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剛
【關鍵詞】 音樂教學;感受式教學;不足;傳統(tǒng)音樂;必要性;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68—01
一、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不足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往往都是依靠單方面的教學,很難起到應有的效果。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中,學生感受不到音樂的唯美。但又因為考試成績的束縛而不得不逼迫自己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音樂,這是對音樂最淺薄的使用。不僅如此,隨著教育資源的稀缺,高考的應試壓力一級一級地傳遞到小學,有一些不負責任的老師直接把音樂課改成了自習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一些有潛在音樂才能的學生的扼殺。
二、運用感受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提升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yǎng)
感受式教學引導下的音樂課堂更加生動和靈活,即使是一些在平時羞于交流的內斂的學生,也能在這種生動和靈活的課堂氛圍中體驗到人性的美好和音樂的魅力,繼而會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使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所提升。
(二)摒棄傳統(tǒng)單一落后的教學模式
感受式教學摒棄了以往單一落后的教學框架,讓音樂教學更加人性化和現(xiàn)代化。指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每首音樂作品的內涵,這也是感受式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
(三)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音樂審美情趣
音樂課堂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和興趣,感受式教學正是利用活動體驗的授課方式來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性認識,注重學生對自身情緒和感受的體會,使得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得到加強。
(四)實現(xiàn)音樂教學方面的審美自由
因為感受具有個性和獨特性,感受式教學模式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會更注重學生自身個性的施展,使學生能夠在同一首音樂下產生專屬于自己的感受并進行自我咀嚼,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過往經歷甚至家庭環(huán)境。這是一種審美的自由,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比這更高的價值。
三、感受式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一)聯(lián)合課外音樂活動與課程本身進行教學
課外音樂活動內容豐富,在課外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肢體運動和陽光的沐浴,在生理上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學生會以更愉悅的心態(tài)來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譬如,我在教三年級《猜謎謠》的時候,課堂上給學生播放民族音樂的幻燈片,讓學生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為了讓歌曲深入人心,我還組織學生做了一些與歌曲知識有關的游戲,我讓學生做接龍游戲,讓學生輕松地在游戲中理解“魚咬尾”這樣的旋律發(fā)展手法,并指導學生運用這種手法自主創(chuàng)編歌曲。
(二)突出音樂感覺的培養(yǎng)過程
感受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欣賞,作為情感體驗的基礎,最重要的不是對音樂的聽覺練習,而是對音樂的感覺練習。如通過欣賞《長大后就成了你》的教學中,我問同學們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發(fā)言說:“我感受到了老師的辛苦”“我感受到了歌曲中的主人公表達了長大后想成為一名老師”等等。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用語言表述自己想到的、聽到的,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三)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
想象力是學生關于音樂體驗的一種重要認識和感知,在看不見、摸不著音樂元素中激發(fā)頭腦里創(chuàng)新有意義的畫面,也是音樂教學的有益之處。因此,想象力的激發(fā)與包容也是教師在感受式教學模式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我想讓學生通過畫筆把它表現(xiàn)出來,如在欣賞教學《森林的歌聲》中,我讓學生把聽到的音樂用線條表現(xiàn)出來,繪制旋律圖形譜,這樣就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將音樂與舞蹈的結合
音樂和舞蹈是有著多重關系的,音樂激發(fā)學生的情緒,而舞蹈則調動了學生全部的感官。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可促進學生身體的協(xié)調性,調動學生的全身肌肉關節(jié)以及整體平衡度,還可以美化學生的形體,提升學生自身的形象氣質。而且,舞蹈和音樂課堂的結合也會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讓他們的想象力通過形體,跟著節(jié)拍充分表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同學的認可,并作為持續(xù)精進的動力。這也是學生通過舞蹈表演的形式參與音樂,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方式。如在欣賞《小貓釣魚》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樂曲詼諧、幽默、勾畫出小貓釣魚的愉快場景進行想象,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編出動作來表現(xiàn)小貓釣魚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有的扭著身子學小貓走路,有的用兩只手模仿小貓的胡須,有的學小貓喵喵叫著去河邊釣魚,通過舞蹈表演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樂曲的魅力。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