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情態(tài)”中的“情”泛指人的心理活動,“態(tài)”泛指人的肢體活動。古詩用語簡省,往往將人物豐富的情態(tài)包含在幾個字中。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感知了人物情態(tài),才能對古詩有相對深刻的理解,而設置有效的對話情境是感知的有效方式。筆者以李白的《黃鶴樓聞笛》為例,具體談談對這種教學方式的探索。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崩畎椎倪@首《黃鶴樓聞笛》,教材中并沒有選入,筆者參加省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時,通過反復篩選,決定用這首詩準備競賽課。為了讓古詩教學走出常規(guī),上出新意,筆者觀看了大量名師課堂實錄,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山一程》和孫雙金老師的《春望》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老師教學《長相思》時淡化了逐詞逐句的指導,先讓學生借助插圖和注釋做批注式自學,然后以“身在何處”和“心在何處”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走近納蘭性德,初步感受詩人思念故鄉(xiāng)、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最精彩的是王老師引入詩人的另一首詞《菩薩蠻》中的“問君何事輕別離,一年能幾團圓月”,再現(xiàn)了“十里長亭、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秋風瑟瑟、碧波渺渺”等自然情境,以及妻子、兒子、父親和朋友執(zhí)手相送的生活情境。在一次次情境對話中,出征將士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因而走進了詩人的內心。
《春望》的教學,孫雙金老師采用了逐句指導的策略,但每一句都沒有停留在對字義的呆板理解上,而是指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想象詩人的情態(tài),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比如:指導學習“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孫老師從上一句順勢引出這一句——“時”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時局,每一次“別”都可能是生離死別,于是詩人觸目驚心,憂國憂民,便“花濺淚”且“鳥驚心”了。因為每一句、每一個字詞的體味都未曾撇開詩人流淚、驚心之態(tài),所以教學主題集中、突出,學生通過學習真正理解了詩人的情感。
對這兩節(jié)課,筆者總結了兩組關鍵詞:豐富情態(tài),對話情境。相對而言,情態(tài)的豐富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式上,兩位老師手法有所不同:王老師濃墨重彩,工筆細描,襯托渲染;孫老師質樸簡潔,勾勒白描,凸顯神采。
受這種教學思路的啟發(fā),筆者決定采用類似的方式設計教學。經過思考,筆者初步確立了“整體感知詩意——整體感受詩境”的教學思路,即不對詩句做支離破碎的理解分析,不對詩人做片斷、單向的聚焦,而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悟詩人的情感。
試教情況大致如此:在初步整體感知,定下全詩“思鄉(xiāng)、悲愁”的基調后,教師聲情并茂地描繪出詩人一路風塵、滿懷惆悵、登上高樓、西望長安、去國懷鄉(xiāng)的畫面。情境初步勾畫而成,該豐富情態(tài)了。教師問學生:“此時,李白在怎樣西望長安?請你想象一下,你仿佛看見李白——”教師想引導學生走近李白,看見詩人“望”的動作、情態(tài)和內心活動。學生回答:“他在望長安,望故鄉(xiāng)?!边@顯然不是教師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師再問:“長安有什么,讓李白這樣望?”“有親人,有朋友?!睂W生的回答還是浮于表面。“可是太遠了呀,望不見。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呢?”教師急中生智,采用角色替換法,直接把學生放到李白的位置上,想引發(fā)對話。不料,學生想都不想,立刻回答:“想回家。”三鼓而竭,教學又回到了起點,而教師再也無計可施了。
試教中,教師刻意創(chuàng)設了畫面情境,也用上了想象和角色對話的手段,但學生始終沒有進入情境,難以走進詩人的內心去觸摸他的所思所想,原因是什么?筆者聯(lián)系生活實際,試著問自己,假如要認識、觀察一個像李白這樣的陌生人,你會從哪個方面開始?一定是從他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這些可知可感的方面開始,多半不會一開始就觸及他的所思所想吧。這或許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筆者恍然大悟。
于是,筆者調整了教學方案,再次走進教室?!巴瑢W們,李白登上高樓,西望長安。圍繞這個‘望字,用心地想一想,你能想到李白是在怎樣地望嗎?你還可以做一做這個‘望的動作?!睂W生的回答果然變得很感性。
生1:詩人在伸長脖子望。
師:他多想看見長安啊!伸長脖子就看得遠一點。
生2:詩人在踮著腳尖望。已經站到黃鶴樓的最高層了,他還嫌不夠,于是踮起腳尖,這樣望——(學生踮起腳尖,做極目張望的動作。)
生3:詩人瞪大眼睛望,眼睛看酸了,也不眨一眨。
師:詩人望眼欲穿??!你真有想象力!我為這樣的感悟喝彩。
生4:李白閉著眼睛望。
師(驚訝):為什么要閉著眼睛望呢,那不是看不見了嗎?
