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眉語
自從在一次詩會結識了小海老師,不禁對他的文字產生了興趣,其人其詩都是我喜歡的樣子。越是深入小海的文字,我越敬畏這些充滿質感而厚重的文字,深深迷戀文字背后的詩意和詞語之間的魔力。
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是一種機緣,于我,于詩歌都是一種榮幸。小海老師資歷深,文采斐然,理論功底厚,但絲毫感覺不到成名詩人的那種深不可測抑或高不可攀。
小海老師15歲寫詩成名,被譽為天才詩人。從1980年起在海內外報刊發(fā)表千余首詩,各類獎項數不勝數。即便如此,在當今熱熱鬧鬧的文學論壇和各大報紙刊物上幾乎見不到他的身影。正如2013年他在張后訪談詩人中國系列之小海訪談錄一文中所言,請恕我摘錄其中一段:“很多的場合,很難看到我的身影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可能是因為我不在大城市生活,許多的時候‘不在場,我也不太相信‘場的作用。可能還有一點,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先于自己的行為、言論而被人接受和知道。其實,要是你足夠自信,連同這樣的想法都不必有。我記得陳敬容先生在我孩子的時候就在來信中告誡我:要讓自己的作品和文壇有點距離感。作品如果能放若干年再拿出手更好,等等。真的要像敬容先生說的那樣也不容易做到。近幾年,我每年會選擇一個兩個詩會去參加,主要想見見老朋友的面。我不需要為文學去拚死拚活的,不用趕場子、跑碼頭,因為我很幸運,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可以養(yǎng)活自己。我在文壇上的應酬不多,是因為我的才學不高,心氣倒不低,誰也犯不著跟自己過不去和我套什么近乎或者跟我計較短長,因為不值得啊。”這才是一個真正附身寫作的人應有的姿態(tài),我想也能影響到我及很多寫詩的朋友。
小海其人如其字一樣樸素、親切、溫厚而深沉,內斂而不事張揚。他從不為發(fā)表、為功利而作,于喧囂之外,自有一顆澄明之心?!拔也挥献x者,也不拒絕讀者?!保ㄐ『UZ)正所謂無欲則剛。一個人如果騰空內心,那么他將無比強大——而低調,恰是我和小海老師不多的幾次交流中油然而生的感受,內心激蕩之余已無任何詞語可以表達深深的敬意。
在他面前,我就像一個小學生,無知、無措,但并沒有緊張之感,相反很坦然,因為他說過,我們是朋友,沒有高低之分。正所謂“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我懷著虔誠之心傾聽著他過去的故事,聆聽著他對我詩歌的指正;一邊用心品味他對詩歌的解說,一邊暗自羞愧。他告訴我應多讀外國頂端詩人作品,不斷提高自己寫作水平,靜心潛心,不隨波逐流,真正寫出自己特色的東西來。每每聽后,就像黑暗中亮起了一盞燈。在我心里,他就是大海,曾卷起千堆雪又默默按下浪頭,歸于平靜,回到自我,這是大境界,我怎能望其項背?
這幾天我讀小海老師的詩集《影子之歌》,讀得很慢,慢慢咀嚼,慢慢品味,慢慢讓靈魂跟上。影子的語言依舊樸素,看似簡單的敘述,蘊含了沉重的主題、深刻的思考。一些輕微的事物,看似不相干的東西皆成為詩的形象。我也體會到一個大詩人內心深處的憂傷。影子是由一個一個隱喻組成,讀完影子,你會體會到詩人思想體系帶給你的強大震撼。
非常喜歡這一段:“待我們恢復聽覺后,才知道,大霧里面其實什么也聽不到,你所能聽到的是來自另一面的。就像你立在岸邊聽不見河床上魚群的聲音,而河底黑魚群倒是把我們的點滴動靜聽得一清二楚。老輩人說,黑魚的后代是要成精的。一個背著黑筐的黑臉膛外鄉(xiāng)人孤身一人在大霧后出現在村子里,沒有一絲一毫的慌亂,它掌握村莊一切的秘密,他的微笑里就寫著呢,何況他滿身都有河底的腥氣,甚至支欏的耳朵上還夾著一支水中拔起的蘆笛?!笨侦`,神秘,客體的詞語永遠將真相隱藏于主觀世界之外,你需要先瓦解自己,方可進入。這樣讀著,自己也仿佛空靈了,這就是舉重若輕的效應吧。
《影子之歌》類似于截句,它是斷裂的、獨立的、又是整體的、互相映照的。就像循環(huán)播放一首永遠聽不完的歌曲,這首長詩只有一個主題意象。小海老師對這個叫影子的東西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賦予影子哲學的意味、人間的秩序、歷史的因子、水墨的畫意、文化的創(chuàng)傷、人性的溫度等。從而揭示身體和心靈、事物與世界的關系。影子在這里是具象的,又是抽象、唯美的,又是丑惡的,它取消了肉體,走進幽深的心靈,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意味。我隨手翻到本書第186頁,《一二九》只有一句“星星聚攏,世界的鹽空了?!毙『暮拼蟮氖澜缃爻隽恕靶切恰薄胞}”,體現了對人生的深切體察。倒著看第177頁,《一二0》“每一條道路都是回鄉(xiāng)之路/每一粒種子都是世界/欣賞和贊嘆世界/這就是美化和莊嚴自己?!弊x這首小海老師的詩,他教會了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法,我不再熱衷于詩壇的熱鬧,默默走上了一條返鄉(xiāng)之路。
詩品也見證人品,在詩中分明感受到他精神乃至靈魂的軌跡。他與人類生命緊密融合的詩,折射出當代生態(tài)與心態(tài)的各種寫照,樸實平淡的意象蘊含著突破的巨大動力……
林肯說,朋友豐富人生。西塞羅說,朋友一直都是我們的另一半。在和小海老師交流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也似乎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以及更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