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 沈月平
【摘要】目的:探討中國居民飲酒與胃癌的關系,并討論性別的混雜效應。方法:通過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收集相關文獻,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合并分析比值比及其95%置信區(qū)間。結果:飲酒因素的合并OR值大于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176,95%CI (149, 209)]。按研究對象性別比的亞組分析結果均表明,飲酒因素的合并OR值大于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亞組1:OR=171,95%CI (136, 215);亞組2:OR=199,95%CI (173, 230)]。結論:飲酒是胃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在控制性別這一混雜因素的前提下,討論飲酒與胃癌關系的結果更為準確。
【關鍵詞】飲酒;胃癌;Meta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004-01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個世界性的衛(wèi)生問題,也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1]。2012年,全球預計新增胃癌病例952,000例,年齡標準化發(fā)病率男性是女性的2倍左右[2,3]。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男性及女性胃癌世界調(diào)整死亡率居于首位[4]。我國男性、女性成年居民的飲酒率分別為583%和81%;男女飲酒率和飲酒量存在差異[5]。本研究對我國1998年至2017年間有關飲酒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進行了Meta分析,并按研究對象性別比進行了亞組分析,為更加準確地評價胃癌危險因素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文獻檢索策略以“飲酒”和“胃癌”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CNKI)、萬方(WanFang)、維普(VIP)數(shù)據(jù)庫,檢索于1998年至2017年,這20年間公開發(fā)表的論著。
12文獻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18歲;②針對同一樣本人群發(fā)表的不同文獻,選擇數(shù)據(jù)最全的一篇;③NOS量表評分在5分以上的高質(zhì)量文獻;④病例對照研究。
13文獻排除標準①重復文獻;②研究對象不符;③研究目的不符;④研究類型不符;⑤無法提取有效數(shù)據(jù)。
14文獻篩選、質(zhì)量評價及數(shù)據(jù)提取方法剔除重復報道的文獻后,根據(jù)題目與摘要初篩。對剩余的文獻進行全文檢索,由兩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交叉核對。文獻質(zhì)量評價選用NOS量表評分,得分在5分以上的文獻才納入。提取指標: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地域,性別,樣本量,病例組和對照組的暴露數(shù)與非暴露數(shù)。
15統(tǒng)計分析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 5軟件,對提取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Meta分析。按研究對象的性別比來劃分,進行亞組分析。當異質(zhì)性I2<50%(P≥005)時,選擇固定效應模型;當異質(zhì)性I2≥50%(P<005)時,選擇隨機效應模型。
2研究結果
21文獻檢索與篩選結果檢索結果:中國知網(wǎng)244篇,維普322篇,萬方306篇,最終納入文獻20篇,文獻篩選流程,詳見圖1。
22飲酒與胃癌關系Meta分析結果
221納入文獻概況本研究共納入20篇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文獻發(fā)表于1998年至2016年,來自全國多個省市,覆蓋面廣,以江蘇省發(fā)表的研究居多。所納入文獻NOS評分如表1所示,文獻質(zhì)量較高。
本研究共納入4781例胃癌患者,其中飲酒者2473例,占5173%,共納入9983例對照,其中飲酒3680例,占3686%。異質(zhì)性分析結果顯示,各項研究之間存在異質(zhì)性(I2=75%,P<000001)。異質(zhì)性可能與性別、地域、人群等因素相關,因此,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飲酒因素的合并OR值為17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176,95%CI (149, 209)],詳見圖2。
221按性別比亞組分析在本文所納入的20篇文獻中,有2篇文獻[18,25]未報道性別信息。雖然有14篇病例對照的配對方式約為1:1,但是,從研究對象的性別分布上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沒有做到嚴格意義上的匹配。就飲酒這種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存在男性多于女性的情況,為了探討性別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將納入的文獻按性別比分為男/女2:1以上為亞組1,以下為亞組2,詳見表2。
按性別比亞組分析森林圖合并的結果顯示,亞組1共12項研究(病例3243例,對照5628例;病例中飲酒1812例,對照中飲酒2549例),亞組2共6項研究(病例1246例,對照4064例;病例中飲酒538例,對照中飲酒1025例),報道了不同性別比亞組之間飲酒與胃癌危險性的關系。異質(zhì)性分析結果顯示,亞組1各項研究之間存在異質(zhì)性(I2=79%,P<000001),而亞組2各項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zhì)性(I2=0%,P=042)。兩種亞組分析的結果均表明,飲酒因素的合并OR值大于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亞組1:OR=171,95%CI (136, 215);亞組2:OR=199,95%CI (173, 230)],詳見圖3。
3討論
在我國,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胃癌發(fā)病率有所提高[26]。胃癌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因素包括遺傳、環(huán)境、生活行為方式等。本研究結果表明,飲酒者發(fā)生胃癌的可能性是不飲酒者的176倍(95%CI:149-209),說明飲酒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胃癌是全球性的高發(fā)惡性腫瘤,從發(fā)病人群上來看,男性整體的發(fā)病率是女性的2倍[3]。我國,胃癌是男性的第二高發(fā)癌癥,是女性的第三高發(fā)癌癥[2]。我國胃癌死亡率男性增幅均高于女性[4]。中國15歲及以上居民的飲酒率為343%,男性飲酒率為546%,女性飲酒率為133%,男性高于女性[27]。
