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
一、寫作緣起
在南京市鼓樓區(qū)一次題為《好久不見》的作文比賽中,學生作文呈現(xiàn)出選材單一、老套的特點。以鼓樓區(qū)一等獎100篇作品為例:
這種狀況囿于學生學校、教室、補習班三點一線的單一生活,囿于他們狹小的生活空間、狹隘的個體世界。他們忽略了身邊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現(xiàn)象,因此,作文呈現(xiàn)出題材老套、缺少內涵的特征,更顯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疏離、素養(yǎng)的缺失。
我們生活的城市——南京,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是一個有文化味道的城市。它厚重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文化積淀、博大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去體驗。它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如果語文教師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寫作要求對他們的束縛,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興趣,提升他們寫作的能力和素養(yǎng),促進他們的精神成長。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現(xiàn)實,積極向上,表達真實情感。因此,關注身邊這座城市的文化,將它的文化遺產(chǎn)、文化因子、文化元素融進寫作,設計好寫作實踐與指導活動,開發(fā)寫作課程資源,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文化實踐
(一)滲透文化意識,尋找寫作資源
寫作資源如何生成?它來源于生活。鮮活靈動、多姿多彩的南京文化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學生一味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作文的,應讓他們走到廣闊的世界里,感受美好的自然和豐厚的文化。悠悠長江水,巍巍中山陵,幽幽秦淮河,萋萋白鷺洲,無不彰顯著南京的文化魅力。無論是棲霞山的紅葉還是牛首山的藍天,無論是波光粼粼的玄武湖還是人山人海的夫子廟,對于學生來說,感受南京多元一體的文化是一種鮮活的生命體驗。它們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眼界、增長見識,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創(chuàng)作的靈感。
我曾和學生共同完成了一個以“美麗南京”為主題的文化實踐與寫作活動,鼓勵學生走到寬廣的世界里去尋找寫作資源。文章交上來的時候,我收獲了許多驚喜。角度多樣、內容豐富、素材鮮活的習作明顯增多。有的寫南京美麗的自然文化,將視角對準了磅礴的揚子江、古老的明城墻、秀氣的紫金山;有的寫南京豐饒的物質文化,雨花石、金陵剪紙等;有的寫南京誘人的美食文化,鴨血粉絲湯、小籠湯包、南京桂花鴨,隔著作文紙就香氣撲鼻;還有的寫南京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巧奪天工的云錦,余韻悠長的白局……學生的文字有了生命,有了煙火氣,有了文化味。
這次實踐證明:關注所生活的城市,親近自然山水,理解地方文化,不僅能夠引發(fā)學生對這個城市文化的熱愛,更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責任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和興趣,拓寬并創(chuàng)新他們寫作的思路。
(二)拓寬文化視野,巧妙處理素材
著名作家馮驥才在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五次會議上就《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生活的參與和體驗的提案》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青少年親近文化的最好方式是體驗?!?/p>
南京有許多充滿文化內涵的傳統(tǒng)活動,學生在這座城市中體驗,往往能夠捕捉到素材與靈感。例如:元宵節(jié)夫子廟看燈會,清明節(jié)祭祖踏青,端午節(jié)吃粽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捕捉這些看似日常卻又充滿文化氣息的生活畫面進行敘述;南京人喜歡爬城頭,食烏飯,吃野菜,這些看起來司空見慣的事情也可以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來;江寧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獅舞、溧水的打社火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也可以在體驗過后呈現(xiàn)于文本之上。
這個時代的學生接受網(wǎng)絡的多元文化太多,似乎與傳統(tǒng)文化有點遠,但他們是文化的傳承者,因此,在生活中體驗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能夠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更能將文化因子種進他們的個體生命中。當然,體驗了豐富的文化還不夠,還要學會個性地占有、處理素材。一個學生之前是這樣寫《秦淮古巷》的:
秦淮古巷充滿著我童年的回憶。古巷里的柴火餛飩、南京烤鴨的香味至今難忘,青磚古瓦下誦讀《三字經(jīng)》的畫面歷歷在目。鄰居家顫顫巍巍的太太至今還好嗎?我隨手涂鴉在墻上的那些字還 在嗎?