生4:就是因為看不見,卻又那么想看見,所以索性閉上眼睛在心里看。
師:這就叫“望眼欲穿終不見,閉目凝神用心看”。你體會出詩人是用“心”在望,真是了不起!同學們,李白閉上眼睛,在心里回顧那些美好的歲月:走馬于長安街上,吟詩飲酒,眾人為之傾倒;召見于皇宮之內,談詩詞,論國事,皇帝命寵臣為他捧靴,讓貴妃為他歌舞;還有湖上的游船、坊間的茶座、岸邊的楊柳、院中的牡丹,留下他多少風流的詩篇??墒谴丝蹋礁咚L,往事如煙,而且詩人已年逾五十,此去夜郎,只怕是再也回不去長安了。(播放音樂《寒江殘雪》)就在這時,朋友史郎中用笛子吹奏起那首凄涼的《梅花落》(注:因找不到《梅花落》古曲,故用《寒江殘雪》替代)。玉笛聲聲,詩人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
生5:詩人仿佛看見梅花紛紛從天空飄落。
師:仔細看,梅花在怎樣飄落呀?
生5:一片一片,紛紛落下。
師:漫天花雨呀!
生6:被風吹得東一下、西一下地飄呀飄。
師:是這樣嗎?(師做“東一下、西一下”的手勢,很慢很優(yōu)美。)
生6:不是的。風很大,吹得很厲害。(急速地擺動雙手,動作幅度很大。)
師:我明白了,是在刮猛烈的北風。
生7:梅花飄落在地上,在水里,到處都是。
師:哦,梅花凋謝了,花瓣碎了、臟了。孩子們,這是江城五月,正值端午節(jié)前后,應該是怎樣的景象呢?我們就生活在江城武漢,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你來告訴李白,應該是怎樣的景象?
生8:繁花盛開,姹紫嫣紅;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江邊翠柳如煙,綠樹成蔭,游人來來往往。
師:有位叫崔顥的詩人,看到江城美麗的景色,在黃鶴樓上寫下這樣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同樣的時節(jié),李白為什么看見梅花落了呢?
生9:這是想象的景象,不是真的,因為李白聽到了《梅花落》的曲子,所以就聯(lián)想到了梅花。
生10:因為他很孤獨,就像梅花獨自開放。他獨自去那么遙遠的地方,再沒有朋友了。
師:像梅花一樣孤獨。
生11:他很絕望。
師:咦,你怎么知道李白絕望呢?
生11:梅花落下,就再也不會回到枝頭,他這一次離開長安,有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師:像飄落的梅花一樣,回不去了。
生12:他很無奈。
師:哦,這是老師沒體會出來的心情,你快說一說。
生12:梅花是被大風吹落的,東一下、西一下地飄來飄去,由不得自己,無可奈何。
師:像梅花一樣受擺弄,不由自主,我明白了。我太佩服你和剛才說“絕望”的同學了,你們從“落梅花”中體會出詩人這么豐富的思想感情,了不起!
生13:還很悲慘,盡管花開得很漂亮,但是被吹落,都碎了、臟了。李白在長安有很好的過去,但現(xiàn)在感覺自己的結局也會很不好。
師:像梅花一樣,要落得悲慘的結局,只怕是要葬身異地了。
片段中,學生真正走進詩歌,體會到了詩人的心境。這種體會是感性的、真切的,而不是言不由衷的空話、套話。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教師從學生可知可感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切入,給學生提供了能夠體驗、遷移的抓手;二是因為抓住了“落梅花”這個具體的物象,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對于流放難以有深切認識,但“落梅花”的情態(tài)是他們可感可知的,據此遷移,學生自然就走進詩人內心,感受到了他因遭貶謫而生發(fā)的凄涼之情。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