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杰 丁國花
在浙江省湖州市高中歷史學科基地舉辦的“助力核心素養(yǎng)涵養(yǎng)”歷史教學研討活動中,筆者開設了《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的公開課,結合自己日常教學實際,談談對于本教材教學的一些建議。
第一,充分了解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入選本教材的文化遺產,都是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和權威認定。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每個文化遺產項目都有自己的一個評價,應該說,這樣的評價是舉世公認而且具有權威性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這一遺產評價,這有助于我們從總體上把握每個文化遺產的特色和價值,甚至可以在教學中把它利用起來。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優(yōu)美而又獨具匠心的建筑、華美絢麗的裝飾、與天然美景間的和諧融洽,使布達拉宮在歷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幾分豐采”這一評價,主要圍繞建筑、裝飾、與自然關系、歷史、宗教等方面來設計教學主線。
第二,充分利用圖片。筆者認為,本教材的一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圖片量不夠。歷史文化遺產,往往是一些建筑或人文遺跡,加上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親見過,因而,如果只是單純的文字表述,既空洞乏味又沒有一個直觀認知,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很多時候也無法完整講授清楚。鑒于圖片對于本教材教學的重要性,筆者建議教師在備課時多尋找一些相關主題圖片。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中,筆者增加了很多關于布達拉宮內景的圖片,比如唐卡,書本只有文字解釋,附上圖片,學生至少可以有一種對“藏族特有的繪畫形式”的直觀認知;再比如,關于“紅宮金頂群”上的藏式風格“寶瓶裝飾屋頂”和漢式風格“飛檐翹角”圖片的對比展示,可以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什么叫“藏漢合璧”。
第三,多利用表格形式進行歸納總結。《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教材內容的編排往往不是按照一般的歷史教學思路(人物、時間、原因、經過、結果、影響或者時間發(fā)展順序等)進行的,所以對每個歷史遺產的知識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整合歸納總結,這尤其重要,否則,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雜亂無章的印象。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中,筆者按照本課教學主線,設計了如下表格進行知識點的歸納。
第四,以旅游和導游的身份進行授課。幾乎每個世界文化遺產都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因此,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導游的身份帶領學生參觀旅游。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中,筆者按照如下游覽路線示意圖進行情景式教學。
不過,在利用類似這樣的游覽式情景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①游覽路線和景點的選取要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就要“取”,反之,就堅決“舍”。甚至,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具體的游覽路線的設置在空間上可以跨越式的,不用一味機械地按照實際游覽路線;②教師的角色扮演,表面上是“導游”,但實質上是“歷史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圍繞著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展開,而不是單純地引導學生走馬觀花式地游覽。
第五,對一些重要概念和專有名詞要進行必要的解釋。文化遺產是一種歷史的積淀和結晶,它背后往往包含著歷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民族的內涵,因而往往會涉及到一些概念或專有名詞。如果教師在授課時不注意對這些重要概念和專有名詞的解釋,往往會讓學生陷入一種困惑的境地,甚至完全不理解相關知識點。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中,筆者鑒于本課跟藏傳佛教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著重對一些宗教專有名詞進行適當的解釋。如“經幢: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p>
第六,重視案例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教材中,很多文化遺產都是由若干個部分組成的。我們教師在授課時,在講解完其中一部分后,可以作為案例引導學生按照這一思路對其他類似教學部分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點,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和點評。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中,筆者在歸納完關于布達拉宮的知識點后(見上文表格),引導學生按照類似思路自主學習關于大昭寺部分的內容,然后在預習學案的相關表格內填上學習內容,最后根據學生們的填寫情況進行總結和點評,甚至還可以拿這一表格跟布達拉宮表格進行對比,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第七,深挖人文內涵,升華主題。每個文化遺產,都是人類的遺跡;每個文化遺產的背后,都有歷史文化內涵。因此,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文化遺產的時候,不能僅著眼于文化遺產本身的特色,如建筑藝術、裝飾藝術、宗教文化,還要深度挖掘文化遺產背后隱藏著的歷史人文內涵。在《世界屋脊上的布達拉宮》一課中,筆者根據殊勝三界殿中的萬歲牌,引導學生認識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地方政府;對于“唐蕃會盟碑”,主要是著眼于其體現漢藏民族關系的價值;另外,在最后總結布達拉宮“美”在何處時,著重從“宮殿——自然”、“藏式——漢式”、“地方——中央”、“藏族——漢族”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布達拉宮背后隱藏著的自然和諧、建筑藝術和諧、國家和諧、民族和諧,最后讓學生感悟出“和諧才是美”的真諦!這樣,布達拉宮這一文化遺產的人文內涵被深挖出來了,本課的主題也得到了升華,學生也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應該說,這不啻是一次文化的大餐。
世界上的文化遺產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這些文化遺產,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遺產保護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因此,怎樣才能更好地對《歷史文化遺產薈萃》這一教材進行教學,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保護意識和培養(yǎng)鑒賞能力,是我們歷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永恒話題。我們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無愧于國家、社會和歷史賦予我們的這一崇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