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高校在學科建設和學院管理層面,必須準確把握本校建設的總體定位,明確本學院專業(yè)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對人才培養(yǎng)和目標準確定位;要圍繞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水平等方面,成為知識發(fā)現的重要力量、先進思想和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養(yǎng)各類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歷史系)建于1956年,辦學歷史悠久,創(chuàng)建者為著名歷史學專家翁獨健、傅樂煥、張錫彤、徐宗元、王鍾翰,著名社會學、民族學專家吳文藻、潘光旦、費孝通、林耀華等知名教授,由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先生擔任系主任。學院底蘊深厚,學術聲譽好,民族歷史研究特色鮮明,教學科研成果突出,為新中國民族識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建設等均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建設一流學科只有摸清這些家底,梳理出本學科的傳統優(yōu)勢,立足本學科的歷史地位,才能擺正位置,適應新形勢,尋找新突破。
中國史學科是傳統的優(yōu)勢學科,我們在教學、科研、學生等管理上,突破原來的教研室體系和學生社團結構,結合二級學科群的建設,以中國史博士一級學科為中心,突出中國民族史的優(yōu)勢和特點,整合學院內外的師資和科研資源,以學科團隊為抓手開展工作。
學院組建了五個學科團隊開展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工作。第一是“中國邊疆民族地區(qū)歷史與地理研究”團隊,依托國家民委重點建設基地,以北方民族史研究為中心,建設專門史(民族史)二級方向,保持蒙、滿、回、藏等北方和南方民族史研究在海內外的領先地位。第二是“中國古代史”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依托校內科研平臺,以中國古代史教研室?guī)熧Y為主,建設中國古代史二級方向,突出中國歷史研究的民族史和民族關系史的特色優(yōu)勢。第三是“中國近現代史”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依托校內科研平臺,以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為中心,建設中國近現代史二級學科方向。第四是“中國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科研服務團隊,以南方民族史師資為主,依托校內科研平臺,整合校內相關師資力量,組織西南民族地區(qū)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保護與開發(fā)等。同時,學院積極籌備“中央民族大學公共史學研究院”(蒙曼工作室)平臺,以期整合學院在思政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智庫建設方面的優(yōu)勢資源,以蒙曼教授為帶頭人,全院教師參與,整體帶動中國史、世界史的學科建設。各團隊負責分解落實學院的科研規(guī)劃、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服務等內容,以期達到整合資源、凝練目標、責任清晰和持久有效的總體發(fā)展目標。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世界史學科,與全國各高校一樣,都是在2011年從歷史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級學科,目前世界史學科為碩士一級學科。受編制和師資的影響,現僅有6名專任教師,主要是保證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科研活動和學科建設受到很大的制約。我們認為,雖然它不可能在最近的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有跨越式發(fā)展,但從歷史學學科的整體發(fā)展和中國史博士一級學科的整體建設看,世界史學科是歷史學建設的兩個翅膀之一,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史的學習和學科建設同樣非常重要,我們不但要培養(yǎng)本科生有全球觀念和大局意識,更要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全球觀念和大局意識。因此,學校和學院結合新時代的要求,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大局出發(fā),從中國史一級學科建設一流學科目標的出發(fā),圍繞世界史學科建設,綜合各學科的力量,積極把握發(fā)展機遇,參與和服務國家戰(zhàn)略。自2015年開始,歷史文化學院開始招收“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史”實驗班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較好的世界史、民族史、中國史基礎,懂得一門以上周邊國家官方語言或者跨國境民族語言的綜合型人才。既滿足中國及周邊國家對具有中國史、民族史、世界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能提供對周邊國家有深入研究的學術型人才,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以世界史教學為主的這一實驗班,被列入國家民委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重點發(fā)展計劃,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學專項建設經費的連續(xù)資助,納入了教育部“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序列。在科研方面,我校的世界史目前側重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世界民族問題的歷史溯源”“一帶一路視野下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等基礎性研究,成立了科研平臺“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史研究中心”,使科研研究和智庫建設并重,在世界史學科建設中尋找“變”與“不變”的結合點。
近年,我院的世界史碩士招生生源良好,就業(yè)率為100%,國際化水平較高,多名研究生到英國劍橋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等交換或深造,完全可以滿足學生進一步深造學習世界史的訴求和渴望,有利于培養(yǎng)高層次的人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等教育管理有它長期堅守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管理上的普遍性、共同性和技術性等自然屬性,所以在“雙一流”建設中必須有所堅守。比如作為人文類基礎學科的歷史學,學習、訓練和科研都需要長期的積淀,學生必須踏踏實實地學好中國通史、世界通史這兩門通史課,史學基本功一定要扎實,練好“童子功”;老師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心境的靜養(yǎng),讓師生的內心能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領導不能要求只爭朝夕,大干快上,有水快流,類似于工廠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雙一流”建設中,高等教育管理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對立統一問題,時刻提醒我們,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也需要堅守傳統,必須處理好“變”與“不變”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