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
【摘 要】隨著人來文化的進步,尋根祭祖在我們的生活中越發(fā)常見,而其帶來的可觀經濟效益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關鍵詞】尋根祭祖;人祖山;鼓樂
一、前言
近年來,以“尋根祭祖”為主題的旅游活動日益興盛,人類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更好的得到發(fā)揚和傳播,本文介紹了人祖山的由來及其歷史文化。
二、尋根祭祖的意義
從人類學的視角分析,旅游者之所以產生“尋根祭祖”的文化淵源是傳統(tǒng)文化的敬祖尊親祖先信仰,而產生祖先信仰的文化內涵則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魂魄觀,發(fā)展為以“尋根祭祖”為主題,以旅游為形式載體的實質是中國傳統(tǒng)魂魄觀的儀式化結果。事實上,對“尋根祭祖”游的文化內涵和旅游者精神世界的理性關注,有助于深化對此種主題旅游的主體和客體的深度理解,對于旅游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三、人祖山的由來
少為人知的人祖山,因“驚現女媧遺骨”的報道而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女媧、伏羲固然是神話傳說,那么人祖山發(fā)生的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人祖山位于吉縣城西北30公里處,山脈呈東西走向,主峰海拔1742米,西距壺口瀑布20公里。規(guī)劃中的景區(qū)面積203平方公里,境內大小山峰1000余座,層巒疊嶂,氣勢雄渾。驅車山間,奇形怪狀的裸露砂巖、星羅棋布的天然巖洞撲面而來,道旁松青柏翠,野果飄香,鳥語與流水聲隨處可聞。人祖山擁有眾多的人文遺跡。據不完全統(tǒng)計,現存大小廟宇約200座,較為著名的是“人祖廟”,分祀女媧、伏羲;“玄天上帝廟”(又名高廟)祀玄武、大士、觀音等;大陸唯一一座北斗七星廟;七座北極廟;穿針梁上建有紀念女媧、伏羲“隔梁穿針”、“隔溝滾磨”測天意而合婚的廟宇。主峰及四周尚有抗日戰(zhàn)爭期間阻擊日寇遺留下的諸多工事和碉堡。
所謂“人祖”,即女媧、伏羲的合稱。人類學研究認為,人類起源有兩層含義。一是古人類的起源,指的是從古猿怎么演變成人的問題。另一個是現代人的起源,也就是說早期人類是如何演變成現代人的問題。第一層含義涉及的時間過于久遠了,留待學者們去證實吧。第二層含義涉及的是整個人類進化過程中離現代最近的階段,也是比第一階段更重要的階段,因為只有弄清了它才有利于弄清整個人類的起源。恰恰是在這個早期人類如何演變成現代人的問題上,中國的黃河文明以其古老性、連續(xù)性和廣泛性,做了最主要、最重要的解答??脊艑W證明,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黃土高原和黃河沖擊平原適于原始農牧業(yè)的發(fā)展,利于先民們挖洞聚居,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180萬年前西侯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他們在工具制造和火的使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爾后漫長的進程中,靠黃河的乳汁哺育成長起來的一代代子孫,繼承并發(fā)揚了西侯度人創(chuàng)造的文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fā)展序列。110萬年前的“藍田人”、30萬年前的“大荔人”,還有“丁村人”、“河套人”等,都在黃河岸邊打魚狩獵、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距今10000年——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年——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年——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在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石器遺存,充分證明了該地區(qū)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fā)育區(qū),尤其是大量的“人祖遺存”,更是對研究人類發(fā)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祖山周邊的古人類生活遺址群距今20000年——10000年前。同時發(fā)現的,還有兩幅表現遠古時期母系氏族生活內容的古老巖畫,其中一幅被專家稱為“女媧巖畫”。而在城內的掛甲山下發(fā)現的一幅男性天神巖畫,則被稱作“伏羲巖畫”。人祖山一帶不僅女媧、伏羲的傳說密集,而且山中至今留有“滾磨溝”、“穿針梁”、“造化坪”以及生殖崇拜的自然景觀“石溝”、“天地(陰陽)交會”、“育子崖”等,前已提及主峰上建有媧皇宮、伏羲廟,人頭山上有伏羲首等。