Meta分析在資料收集與分析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偏倚。由此可見,將納入的文獻按性別比進行亞組分析的重要性。本研究異質(zhì)性分析結果顯示,亞組1各個研究之間存在異質(zhì)性(I2=79%,P<000001),而亞組2各個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zhì)性(I2=0%,P=042)。說明異質(zhì)性可能與研究設計中,病例與對照的性別比相關。所以,建議在病例對照研究設計中,將非研究因素進行嚴格地匹配,以達到控制混雜偏倚的目的。本研究,亞組1的結果表明,飲酒者患胃癌的風險是不飲酒者的171倍(95%CI:136-215),亞組2的結果表明,飲酒者患胃癌的風險是不飲酒者的199倍(95%CI:173-230)。說明,男女性別比小于2:1的原始研究異質(zhì)性更小,在很好地控制性別這一混雜因素的前提下,討論飲酒與胃癌關系的結果更為準確。既然大量的研究表明飲酒是胃癌的危險因素,我們就應該積極加強對節(jié)制飲酒的宣教活動,努力降低我國居民的飲酒頻率和飲酒量,這樣才有利于降低胃癌的發(fā)生風險。
Meta分析是建立在原始文獻基礎上的二次研究,因此,對原始文獻的質(zhì)量評價尤為重要,本研究采用的NOS量表是國際公認的,對病例對照研究的評價科學、可靠。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有條件收集到更加詳細的信息,可以對飲酒的程度進行定量劃分,才能更加準確地進行Meta分析。
參考文獻
[1]毛秀麗,武興.胃癌組織中ALDH1和C-Myc的表達與幽門螺桿菌L型感染的關系[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6,36(10):1422-1424
[2]王雯雯,劉文斌,曹廣文等.胃癌發(fā)病性別差異的相關危險因素[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7,29(4):257-260,284
[3]Torre, Lindsey A.,Bray, Freddie,Siegel, Rebecca L.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5,65(2):87-108
[4]孫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國胃癌死亡率20年變化情況分析及其發(fā)展趨勢預測[J].中華腫瘤雜志,2004,26(1):4-9
[5]馬玉霞,張兵,王惠君等.飲酒行為對我國9省成年居民高血壓患病的影響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1):9-12
[6]葉為民,易應南,羅仁夏等.飲食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1998,32(2):37-39
[7]孫喜文,戴旭東,林英姬等.不良嗜好及胃慢性疾病與胃癌[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9,7(5):220-222
[8]孫喜文,姜景山,戴旭東等.胃癌可疑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6):259-261
[9]鮑萍萍,陶夢華,劉大可等.吸煙、飲酒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腫瘤,2001,21(5):334-338
[10]高長明,Takezaki Toshiro,吳建中等.谷胱甘肽轉(zhuǎn)硫酶T1、M1基因型和煙酒茶嗜好與食管癌、胃癌[J].腫瘤防治雜志,2002,9(2):113-117
[11]陳建順,陳增春,陳心聰?shù)?長樂市飲食及其他生活習慣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2,4(3):131-134
[12]周建農(nóng),高長明,Takezaki Toshiro等.細胞色素P450 2E1 RsaⅠ基因型、生活習慣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與胃癌[J].腫瘤學雜志,2003,9(5):285-288
[13]費素娟,蕭樹東.非飲食因素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4,24(5):379-383
[14]沈孝兵,張嬌,朱良軍等.谷胱甘肽轉(zhuǎn)硫酶M1、T1基因型及煙酒嗜好與胃癌易感性的關系[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04,21(4):210-212,214
[15]魏躍紅,呂樺,倪進發(fā)等.吸煙、飲酒與胃癌關系的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6,10(2):116-119
[16]王莉娜,柯巧,陳文森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生活飲食習慣與胃癌發(fā)病風險的關聯(lián)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6):528-531
[17]肖景榕,陳增春,周衍等.生活習慣和飲食與胃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14(24):1854-1856
[18]李蘇平,丁建華,曹海霞等.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基因多態(tài)性及飲酒與胃癌的關系[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43(7):644-646
[19]王佳,李鵬飛,符剛等.南京市漢族居民胃癌環(huán)境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2,28(9):1137-1139
[20]莊樹林,劉陽,朱湖敏等.南京市浦口區(qū)居民胃癌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江蘇預防醫(yī)學,2013,24(5):6-8
[21]李汀,楊利萍,王毅等.西安地區(qū)胃癌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3):358-361
[22]薛清萍,潘雄飛,李思齊等.四川省胃癌與生活習慣和行為影響因素關系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5,42(7):1257-1260
[23]李燕,陸海林,曹婷華等.青年胃癌危險因素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7):14-15,17
[24]顧曉平,王銀存,智恒奎等.大豐市食管癌、胃癌發(fā)病危險因素及其聚集性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6,32(10):1406-1409
[25]馮惠平,翁小香,王志榕等.漳州市居民生活習慣及飲食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22(3):12-14
[26]羅藝珍,甘耀.胃癌患病的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3,(1):9
[27]許曉麗,趙麗云,房紅蕓等.2010-2012年中國15歲及以上居民飲酒狀況[J].衛(wèi)生研究,2016,45(4):534-537,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