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茂
摘 要:文學鑒賞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良好的文學鑒賞能力不僅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而且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也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學語文教學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闡述和分析了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希望能對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討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語文學習實踐中,文學鑒賞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但是從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實際來看,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影響中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障礙。因此,深入分析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意義
1.對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深入影響,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一切教學計劃的設計和實施也都圍繞這一目標展開[1]。另外,學校在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成績對于評價結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對于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也不夠關注。中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語文知識學習的關鍵階段,良好的基礎知識是學生以后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以后,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主動思考,相比于老師的講解而言,學習和理解的程度更深,印象也會更加深刻,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提升了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
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都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灌輸式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在當前的素質教育發(fā)展形勢下,這種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都是毫無益處的[2]。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將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這對于后續(xù)語文教學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文學鑒賞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文學鑒賞的基本方法,從而在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有效調動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3.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是一直以來,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應試教育過于強調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fā)展并不是十分關注,這對于正處于各方面能力全面形成階段的中學生來講,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而中學語文教學對于學生人生觀的養(yǎng)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可以改變一直以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一定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這對于學生情感和態(tài)度的養(yǎng)成以及主動性的發(fā)揮都是非常有利的[3]。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也很好的符合了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對于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也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鼓勵學生進行聯(lián)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一般來講,對于中學生來說,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培養(yǎng)。在此過程中,語感的訓練是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注重學生語感的強化,引導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對相似事物進行聯(lián)想,然后加以對比和分析,總結歸納出相互之間的異同,然后用已有的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學習,突破知識面的局限,從而培養(yǎng)出一定的文學語感。比如說,老師在講解《長征》一詩的過程中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具體來說,老師可以讓學生首先對《長征》進行預習,熟悉詩歌的基本內容,然后自己找出詩歌的韻腳,看看當時毛主席是如何通過這種形式來表現紅軍長征艱辛的。比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所描繪的情境是怎樣的,每句詩歌是怎樣押韻的,這種技巧該如何運用,同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看之前學過的詩歌中都有哪些是運用的這種文學技巧,這樣一來,學生對于《長征》這種形式的詩歌就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在鑒賞的過程中也會有的放矢。除此之外,老師應該讓學生對詩歌進行反復朗讀,培養(yǎng)一定的語感,同時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感受詩歌的語言運用方式,從而有效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2.創(chuàng)設鑒賞情境,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主要方式[4]。老師可以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設出高質量的文學意境,讓學生感受到生動的畫面,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開展文學鑒賞教育,讓中學生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結語
文學鑒賞能力是中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能力,老師應該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語文教學形式,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在中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趙蕓慧.淺析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34):7.
[2]趙萬盛.探討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28):41.
[3]何國華.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17):3-3.
[4]周泓潔.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路徑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5):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