建議:
采取多種手段和措施,加強養(yǎng)蜂技術的培訓,提高蜂農養(yǎng)蜂技術水平,引導蜂農規(guī)范生產,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普及強群飼養(yǎng)、健康養(yǎng)殖、蜜蜂授粉技術以及合理引進蜜蜂良種問題等多種措施,提高養(yǎng)蜂生產的科技含量,推動蜂業(yè)健康發(fā)展,促進蜂農增收。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調整優(yōu)化蜂業(yè)結構和產品品種結構,一是養(yǎng)蜂由單一的蜂產品生產向蜂產品生產和蜜蜂授粉農作物轉變并舉,充分發(fā)揮蜜蜂在農作物授粉增產提質中的作用;二是由生產濃縮加工蜂蜜向生產自然封蓋成熟蜂蜜轉變,提升黑龍江省蜂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