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楊高軒
速度的測量是力學實驗的核心測量之一,無論是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驗證動量守恒定律,還是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等都需要對速度進行測量。本文以速度的測量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中的應用為例,介紹速度測量的幾種常見方法。
【例1】小明同學設計了一個用電磁打點計時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如圖2所示,長木板下墊著小木片以平衡兩車的摩擦力;讓小車P做勻速運動,然后與原來靜止在前方的小車Q相碰并粘合成一體,繼續(xù)做勻速運動;在小車P后連著紙帶,電磁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頻率為50 Hz。
(1)某次實驗測得紙帶上各計數(shù)點的間距如圖3所示,A為運動的起點,則應選________段來計算小車P碰撞前的速度,應選________段來計算小車P和Q碰后的共同速度。(選填“AB”“BC”“CD”或“DE”)
(2)測得小車P的質(zhì)量mP=0.4 kg,小車Q的質(zhì)量mQ=0.2 kg,則碰前兩小車的總動量大小為______kg·m/s,碰后兩小車的總動量大小為________kg·m/s。(計算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試題分析】(1)由于長木板下墊著小木片已經(jīng)平衡了小車的摩擦力,故小車P在碰撞前做勻速直線運動,即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位移相同,從圖3可以看出小車P在BC段做勻速運動,故選BC段計算小車P在碰撞前的速度;碰撞過程是一個變速運動過程,對應圖3中的CD段;小車P和Q碰后共同運動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從圖3可以看出小車P和Q在DE段做勻速直線運動,故應選DE段來計算小車P和Q碰后的共同速度。
利用打點計時器和紙帶測物體的速度是高中物理實驗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探究動能定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等實驗中均有廣泛的應用,學生需熟練掌握其測量方法。
頻閃照相是借助電子頻閃燈的連續(xù)閃光,將物體的多張照片重疊在一張畫面顯示,記錄動體的運動過程的手段。電子頻閃燈的閃光頻率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節(jié),閃光頻率越高,底片曝光次數(shù)越多,在照片上出現(xiàn)的影像也越多,也就有更多的數(shù)據(jù)可以用來對物體運動過程進行研究。
【例2】用頻閃照相和如圖4所示的氣墊導軌做“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的實驗,步驟如下:
(1)用天平測出滑塊A、B的質(zhì)量分別為200 g和300 g;
(2)安裝好氣墊導軌,調(diào)節(jié)氣墊導軌的調(diào)節(jié)旋鈕,使導軌水平;
(3)向氣墊導軌通入壓縮空氣;
(4)把A、B兩滑塊放到導軌上,并給它們初速度,同時開始閃光照相,閃光的時間間隔設定為Δt=0.2 s,照片如圖5所示:
結(jié)合實驗過程和照片分析可知:該照片是閃光4次攝得的照片,在這4次閃光的瞬間,A、B兩滑塊均在0~80 cm刻度范圍內(nèi);第一次閃光時,滑塊A恰好通過x=55 cm處,滑塊B恰好通過x=70 cm處;碰撞后有一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設向右為正方向,試分析:
(1)滑塊碰撞時間發(fā)生在第一次閃光后________s;
(2)碰撞前兩滑塊的質(zhì)量與速度乘積之和是______kg·m/s,碰撞后兩滑塊的質(zhì)量與速度乘積之和是______kg·m/s。
頻閃照相的原理和打點計時器類似,其優(yōu)點是可以同時測量多個物體的運動,還可以測量物體的往返運動;另外由于使用氣墊導軌,避免了接觸摩擦,減小了系統(tǒng)誤差。
【例3】用如圖7所示裝置完成“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實驗。氣墊導軌水平放置,擋光板寬度為9.0 mm,兩滑塊被彈簧(圖中未畫出)彈開后,左側(cè)滑塊通過左側(cè)光電計時器,記錄時間為0.040 s,右側(cè)滑塊通過右側(cè)光電計時器,記錄時間為0.058 s,左側(cè)滑塊質(zhì)量為100 g,左側(cè)滑塊的質(zhì)量與速度的乘積m1v1=________g·m/s,右側(cè)滑塊質(zhì)量為150 g,兩滑塊質(zhì)量與速度的乘積的矢量和m1v1+m2v2=________g·m/s。
利用光電門測速度最能反映瞬時速度的本質(zhì),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瞬時速度的極限特性;同時利用光電門測速度具有直觀性,能直觀方便地測量物體運動的瞬時速度。
傳感器是一種將非電學量(如速度、壓力)的變化轉(zhuǎn)變?yōu)殡妼W量變化的元件。位移傳感器可以將物體的位移信號輸入計算機,從而描繪出位移—時間圖象,根據(jù)圖象可以計算出物體的速度;而速度傳感器可以直接將物體的速度信號輸入計算機,描繪出速度—時間圖象,達到測量物體速度的目的。
【例4】某同學利用氣墊導軌和位移傳感器做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氣墊導軌裝置如圖8所示,所用的氣墊導軌裝置由導軌、滑塊、彈射架等組成。實驗步驟如下:
(1)安裝好氣墊導軌,調(diào)節(jié)氣墊導軌的調(diào)節(jié)旋鈕,使導軌水平;
(2)向氣墊導軌通入壓縮空氣;
(3)把位移傳感器固定滑塊1和滑塊2上;
(4)把滑塊2放在氣墊導軌的中間,使滑塊1擠壓導軌左端彈射架上的橡皮繩;
(5)放開滑塊1,描繪出滑塊1和2的位移—時間圖象;
(6)重復步驟④⑤,選出理想的位移—時間圖象如圖9所示;
(7)用天平測得滑塊1的質(zhì)量為15 g,滑塊2的質(zhì)量為10.5 g。
