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白描”人物與梅、竹、蘭

2018-06-29 07:25:58
國畫家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李公麟墨竹白描

宋代的文人畫可以分為以表現(xiàn)墨韻為主和以表現(xiàn)筆趣為主兩大類。前者如上一章所述的“米氏云山”,其表現(xiàn)以淋漓的水墨為主,在墨色的濃淡枯濕交疊中求趣味;后者即北宋李公麟所創(chuàng)造的“白描”人物、蘇軾筆下的枯木竹石和南宋揚(yáng)無咎所創(chuàng)造的“白描”村梅以及鄭思肖、趙孟堅所畫的蘭花等,所講究的是干筆疏秀的韻趣。明代董其昌曾指出“潑墨”畫的宗師是唐代王洽,而“惜墨”畫(即以疏秀筆致為主)的宗師是北宋李成,他要求畫家將“潑墨”與“惜墨”兩種效果糅合于一圖;但在宋元文人畫的發(fā)展中,這兩路風(fēng)格大體上還是判然有別地各自發(fā)展著。只是由于歷來重筆輕墨的傾向,所以雖然南宋李唐、馬遠(yuǎn)、夏圭的山水畫仍有表現(xiàn)墨韻的明顯傾向,但卻被后世文人畫家視為非文人畫的院體畫,而注重筆致疏秀韻趣的文人畫則從宋代的人物、花卉畫又拓展到元代的山水畫。如果我們將以表現(xiàn)墨韻為主的水墨山水視為以墨代色、重墨輕色的“素格”,那么,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揚(yáng)無咎的“白描”村梅和元人的干筆淡墨山水等,則可說是突出用筆意趣、淡化以至取消色彩、重筆輕色的“素格”了。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安徽舒城人。他在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中進(jìn)士,官至朝奉郎?!缎彤嬜V》說他:“仕宦居京師十年,不游權(quán)貴門。得休沐遇佳時則載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訪名園蔭林,坐石臨水,俯然終日。當(dāng)時富貴人欲得其筆跡往往執(zhí)禮愿交,而公麟勒固不答。至名人勝士則雖昧平生,相與追逐不厭,乘興落筆,了無難色?!碑?dāng)王安石推行新法被排斥居于江寧時,李公麟曾去拜訪過他,為他畫了《王荊公騎驢圖》。李公麟與蘇軾等人關(guān)系也很密切,不但參與蘇軾、黃庭堅、米芾、晁補(bǔ)之、張耒等人在王詵家的雅集,還專為此畫過著名的《西園雅集圖》。元祐元年(1086),蘇軾曾與李公麟合作畫過一幅松石圖,由蘇軾畫石,李公麟畫松。晚年李公麟右手得了風(fēng)濕癥,告老隱居于龍眠山,自稱龍眠居士。他畫過一幅《龍眠山莊圖》,蘇軾為之題詩云:“前世畫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彼牙罟氡茸鳟嬤^《輞川圖》的王維,可見評價之高。

對李公麟的人物畫,米芾在《畫史》中評價道:“以李嘗師吳生,終不能去其氣。余乃取顧高古,不使一筆入?yún)巧!彼u李公麟師法吳道子,終究避免不了吳道子的“畫工習(xí)氣”。其實李公麟由于與蘇軾、黃庭堅等著名文人交往密切,在藝術(shù)觀念上也受到感染。南宋鄧椿在《畫繼》中就說:“畫之六法,難于畫全。獨唐吳道子、本朝李伯時始能畫之耳。然吳筆豪放,不限長壁大軸,出奇無窮。伯時痛自裁損,只于澄心堂紙上布奇運巧,未見其大手筆。非不能也,蓋實矯之,恐其或近眾工之事?!边@就是說,他為了避免“畫工習(xí)氣”,已有意避免像吳道子那樣在長壁大軸上揮掃,而只在澄心堂紙上作小幅的布奇運巧。畫幅的縮小,加上是在對筆跡反應(yīng)很敏感的澄心堂紙上作畫,使他對筆跡的細(xì)微效應(yīng)很關(guān)注,于是產(chǎn)生了他那著名的“白描”人物畫法。

