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持續(xù)胃腸減壓是外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常用手段。它可以減輕腹脹,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減少術中嘔吐引起窒息,促進切口愈合等。但留置胃管對患者是一種應激源[1,2],胃管對患者鼻咽部的機械刺激 ,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造成心理和軀體不適。更好地滿足胃腸減壓患者的需求,達到有效的治療,是普外科護理人員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對112例胃腸減壓患者的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總結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普外科住院并行胃腸減壓的患者112例,其中男76例,女36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3.23歲。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12 例 ,占 10.7%,高中 46 例 ,占 41.1%,初中及以下 54 例 ,占48.2%。納入標準:留置胃管時間>3 d;有正常的分析、理解、判斷問題的能力。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開放式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由責任護理人員在患者拔除胃管的當天發(fā)放,患者不能填寫的由發(fā)卷護理人員協(xié)助填寫并講明調查的目的及意義。發(fā)放問卷112份,收回有效問卷112份,有效回收率100.0%。調查內容包括3個部分:①插胃管時的心理需求;②胃腸減壓期間的心理需求;③胃腸減壓期間的心理感受。
本組患者插胃管時的心理需求包括給予心理支持、了解插管目的與作用、了解配合方法、護理人員有精湛的插管技術,占比分別為91.1%、100.0%、69.6%、82.1%。見表1。本組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心理需求包括了解拔管指征、如何促進拔管、擔心胃管脫出、護理人員勤巡視觀察病情,占比分別為98.2%、98.2%、50.0%、96.4%。見表2。本組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心理感受包括口渴想飲水、咽部腫痛、鼻咽部有異物感想拔管、胃管刺激惡心嘔吐,占比分別為86.6%、97.3%、100.0%、85.7%。見表3。
表1 112例患者插胃管時的心理需求(n,%)
表2 112例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心理需求(n,%)
表3 112例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心理感受(n,%)
按照現代應激學之父——漢斯·塞利的應激原理,胃腸減壓對患者也是一種應激源,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造成心理和軀體不適,表現為咽喉部有異物感、咽喉部腫痛、焦慮、煩躁、情緒不穩(wěn)定等,使患者不能配合治療和護理[3-8]。同時,在插胃管的過程中也是對患者鼻咽、食管、胃也是一個很強外源刺激過程,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如惡心、嘔吐、焦慮不安的心理情緒,若患者過度的焦慮不安會使患者的血壓與免疫功能受到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插管時所有患者想了解插管的目的和作用的,91.1%的患者要求給予心理支持;82.1%的患者要求護理人員有精湛的插管技術。這說明隨著整體護理的日益深入,護理人員不僅僅局限于完成日常的基礎性操作,更應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時給予心理干預,做好插管宣教工作,提高插管成功率。由表2可以看出,留置胃管期間有50.0%的患者擔心胃管脫出,98.2%的患者需求了解拔管的指征和如何促進拔管,96.4%的患者要求護理人員勤巡視觀察病情。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單純滿足于傳統(tǒng)的護理服務,而更注重于心理溝通和相關知識宣教工作。護理工作應重視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滿足患者多方面需求。由表3可以看出,留置胃管期間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咽部腫痛、口渴、惡心嘔吐等不適心理感受。這就要求廣大護理工作者要深刻體會到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具有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是新時期護理中心目標[2]。為此,作者針對胃腸減壓患者的需求總結護理對策如下。
3.1 做好心理護理及置管前的解釋工作 插胃管前用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和患者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信任。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講解插胃管的目的、方法和基本操作步驟等,使患者對整個插胃管的過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變被動為積極主動的配合行為干預[9]。操作時動作輕柔,選擇質地柔軟的硅膠胃管以減少胃管對咽喉部的刺激。幫助選擇合適的體位,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全身放松,胃管插到咽喉部時,指導患者做吞咽動作、張口呼吸等正確的配合方法,提高插管成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