(1)可知兩滑塊相互作用前系統(tǒng)的總動量為______kg·m/s;兩滑塊相互作用以后系統(tǒng)的總動量為______kg·m/s;
(2)由此得出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傳感器測量速度可以通過計算機直觀地顯示物體的運動圖象,清楚物體的運動形式,并且穩(wěn)定性強,測量時精準性程度高。
除了利用打點計時器和紙帶、頻閃照相、光電門、位移(速度)傳感器等儀器測量物體的速度外,也可以通過轉(zhuǎn)化的方式測量物體的速度,比如利用平拋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圓周運動等典型運動形式測量物體的速度。
【例5】如圖10所示,用“碰撞實驗器”可以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即研究兩個小球在軌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動量關系。
(1)圖中O點是小球拋出點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實驗時,先讓入射球A多次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找到其平均落地點的位置P;然后,把被碰小球B靜置于軌道的水平部分,再將入射球A從斜軌上S位置靜止釋放,與小球B相碰,并多次重復。接下來要完成的必要步驟是________。(填選項前的符號)
A.用天平測量入射球A和被碰小球B的質(zhì)量m1、m2
B.測量入射球A的釋放點S到桌面的高度h
C.測量拋出點距離地面的高度H
D.分別找到入射球A和被碰小球B相碰后平均落地點的位置M、N
(2)若兩球相碰前后的動量守恒,其表達式可表示為____________;如果滿足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則說明兩球的碰撞為完全彈性碰撞。[用(1)中測量的物理量表示]
利用平拋運動的特點測量速度是一種常見的轉(zhuǎn)化方法,即利用運動學規(guī)律,將不易直接測量的速度轉(zhuǎn)化為容易測量的長度,這種轉(zhuǎn)化的方法大大減少了我們所需的實驗器材,拋開打點計時器、頻閃照片等復雜的裝置,利用一把刻度尺就可以完成對位移和時間的測量。
【例6】某同學用如圖11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動量守恒定律,該裝置由水平長木板及固定在木板一端的硬幣發(fā)射器組成,硬幣發(fā)射器包括支架、彈片即彈片釋放裝置,釋放彈片可將硬幣以某一初速度彈出。已知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與長木板間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一元硬幣置于發(fā)射槽口,釋放彈片將硬幣發(fā)射出去,硬幣沿著長木板中心線運動,在長木板中心線的適當位置取一點O,測出硬幣停止滑動時硬幣右側(cè)到O點的距離。再從同一位置釋放彈片將硬幣發(fā)射出去,重復多次,取該距離的平均值記為x1,如圖12所示;
②將五角硬幣放在長木板上,使其左側(cè)位于O點,并使其直徑與中心線重合。按步驟①從同一位置釋放彈片,重新彈射一元硬幣,使兩硬幣對心正碰,重復多次,分別測出兩硬幣碰后停止滑行時距O點距離的平均值x2和x3,如圖13所示。
(1)為完成該實驗,除長木板,硬幣發(fā)射器,一元或五角硬幣,刻度尺外,還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
(2)實驗中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測量物理量對應的字母表示)。
這個實驗和利用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相似,其巧妙之處在于利用直線運動學規(guī)律,將不容易直接測量的速度轉(zhuǎn)化為容易測量的位移。在利用硬幣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由于兩個硬幣和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可知硬幣的速度和滑行距離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在實驗中我們不需要測出速度的大小,而是采用對比法,通過測量滑行距離得到速度的比例關系從而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例7】如圖15所示是用來驗證動量守恒的實驗裝置,用細線把金屬球A懸掛于O點,金屬球B放在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桌面邊緣靜止,A、B兩球半徑相同,A球的懸線長為L,使懸線在A球釋放前繃緊,且懸線與豎直線的夾角為α,A球釋放后擺動到最低點時恰在水平方向與B球發(fā)生正碰,碰撞后A球繼續(xù)運動把輕質(zhì)指示針C推移到與豎直線的夾角為β處,B球落到地面上,地面上鋪一張蓋有復寫紙的白紙,白紙上記錄到B球的落點。
(1)為了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已經(jīng)測得兩小球質(zhì)量分別為mA和mB(mA>mB),擺角α和β,擺線的長度L。此外,還需要測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測量的物理量,該實驗中動量守恒的表達式為(忽略小球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計空氣阻力,小球做豎直面內(nèi)的圓周運動時遵守機械能守恒定律,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計算小球運動的速度大小是一種常見的轉(zhuǎn)化方法。
在物理實驗中,對于待測量的測量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兩種。直接測量是將待測量與測量儀器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直接得到測量結(jié)果的方法;間接測量則是不能直接用測量儀器把待測量的大小測出來,而要依據(jù)間接測量量與直接測量量間的函數(shù)關系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