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影響逐漸凸顯,單純進行傳統(tǒng)的“國家公民”教育已不能適應快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也無法解決環(huán)境、氣候、人口、宗教、種族暴力等全球性問題。這就需要各國開展公民教育時既要堅持培養(yǎng)公民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認同,也要注重培養(yǎng)公民的全球視野、國際意識及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懷,最終培養(yǎng)出在全球化社會中具有競爭力的公民。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積極推行“世界公民”教育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世界公民教育思潮隨之興起,通過研究探究其本質成為了必然要求。《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便是相關研究成果之一。
本書基于三個遞進的維度逐步展開。第一個維度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什么”?對思潮進行描述性研究,集中在思潮的核心概念、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世界公民資格觀和教育觀。第二個維度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為什么”?對思潮進行反思性研究,研究思潮為什么會產生、發(fā)展和在當代興起,探尋思潮背后的理論根源。第三個維度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怎么樣”?對思潮進行評價性研究,對思潮的實踐效果與理論爭議進行梳理,對發(fā)展前景進行展望。
第一章對世界公民教育的內涵、外延進行了界定。指出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將各國公民培養(yǎng)為“世界公民”(Global/World Citizenship)的思想潮流。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公民的國際視野,使其擔負起作為地球村一分子的公民責任,形成與此有關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最終共同締造一個正義、和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界。現(xiàn)實表現(xiàn)為國際組織向世界各國推廣的通過學校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為“世界公民”的教育,以及各國開展的“世界公民”相關課程。
第二章通過科學設定檢索式,對Web of Science、Scopus兩大英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 CSSCI、維普、萬方檢索”四大中文檢索庫中的數(shù)千條相關文獻的分析,解析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通過“三期七段式”的劃分,梳理了自公元前4世紀至今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發(fā)展脈絡。
第四章分析了與世界公民教育有關的世界主義理論、全球治理理論、全球化理論,以及世界性與民族性理論。
第五章、第六章在厘清公民教育各思想流派及其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對世界公民資格觀和世界公民教育觀的分析,從認同、權利、義務、參與等方面闡述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主要觀點。
第七章對思潮的實踐效果與理論爭議進行了梳理,并結合多種批判性理論、對立理論和世界公民教育的畸形發(fā)展去評價和解析。
第八章得出研究結論,并對“誰是世界公民,誰來承載世界公民教育,國家如何應對國際組織推行的世界公民教育,一體化與多樣化的平衡”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本書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立場上,創(chuàng)新性地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關系。本書澄清了“認同”的邏輯順序,提出了培養(yǎng)良好的“國家公民”是開展“世界公民”教育的前提。本書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明確世界認同問題及其在民族國家實施的可能性,有利于對世界公民教育思潮進行跟蹤分析和科學研判,有利于探索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在中國的“本土生長”,有利于民族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并提升國際話語權,有利于突破狹隘的民族主義,推動中國融入世界,最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本書由宋強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