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了它的優(yōu)勢,它以其特有的圖、文、聲、像并茂特點,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簡單、枯燥的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紛呈。本人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和體會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點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期望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探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知識不斷更新,單純的知識儲備型人才已難以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初中歷史教師,由于歷史作為記載過去的學科,時間久遠,理解史實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我們給學生提供直觀的素材,感知歷史。這就需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有機融合,創(chuàng)設良好的認知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 信息技術走進初中歷史課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
(一) 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和情感相聯(lián)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fā)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金與南宋的對峙》時,先用課件展示岳飛的詞《滿江紅》,再配以充滿激情的朗誦,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心理情感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之后教師提出一些問題以此引入教學,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光,“吊足了學生胃口”,使學生欲罷不能。這就為本課內容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使許多重點、難點、更直觀、更形象、更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學生更易于接受,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于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在課堂上若能使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分別演示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jīng)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jīng)地點的名稱,并配以聲音講解,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后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多能講清楚航海家的航海路線。而在沒有運用媒體手段的班級,學生則要多花15分鐘的時間進行強化記憶,課后檢測也僅有少數(shù)名同學能夠達到教學目標。
(三) 運用信息技術,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的規(guī)律性聯(lián)系。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xiàn)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媒體表現(xiàn)力強,信息量大,可以在課堂再現(xiàn)歷史場景,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二、 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 片面注重形式、忽視學生思考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但有的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后,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原先傳統(tǒng)手段的師生交流、討論都在光、聲、圖像的展示中湮滅了,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而是成為仿佛置身課堂之外的觀賞者,學生常常停留在對精彩畫面的欣賞上,而對實質性的歷史內容不去留意,時間一長就不自覺地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
所以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fā),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 干擾學生注意,忽視教學重點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等和課程有關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課程教學方式。但在這一過程中,有些老師一味地使用大量的動畫、視頻、圖片和聲音,對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擾,學生在眼花繚亂中失去了學習重點。所以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要力求簡潔、清晰,要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重點,對于一些可用可不用或根本就不適合用的內容,則大可不必使用。千萬不要讓信息技術喧賓奪主唱主角,而是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真正“融合”。
(三) 信息播放量超大,忽視教師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播,更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這需要教師對課堂學習進行很好的組織,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叩啟歷史知識之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并積極鼓勵學生思維,及時獲取反饋信息,使“傳道授業(yè)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體手段只能輔助歷史教師教學,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合理地組織教學,布局課堂結構,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
總之,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學科融合過程中,教師必須講究科學性和準確性,一定要注意處理好選材、節(jié)奏及使用效率等問題,做到既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又與學生知識水平、年齡特征相適應,讓信息技術的應用真正為初中歷史課堂服務,使歷史課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課堂。
作者簡介:
高永亮,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市留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