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容 呂琴 丁子杰
“校園文明”,志在德育。它不是形式,而是實實在在的育人內容。如何讓“文明”真正成為一所學校最美的底色,常德市武陵區(qū)三岔路小學的實踐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
制度先行,使創(chuàng)建活動深入人心?!叭适ブ荆谟谥贫榷?。”只有制定科學的制度,才能長期有序地開展“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為此,學校先后多次召開全體行政會、班主任會議、全體教師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常德市武陵區(qū)三岔路小學“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規(guī)劃》,提出了2017年至2019年三岔路小學“校園文明”新局面的具體規(guī)劃;《常德市武陵區(qū)三岔路小學“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方案》提出了2017年至2021年五年時間,要把學校建成一個“教師隊伍好、學生習慣好、安全秩序好、校園環(huán)境好”的“四好”學校,并確立了“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工作的目標,為長期持久地開展創(chuàng)建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氛圍營造,時時提醒師生講文明。著名的“破窗效應”指出,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xiàn)之后,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拋垃圾,絲毫不覺羞愧。“破窗效應”很好地詮釋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力,為了對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創(chuàng)作了《三小文明三字經(jīng)》,通過歌謠傳唱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習慣,使校園充滿了濃厚的文明氣氛。學校還通過櫥窗建設、紅領巾廣播站、校園文化展板、教師黑板報、國旗下講話等宣傳陣地,從多種感官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讓文明的種子在不知不覺中生根發(fā)芽。為了改變課堂校園吵吵鬧鬧的現(xiàn)象,學校還開展了聲音分級訓練,對上課、課間、集合等場合的聲音進行了具體的規(guī)定。校園里講話音量分為0級、1級、2級、3級、4級共5級,0級為沒有聲音,4級為大聲。比如,上課聽講時是0級,路隊、集合時是0級;小組討論是2級;老師提問回答問題時是3級;操場上升國旗、唱國歌、呼號時是4級。
儀式教育,穿越孩子的生命旅程。學生成長,需要關鍵事件。怎樣才能讓孩子對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日子刻骨銘心?朱永新教授曾指出:“儀式、節(jié)日和慶典……使有意義的事情或者偉大的事物能夠擁有一種偉大的時刻,獲得神圣、莊嚴與尊重?!边@樣的儀式,會啟迪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生命與偉大事物交匯在一起,從而形成長久的動力。2017年,學校隆重策劃了“做禮儀三小人,創(chuàng)文明新校園”“童心追夢,文明有你”開學典禮;6月,為全校90名畢業(yè)生舉行了隆重的畢業(yè)禮;9月散發(fā)著濃濃古風的“慧心啟智、養(yǎng)正毓德”新生入學禮,正衣冠、點朱砂、習“正”字、拜恩師、聽寄語……這一系列富有儀式感的活動,為孩子們引領方向。
活動搭臺,讓“校園文明”活起來。讓“微”字名片亮起來。學校通過“微宣傳”“微征集”“微征文”“微志愿”“微實踐”“微展示”等系列活動,打造精品宣傳作品,學校利用“微信公眾號”編輯推出的“聽三小老師講故事”系列,深受學生和網(wǎng)友的喜愛;學生動手設計文明標志,編輯文明口號;開展“遠學雷鋒,近學田工”志愿服務活動,孩子們穿上志愿者服裝走上路口充當文明交通勸導員;開展“濃情端午,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兒童也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jié);開展“文明實踐記心中”春季、秋季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文明,辨別是非;開展“愛滿三小,情系中華”經(jīng)典誦讀會文明展示活動,弘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展示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成果。
(作者單位:常德市武陵區(qū)三岔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