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對比式閱讀策略已然成為群文閱讀和主題閱讀的重要方法,是引領學生閱讀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內的,對素材內容、語段結構、寫作方法進行對比的策略還沒有得到充分地關注。事實上,踐行文內對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細讀,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語形式和表達匠心。提出要整體把握,在一度對比中明晰作者選材藝術;層次遞進,在二度對比中感受表達側重智慧;深入細節(jié),在三度對比中積累人物刻畫方法,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高效發(fā)展。
[關鍵詞]整體把握;層次遞進;深入細節(jié);對比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6-0078-01
對比式閱讀策略已然成為群文閱讀和主題閱讀的重要方法,是引領學生閱讀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內的,對素材內容、語段結構、寫作方法進行對比的策略還沒有得到充分地關注。事實上,踐行文內對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細讀,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語形式和表達匠心。筆者即以《諾貝爾》一文的教學,談談自己運用對比式閱讀的實踐與反思。
一、整體把握,在一度對比中明晰作者選材藝術
對于一篇人物傳記類文本,教學時,首先就應該從文本的內容入手,充分運用對比方式探尋作者在材料選擇上的獨運匠心。
教學中,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回憶課文內容,隨后激發(fā)學生思考:諾貝爾一生擁有多種發(fā)明,為何要單單緊扣發(fā)明炸藥這件事情來寫呢?學生結合第一課時收集的資料,意識到諾貝爾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發(fā)明炸藥,要寫諾貝爾就不能離開炸藥。依托學生的理解,教師相機點撥并板書:典型事件。緊接著組織學生梳理作者對事例素材在結構順序上的安排: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傳記類文本教學的落腳點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寫人,教師緊扣作者對人物素材相關資料的選擇,相機揭示出“典型事例”的概念,讓學生在對比思維中感知到事例越典型,就越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層次遞進,在二度對比中感受文章表達技巧
課文3到9自然段分別描述了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的三段經歷,雖然都是相同的內容,但三段經歷中卻有著完全不同之處。教師在引領學生概括了內容,梳理了順序之后,著力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描寫這三段時,在表達方法和策略上有著怎樣的區(qū)別?借以引領學生感受文章的表達技巧。
首先,關注謀篇布局的藝術。學生在閱讀描寫發(fā)明液體炸藥的4、5自然段時發(fā)現,真正描寫發(fā)明過程只有語段的第二、三兩句話,而其他部分或寫諾貝爾對炸藥的癡迷,或寫諾貝爾從小立志發(fā)明炸藥……隨后,學生將三段經歷聯系起來對比,發(fā)現前兩個經歷作者花費不多,而第三次經歷則寫得非常翔實。教師趁勢相機點撥,在學生綜合三次經歷的對比之后,逐漸意識到作者對素材的運用并沒有平均用力,而是緊扣最具驚險性的第三次經歷作細致描寫,更能體現諾貝爾鍥而不舍的精神。
其次,關注不同的側重選擇。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對比前兩次經歷,學生逐步發(fā)現:第一次經歷雖然以平實的語言直接寫明結果,但從“威力強大”“風行全世界”可以看出發(fā)明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第二次經歷的描寫指向性就更加明確,即以突顯諾貝爾“毫不氣餒”的精神為核心。就這樣,學生通過二度對比,在不斷深入閱讀、對比閱讀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諾貝爾雖然在炸藥的發(fā)明過程中經歷了失敗與痛楚,但其彰顯出來的不舍精神與獻身情懷卻感染了許多人。
三、深入細節(jié),在三度對比中積累人物刻畫方法
第三次經歷的描寫究竟與前兩次有怎樣的不同?作者到底是緊扣什么展開描寫的?學生在對比前兩次經歷中進行了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地閱讀和批注。交流中,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現,將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進行了劃分與羅列。1.緊扣人物表情:雙眼緊盯、仍然盯著、怦怦直跳。2.緊扣人物心理:三個“!”、兩個“近了!”的反復運用,渲染出內心的期待、緊張與激動。隨后,教師再次整合對比,作者為了凸顯諾貝爾這一人物的形象特點,先是借助第一次經歷明確諾貝爾的人生志向,再次借助第二次經歷著重在凸顯人物“毫不氣餒”的精神品質;而相比前面兩次經歷,第三次經歷更具畫面感,旨在讓人物勇于為科學獻身的形象鐫刻在每個讀者意識之中。
第三次的對比正是基于學生對前兩次片段的交流,旨在引領學生在明晰異同的基礎上,將人物刻畫的方法聚焦化、核心化,從而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與提升。
閱讀教學必須要不斷引領學生展開富有針對性地思考與探究,讓學生在比比、讀讀、想想的過程中,將思維深入到語言文字中去,探尋語言表達的秘妙。當學生的探索空間變得更廣闊的時候,學生最大的收獲就是自身思維能力質的飛越以及他們在語言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