在李公麟之前,人們把人物畫未填色的起稿也稱為“白描”,又稱“白畫”。這樣的“白畫”,因為以后還要填色以至復(fù)勾提醒,加之多運用于大幅壁畫創(chuàng)作,因而其線條往往缺乏細(xì)微的枯潤變化。而李公麟則將“白描”作為一種專門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他吸取了吳道子、顧愷之的線描技法,又加上他自己的書法功底,創(chuàng)造了一種滲透出書法意味的飄逸瀟灑而又含蓄內(nèi)蘊(yùn)的“白描”人物畫風(fēng)格,正如南宋詩人劉克莊在《后村題跋》中所說的,是一種“掃去粉黛,淡毫輕墨”的格調(diào),尤長于通過筆尖毫端來表現(xiàn)、寄寓作者的意念和情趣。如李公麟所畫的《九歌圖》,即通過微妙的用筆來表現(xiàn)衣帶的飄舉和衣褶上的頓挫變化,顯示人物的風(fēng)骨特點。后世不少畫家對于“白描”這一畫格都十分鐘愛,但其成就能夠超越李公麟并有自己新創(chuàng)造的卻極少。而南宋揚(yáng)無咎所創(chuàng)造的“白描”村梅,則可說是這種素凈畫格的審美旨趣在花卉畫上面的反映。

揚(yáng)無咎(1097-1169),自稱漢代揚(yáng)雄后裔,字補(bǔ)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清江人,寓居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他不滿于宋高宗和秦檜對外妥協(xié)茍安,朝廷屢征他為官俱不就。性愛梅花,在庭中植有大梅樹,“蒼皮蘚斑,繁花如簇”。他筆下的梅花,既出于對梅樹的朝夕流連觀察,也是他對于老師華光寺和尚仲仁畫梅法的大膽突破。

據(jù)《墨梅人名錄》所引《華光梅譜》記載:“墨梅始自華光……其方丈植梅數(shù)本,每花放時輒移床其下,吟詠終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寐,見窗間疏影橫斜,蕭然可愛,遂以筆規(guī)其狀。凌晨視之,殊有月下之思?!比A光寺和尚仲仁以月下的梅花為藍(lán)本,所畫梅花的格調(diào)總的說來是清淡疏簡的,不過他畫的梅樹枝干還是采用雙線勾勒,再加以鱗皮皴,畫梅花則是用色或墨暈染。

而揚(yáng)無咎畫梅枝,則全然不用雙鉤筆法,他是用筆或鉤或掃、帶枯帶潤地一筆而成,甚至是任其出現(xiàn)類似書法的飛白筆觸,從而更好地表現(xiàn)了梅樹枝干的彈性和那種斑駁的質(zhì)感;他畫梅花,創(chuàng)以淡墨干筆圈出花瓣,再以濃墨點花蕊和蓓蕾的作花之法,因而使“疏枝冷卉,清意逼人”。

揚(yáng)無咎生活在北宋與南宋之交,據(jù)說宋徽宗趙佶曾見其所畫的“白描”梅花,謂為“村梅”,似有譏嘲他筆下的梅花過于素淡簡陋之意。揚(yáng)無咎對此并不在乎,從此畫梅索性款題“奉敕村梅”,以標(biāo)榜其畫格與皇家畫院中盛行的那種富貴華麗的“宮梅”兀自不同。

揚(yáng)無咎于畫畫之外,詩詞俱工,曾著有《逃禪詞》一卷。他的傳世之作《四梅花圖卷》,將梅花“漸近青春,試尋紅蕾”而未開,“如對新妝,粉面微紅”而欲開,“一夜幽香,惱人無寐”而盛開,“雨浥風(fēng)欺,雪侵霜妒”而將殘的四種形態(tài),描繪得十分細(xì)致生動。他在畫卷后又自題《柳梢青詞》四首,并感嘆道:“騷人自悲,賴有毫端幻成冰彩,長似芳時?!憋@然,畫梅已成為揚(yáng)無咎感時傷懷的一種精神寄托。