3.2 做好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護理工作
3.2.1 妥善固定胃管,防止患者活動 更換體位時牽拉胃管刺激咽喉部,反射性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保持胃管引流通暢 ,維持有效負壓吸引 ,每隔 2~4 h,用 10~20 ml生理鹽水沖洗胃管,防止胃管堵塞。當胃管引流欠通暢時,胃液反流引起惡心嘔吐,增加患者痛苦。
3.2.2 加強病房巡視,滿足患者生理需求 留置胃管期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有口渴、想飲水等問題。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皮膚黏膜、及尿量等情況有無液體量不足引起,及時與醫(yī)生溝通,調快輸液速度。另外要加強宣教和溝通,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咽干口渴者給予溫開水間斷漱口,嗅新鮮檸檬片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能有效緩解口渴的感覺。告訴患者胃腸減壓管的重要性,不能自行拔除胃管以免加重病情,影響治療。
3.2.3 加強基礎護理,緩解軀體不適感覺 胃腸減壓期間患者出現的咽喉、鼻腔黏膜、干燥、腫痛等不適,主要是由于胃管的刺激引起。針對這種情況,可給患者鼻腔內滴注石蠟油 1 ml,2 次 /d ;生理鹽水 10 ml,、糜蛋白酶 1 支、慶大霉素 8 萬 U、地塞米松 5 mg,進行霧化吸入 ,2 次 /d,不但可以消炎濕化痰液,預防呼吸道感染,還可以濕潤咽喉,減輕咽部干痛的感覺。禁食期間,加強口腔護理,口潔素漱口,4次/d,預防口腔感染;指導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濕潤。囑其少說話,少做吞咽動作,盡可能減少咽部不適。
3.3 加強健康教育,滿足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對與疾病知識、治療、疾病進展等相關性的問題都非常關心,何時拔除胃管尤其關心。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情緒的變化,加強溝通交流,打破千篇一律的專業(yè)性語言,提好交流技巧,真正體現以人為中心服務理念。告訴患者拔管的指征,勤翻身,病情準許情況下多活動,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盡早拔管。對于置管引起的情緒變化,引導患者聽音樂、深呼吸等,從治療性情境中分散注意力,變被動與主動接受治療與護理[10]。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單純滿足于傳統(tǒng)的護理服務,而更注重于心理溝通和相關知識宣教工作。要求護理人員更應重視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插胃管及胃腸減壓期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適,而這些不適許多是由于患者的不恰當行為所引起的,所以護理人員要從心理、生理、社會方面進行護理,指導患者主動地配合和參與護理活動,以便取得相關知識,保持良好心情,促進患者舒適。讓患者真正“感覺到”護理人員的優(yōu)質服務。在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下,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必須盡早正確評價出患者需求并協(xié)助滿足其需求,是護理人員的重要責任。
[1] 劉敏,李其英. 食管癌手術病人全麻后插胃管的臨床觀察.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20(9):19-20.
[2] 楊冬仙,吳桂云,李愛夏.心理-行為干預減輕胃管插入者痛苦的方法 .實用護理雜志 ,2002,18(5):61.
[3] 李秀英. 普外術后患者胃腸減壓不適癥狀的護理措施. 大家健康 (學術版 ),2016(3):244-245.
[4] 張海燕. 淺析普外科胃腸減壓的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 心理醫(yī)生 ,2016,22(12):179-180.
[5] 趙玉潔. 普外科術后胃腸減壓不適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7,27(21):320-321.
[6] 李麗萍. 護理改進措施應用于術后胃腸減壓患者的臨床探討.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7,21(6):672-674.
[7] 張洪泉,張希,倪居. 無創(chuàng)呼吸機患者胃腸減壓引流不暢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7,29(3):20-22.
[8] 曾玉萍. 探析胃腸減壓患者護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心理醫(yī)生,2016,22(19):102-103.
[9] 張曉娟,王賢卿. 心理干預在胃腸減壓患者中的應用體會. 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6):128-129.
[10] 邵文利,楊莘,李淑迦,等.住院患者護理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分析 .中華護理雜志 ,2005,40(12):8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