四、人祖山祭祖的方式
人祖山祭祖的方式以鼓樂為主,主要分部在吉縣文城鄉(xiāng)同樂村。已在吉縣至少存在了四百八十多年以上,它具有獨特的表演藝術,在眾多鼓譜中蘊藏著我們祖國的重要文化遺產吉縣“人祖山祭祖鼓樂”平時主要以鼓、鑼、釵為主。鼓;為主要演奏樂器,直徑為0.5m左右,厚度卻不到10厘米。鑼;比一般鑼大出很多,也可稱為大蘇鑼。擊打時發(fā)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邊緣厚度比一般鑼要厚。釵;釵為銅器,直徑50公分,邊緣中心地帶較為一般鑼厚出很多。
吉縣“人祖山祭祖鼓樂”,雖屬一種民間鼓樂,但以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黃土風情濃厚而享譽一方,該鼓樂是明朝嘉靖時從皇宮傳出流落到黃河岸畔文城鄉(xiāng)同樂村,距今已有480年的歷史。自從有了人祖廟,同樂鼓樂就以每年農歷七月十九為人祖山祭祖日。當時上人祖山祭祖祈福的組織主要是四社。東社為在蔡家川,西社為文城,南社為東城,北社為王家垣青村。七月十五日,各社抬著供奉女媧的花轎上人祖山集合。當天晚上東西南北社在歇馬店唱大戲。這天晚上各社都敲鑼打鼓,身著戲裝,粉妝上場,施展絕活,相互比拼,一直唱到天亮。天亮之后大家就抬著花轎上人祖廟。一路上人頭攢動,情緒高昂,進退有致,各社按節(jié)奏敲鑼打鼓,鼓聲鑼聲應和著歌聲:“抬爺爺”,上風山。人祖廟上祭祖先,溝溝岔,“抬爺爺”爺爺是個“金娃娃”。上到人祖廟之后,大家稍事歇息,便開始敬“爺爺”(拜神)活動。先是擺放各種上供品,接著焚香燒表祈福,之后各社表演“滾磨”“穿針”鑼鼓等古老的祭祖節(jié)日。節(jié)目表演中大家盡心盡力,各盡其才,唯恐對女媧不周。表演結束后各社在山上吃飯,神人共樂,共享供品,同飲美酒。下午各社開始返回,下山時人們吃飽喝足,精神百倍,又開始用鑼鼓表達心中的喜悅。這一次敲打鑼鼓的節(jié)奏比上山時的節(jié)奏明顯加快,歌曲主題為《慶豐收》,內容也別有趣味:“大大大豐收,人祖爺爺多保佑,吭吭氣吭吭,米面黃黃真好吃?!备魃缦律胶笤谕跫以瑯反寮?,將花轎放在打麥場的“女媧槐”下,然后殺豬敬神祭祖。此時,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趕來,人山人海,鞭炮聲聲,煙霧繚繞,鼓樂陣陣,場面十分壯觀,敬神祭神活動結束后,大家將祭品按戶分享。供奉女媧的花轎擺放在午生村的廟中。花轎要等第二年重新祭祀的時候再抬出來,此活動祖祖輩輩一直傳下來。
五、人祖山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山西省人祖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2006年6月組建,于2009年2月被批準為副處級建制自收自支事業(yè)單位,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山國有林管理局。人祖山保護區(qū)位于呂梁山脈南麓,黃河中游東岸臨汾市吉縣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0°33'~110°43',北緯36°10'~36°19',東西寬約15km,南北長約18km,海拔在779m~1742m之間。人祖山自然保護區(qū)屬山西陸臺和燕山準地槽西南臀部地帶,最低部為太古代巖層褶皺,基底巖層牢固堅硬。其地貌單元為基巖山區(qū),系黃土殘垣丘陵區(qū)孤山。山脈呈東西走向,山體由砂巖和砂質頁巖組成,山的東側地勢平緩,土層深厚,西側山勢陡峭,巖石裸露。保護區(qū)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宜人。人祖山保護區(qū)植物共有94科230屬400余種。動物資源也極為豐富,陸生野生動物132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褐馬雞、原麝、金錢豹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牛頭伯勞、黑枕黃鸝、刺猬和北小麝4種。
六、總結
人祖山既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動人的歷史傳說,還有瑰麗的自然風景,是尋根祭祖出游的好去處。
【參考文獻】
[1]楊朝霞,吳曉燕,劉仁保.我國森林生態(tài)旅游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2016.(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