揚(yáng)無咎的外甥湯正仲,繼承了其舅父的畫梅法,又以“倒暈”法自出新意,即在淡墨干筆圈畫出花瓣之后,又沿花瓣的邊沿以淡墨輕輕加以暈染,以突現(xiàn)梅花疏香淡色的清氣。當(dāng)代已故著名畫家陸儼少愛畫梅花,顯然也是得之于揚(yáng)無咎和湯正仲的啟迪。他在以淡墨圈出花瓣并以濃墨點花蕊和蓓蕾之后,又以淡花青色在花瓣周圍暈染,以使梅花幽微的清氣奕奕生韻,再與他筆下那蒼勁枯潤的枝干相映襯,從而形成了陸派梅花古樸清新的格調(diào)。

傳統(tǒng)文人畫墨梅流派自北宋華光寺和尚仲仁發(fā)其端,由南宋揚(yáng)無咎確立了其基本體格之后,元、明、清染指此道可謂代有高手,其中尤以元代王冕、吳鎮(zhèn)和清代揚(yáng)州八怪中金農(nóng)、汪士慎、李方膺為著稱。

中國文人畫竹的淵源要比梅花更早。早在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即喜種竹詠竹,甚至癡迷地說:“何可一日無此君?!币蚨鴱奶拼_始,畫竹便成了文人喜愛的繪畫題材。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為當(dāng)時的畫竹名家蕭悅寫了《畫竹歌》,稱贊蕭的畫竹“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宋代蘇軾對于竹子也十分迷戀,他不但師從文同畫竹,竟至于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敝癖灰暈楦哐诺南笳?,文人士大夫們對它情有獨鐘,文人墨竹畫也就因此而很快地發(fā)展起來。

早期的畫師畫竹,多以色染竹子。據(jù)說五代后唐的李夫人月夜獨坐南軒,見軒外竹影婆娑映在窗紙上,就用筆在窗紙上摹寫竹影,這便是墨筆畫竹的開始。后蜀的黃筌作《墨竹圖》,是以墨染竹。但在五代更多的還是畫勾勒、設(shè)色的竹,如南唐徐熙的《寉竹圖》,用濃墨粗筆畫竹的根、竿、節(jié)、葉,略用青綠二色點拂櫛比,使竹梢“蕭然有拂云之氣”。南唐著名的詞人李后主,以戰(zhàn)掣的筆跡畫竹,由根到梢都用筆勾勒,名為“鐵鉤鎖”。而墨竹畫較為成熟的形態(tài),則出現(xiàn)在北宋文同的手中。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石室先生,又稱錦江道人,梓州永泰(四川鹽亭縣東北)人。曾任邛州、洋州等地知州,元豐元年(1078)奉調(diào)湖州,未到任而卒。后人卻因而稱他為“文湖州”,由他創(chuàng)立的墨竹流派,也被稱為“湖州派”。元代大畫家吳鎮(zhèn)還曾專門搜集學(xué)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二十五位畫家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

文同擅長詩文書畫。他初學(xué)草書十年,未得用筆之法,后見道上斗蛇,乃悟其妙。他任洋州知州時,便在筼筜谷中筑披云亭,對竹子進(jìn)行細(xì)細(xì)觀察,于是創(chuàng)造了“以墨深為面,淡為背”的墨竹畫法。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贊他:“善畫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fēng)可動,不筍而成者也。”

文同愛竹畫竹,是把竹子作為人品高潔的象征。他曾作詩稱贊竹子:“心虛異眾草,節(jié)勁逾凡木?!鄙醵f:“竹如我,我如竹。”面對爭趨而來的求畫者,他曾憤憤地將送來的畫絹擲在地上,罵道:“吾將以為襪!”碰到有人端上筆硯,他掉頭便避開。但朝中有個為人小心翼翼的小官張潛,文同卻主動畫了一幅《紆竹圖》送給他。文同與蘇軾是表親,蘇軾畫竹師從文同,也為文同的墨竹藝術(shù)寫了不少詩跋題記,這些題跋既反映了蘇軾的藝術(shù)觀,也有助于我們對文同畫藝的理解。