想念秦淮古巷。
我搜集了兩段描寫南京極佳的文字引導學生寫出南京濃郁的文化味道: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艷跡。這些也許只是老調子,不過經(jīng)過自家一番體貼,便不同了。
——朱自清《南京》
是這方靈石,以歷歷五彩,呼應中山陵之莊嚴,雨花臺之恢弘,莫愁湖之清麗,玄武湖之旖旎,秦淮河之槳聲欸乃;就是這方靈石,點綴深秀蒼翠的帝王州,綺交繡錯的佳麗地,百年千年萬年,忠誠不移。
——張宗剛《雨花石小唱》
如果學生可以向以上兩位作家學習豐富的聯(lián)想,讓自然的素材和自己的感悟發(fā)生聯(lián)系,發(fā)生思想的化學反應,文章的文化氣息自然撲面而來。因此,當我們已占有寫作素材的時候,要能夠巧妙處理,勾連歷史與人文,將文化展現(xiàn)于文中。在此指導下,學生修改了《秦淮古巷》:
想念你,秦淮古巷。你的青磚古瓦記錄了我嬉戲誦讀的美好時光,你的藍天屋檐下是我永遠回不去的童年。你默默依傍著秦淮河,見證著“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目睹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你見證著古巷里的人們長大和老去,也見證著這個城市的滄桑風雨……
在“美麗南京”為主題的實踐與寫作活動中,學生紛紛選擇了自己最有感悟最有特色的素材進行寫作。某學生選擇了《紅樓夢》中的南京印記這一獨特視角,表現(xiàn)了對南京豐厚的文化的理解和欣賞;另一學生選擇了南京地鐵站“人杰”與“地靈”為主題的文化墻來表達自己對南京的現(xiàn)代科技與歷史文明交相輝映的多元文化的贊美……
這樣的素材經(jīng)過個性化的占有、理解和處理,生動、精當、新穎,不僅具有古老氣息,還具有時代氣息,在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千年積淀的南京文化無聲地浸潤著學生。學生在親近它們的同時,拓寬了文化視野,也提升了文化素養(yǎng)。
(三)挖掘文化內涵,引導精神成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文化素養(yǎng)高的學生往往能夠被身邊的平常小事觸動,寫出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從而賦予作文真正的靈魂,但因為年齡、閱歷的制約,部分學生往往缺少審美的眼光和文化的思考。語文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挖掘極富文化特征的場面、事件及各種細節(jié),指導學生將這些畫面、故事、情感融合,形成具有正能量的思想觀,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價值觀。在“美麗南京”這個活動中,我讓學生自由書寫《南京故事》,用文化的眼光去思考南京故事的內涵。
有個學生講述了一家人在院子里與外地鄰居聊天的故事,彼此之間輕松不設防,真誠不虛偽,表現(xiàn)出南京人質樸、不排外的性格特點,表達了對南京真誠博愛精神的贊美。這樣的文章取材巧,立意高,顯示了城市的文化;一學生講述了爺爺奶奶這一對老南京人在艱難的歲月里歷經(jīng)風雨、相濡以沫的故事,贊美他們就像南京的市樹——梧桐,不管多少狂風暴雨始終屹立不倒,這樣的立意就有了文化內涵;一學生講述南京這個城市曾經(jīng)痛到極點的故事,30萬人的生命在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殞滅,但是南京人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用勤勞的汗水和堅韌的精神銘記住歷史苦難,建設了幸福家園,開創(chuàng)著美好未來,這樣的立意透露出南京人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折射出南京人的堅強,傳承著南京的城市精神。這樣的立意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有深刻的文化啟迪,幫助學生建立了健康、正確的價值觀。這與《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高度契合的。正如學生作文所寫:
我沉浸在古都濃郁又清雅的風情中,仿佛覺得歷史的車輪,正載著金陵文化的厚重,載著我,向著明天出發(fā)。
這樣的作文是將小“我”融進大“我”,是將個體融進整個城市,以城市的文化和精神來指導自己的生命成長。就像著名作家王開嶺所說,“在一個霧霾的時代,我們可以提升內心的光線,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用“文化的眼光來發(fā)展 自己”。
三、教學思考
寫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為一個生活在南京的人,我們的故事與南京有關,我們的成長有南京見證,我們的生命中也留下了南京的印記。
一個美好的親情故事曾留在層林盡染的紫金山,一個溫馨的友情故事或許就在玄武湖的柔波里,一個思想升華的故事或許就在秦淮河畔的烏衣巷,一個經(jīng)歷風雨的故事或許被滄桑的古城墻看在眼里。如果能將我們的成長故事放在美麗悠遠的具有文化氣息的南京的某一個地方,而不是局促在鋼筋水泥的一室之內,生命中的故事會不會因為南京這座城市更顯出文化氣息?如果我們只注重對寫作的技巧指導,而忽視了寫作中文化內涵的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會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的能力。
因此,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親近地方文化,融入文化思考,和學生共同開發(fā)、利用身邊這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也是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寫作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一致的。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與境界,更有利于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長遠目標。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致力于寫作課程的建設,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涵養(yǎng)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基。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