文同曾給自己的住所命名為“墨君堂”,蘇軾為作《墨君堂記》云:“……然與可獨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賢。雍容談笑,揮灑奮迅,而盡君之德;雅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風(fēng)云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確,以致其節(jié)。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與可之于君,可謂得其情而盡其性矣!”這里不但描繪了文同畫竹時“雍容談笑,揮灑奮迅”的神態(tài),描繪了他筆下的墨竹“雅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還以擬人手法描述了竹子“群居不倚,獨立不懼”的品行操守——難怪歷來的文人對于竹子鐘情向往之至!

黃庭堅曾為文同的妻侄黃斌老所畫的橫竹作七絕詩云:

酒澆胸抱不能平,吐出蒼竹歲崢嶸。

臥龍偃蹇雷不驚,公與此君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飛去。

與文同相比,黃斌老可謂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家,其畫跡早已杳不可尋,而當(dāng)時大詩人黃庭堅對他所畫的墨竹竟如此嘆賞,也可見當(dāng)時文人士大夫中畫竹風(fēng)氣之盛。前已提及后唐李夫人用筆在窗紙上摹寫婆娑竹影,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也說:“學(xué)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xué)畫山水,何以異此?”這說明,墨竹畫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與古人對于“窗上竹影”的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前已述及,北宋華光寺和尚仲仁畫梅花,也是見到月下窗間疏影橫斜而得啟示。而后來明代大畫家徐渭作畫,也有“舍形而悅影”之說;近代大畫家黃賓虹喜觀夜山,愛畫夜山,對影也有著特殊的嗜好。影對于物象來說自然是一種表現(xiàn)的單純化,同時月影幢幢,既朦朧而又顯爽,也能夠在單純中顯示出豐富的變化,這對于水墨畫來說,確實啟示甚多。

與揚(yáng)無咎畫“白描”村梅的惜墨如金相比,墨竹畫的用墨無疑要濕潤淋漓一些,如全無墨韻就很難表現(xiàn)竹子的翠潤和形影風(fēng)姿,但畫竹主要還是通過用筆撇寫竹葉來表現(xiàn)。唐文宗李昂曾為畫師程修己所作的竹幛題詩云:

良工遠(yuǎn)精思,巧極似有神;

臨窗時乍暗,繁陰合再明。

這詩描繪窗前竹影擺動,方才合攏而使眼前一暗,又隨即分開露出天光,使眼前一亮。竹子的這種婆娑閃動、瞬息變化的風(fēng)姿,看來也只有運用直接撇寫竹葉的墨竹法,才能夠如蘇軾所說的“振筆直遂”“兔起鶻落”地抓住竹子的動態(tài)風(fēng)姿。如用勾廓染色法畫竹,則往往會使其風(fēng)姿俱遁。

相比之下,雙鉤竹和以色墨染竹宜于表現(xiàn)庭院之中的秀竹,而墨竹則宜于表現(xiàn)具有生發(fā)意趣的自然之態(tài)。北宋山水畫家李成筆下的山水寒林受到后世文人畫家的青睞而被發(fā)展成為疏林窠石畫派。蘇軾畫墨竹,也喜歡將墨竹與枯木及飛白石畫在一起,以表現(xiàn)一種曠放的野趣,而不像文同那樣斤斤計較于“以墨深為面,淡為背”的畫法。盡管蘇軾畫墨竹原是師法文同,在技法逼肖對象方面他也不及文同精致,但他卻可以說是文人墨竹畫的真正創(chuàng)立者。當(dāng)代美國著名的中國美術(shù)史學(xué)者何惠鑒便認(rèn)為,蘇軾雖然也出于文湖州竹派,但他又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眉山竹派。將墨竹畫與李成派惜墨如金的疏林窠石畫風(fēng)相結(jié)合應(yīng)該說是始于蘇軾,這種結(jié)合尤其突出了筆致,特別是干筆的作用,使墨竹更具野逸之趣。元人尤其是趙孟 和倪瓚的畫竹,無疑是承襲了這一風(fēng)格而又加以發(fā)展的。

從董源和米芾父子所畫的平遠(yuǎn)山水及李成的疏林窠石受到文人畫家青睞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從早期的全景山水、大山堂堂的格局向著小景山水發(fā)展,其中也體現(xiàn)了文人畫家的審美趣旨。與這一趨向差不多一致并且更為明顯的,便是在唐宋時代折枝花卉畫的出現(xiàn)和興盛。

在中國歷史上,山水畫和花鳥畫的出現(xiàn),在時間上都要晚于人物畫,它們是先后從人物畫的背景和配景之中分離出來的。早期的山水畫,因受人物畫廣闊背景的影響,畫的差不多都是全景山水。其寫意的趨向,甚至是受到地圖示意方式的啟示。早期的花卉畫,畫的也是全景構(gòu)圖,即不僅畫出整株的花卉,而且還要畫出它的生長環(huán)境。而文人花卉畫和山水畫的發(fā)展,竟不約而同地皆趨于小景化。花卉畫的折枝傾向要更為明顯,這當(dāng)然也與人們對月夜窗上剪影的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

這種取景由大到小的趨向,說明了傳統(tǒng)文人畫家對于以小見大的趣味有著明顯的嗜好。文人畫要表現(xiàn)以小見大的審美趣味,也就是要從局部有限的表現(xiàn)之中,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生生不盡的無窮韻趣。后世有不少文人畫家偏愛畫卷冊畫,也因為它們較之立軸大幅,似更能揮灑出文人不羈的逸趣。而要文人畫家以揮灑卷冊之筆去作大幅巨制,有時卻會顯得捉襟見肘,如清代畫家石濤就有這種情況。

董源山水所運用的披麻皴和苔點,米芾父子所運用的米點皴,和文同的以“個”字、“介”字撇竹葉以及揚(yáng)無咎的“白描”圈畫梅花花瓣,都是以類型化、程式化的排比筆法表現(xiàn)對象。如果說,以淡墨干筆以至于“白描”作為惜墨的方式,這種淡化色彩乃至純化墨彩的“素妝”,乃是一種藝術(shù)單純化的取向,那么,運用類型化、程式化的排比筆法,無疑便是取用筆的單純化手法。筆跡取類型化、程式化的排比,既有利于表現(xiàn)大自然生意綿延無窮的聚散和傳遞,也有利于作者在持續(xù)連貫揮寫的單純之中,寄托自己的性情、情緒和趣味;同時,作者在章法布局之中,也可以將程式化的表意符號像落子布局似的搬前移后,擺布位置,從而使畫面產(chǎn)生出種種以繁簡聚散變換空間的游戲意味。

雖然在整個中國畫史上,文人山水畫的鼎盛期在宋、元(主要在元),而文人花卉畫的鼎盛期則在明、清(主要在清),但作為文人畫類型化、程式化特征的出現(xiàn),似乎花卉畫明顯要比山水畫更早。董源和米芾父子的山水以濕筆用墨為主,因此筆致的類型化、程式化特征雖然有,但卻因墨韻之幻而使筆致負(fù)載畫家的性情并不明顯;而水墨梅、竹、蘭花則筆致歷歷可辨,用筆的類型化、程式化以及筆跡所負(fù)載的畫家性情相比之下更為明顯,因而這種“惜墨”的重筆輕墨法更受到元代文人畫家的青睞?!缎彤嬜V》在《墨竹敘論》中說:“有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于形似而獨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畫史,而多出于詞人墨卿之所作?!彼未奈娜水嬎?、荷、蘭花之類,無疑對元代文人畫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從元代幾位文人畫大家趙孟 、吳鎮(zhèn)、倪瓚等都對文同、蘇軾和揚(yáng)補(bǔ)之有所取法,對墨竹或墨梅有著很大的偏好,即可看出。

元 鄭思肖 墨蘭圖

宋代以畫蘭花著稱的文人畫家有趙孟堅和鄭思肖。

趙孟堅(1199-1264),字子固,號彝齋居士,為宋朝宗室,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 之宗兄。他的一生過著優(yōu)游的仕宦生涯,東西游適,舟中常載雅玩之物,興到吟弄,至忘寢食,岸人望而稱為“趙子固書畫船”。有一次舟遇風(fēng)浪不能行,他竟手持《禊帖》立于淺水中,大叫:“《蘭亭》在此,余不足問?!彼嬆穾煼〒P(yáng)無咎,又以墨梅之修長出枝法稍作變易,繪為細(xì)勁挺秀的水仙和蘭花?!端升S梅譜》說他:“善作梅花,得逃禪、石室之緒余,水仙尤奇,世爭貴重,識者又以蘭蕙之筆為絕觀?!笨梢娝漠嬏m成就竟在梅花、水仙之上。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宋亡后,坐臥必南向,以示不忘宋室,又號三外野人。他也善畫蘭花,疏花簡葉,根不著土,謂之“露根蘭”。人問其故,答曰:“土為蕃人奪去,忍著耶?”嘉定有個官吏向鄭思肖求畫不得,以“賦役”相脅逼。鄭思肖凜然答道:“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在他的畫上有一方閑章,印文為:“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fēng)萬古?!彼鞯脑?,也多故國之思,抒悲憤蒼涼之情,所畫的蘭葉既挺拔又富韌性,得剛?cè)嵯嗉嬷|(zhì)。

從趙孟堅筆下畫的蘭花,我們也可以看出文人畫在技法上的一些淵源。清代安岐在《墨緣匯觀》中說趙孟堅“作淡墨幽蘭兩本于平坡叢草之間,覺清氣襲人,筆法飛舞”,這“筆法飛舞”的“清氣”,顯然得之于他對王羲之草書和揚(yáng)無咎墨梅的愛好和摹習(xí),再加以他自己的靈性體會。從鄭思肖因家國之恨而畫無根蘭,以及他與趙孟堅畫蘭的區(qū)別,我們又可以看到畫家的秉性、胸襟寄托給他們各自的畫所帶來的不同。趙孟堅效仿魏晉名士作風(fēng)有似米芾,因而他畫蘭的筆法灑脫秀美,神采飛揚(yáng),人謂得蘭之姿;而鄭思肖沉湎于故國之痛,所畫蘭葉雖仍不乏風(fēng)致,但相比之下卻要顯得端凝蘊(yùn)藉,人謂得蘭之質(zhì)。后人若師法他們的蘭花,卻無他們的賦性修養(yǎng),要得其神韻便很難。

猜你喜歡
李公麟墨竹白描
我的植物朋友
宋 李公麟 五馬圖卷
中國書法(2023年2期)2023-07-17 09:29:56
李公麟《五馬圖》首度公開亮相
閆正國墨竹欣賞
投資與理財(2021年7期)2021-09-02 20:43:52
巧用“白描”把人物寫活
小讀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42
本期拉頁
中國書畫(2020年7期)2020-09-18 08:20:30
堅持不懈的李公麟
王光先國畫作品
寫給遠(yuǎn)去的路遙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白描荷卷》自跋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吴堡县| 徐州市| 宿松县| 罗山县| 栖霞市| 聂荣县| 马鞍山市| 赤城县| 德化县| 白朗县| 南京市| 新昌县| 涟源市| 万源市| 兰考县| 霍邱县| 孝义市| 伊宁县| 理塘县| 河源市| 兰考县| 永顺县| 沁阳市| 新宾| 龙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 长春市| 来宾市| 元氏县| 治县。| 铜川市| 肃南| 乌拉特前旗| 苍南县| 龙山县| 安康市| 和林格尔县| 东安县| 句容市| 河西区|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