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
摘 要:主題性閱讀是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多種途徑去聚合所需的閱讀材料進行拓展性閱讀、思考、評價、研究、表達研究成果的一種閱讀方法。主題性閱讀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感點意識確立主題進行,而通過主題性閱讀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讓學生體驗主題性閱讀的妙處。
關(guān)鍵詞:感點意識;主題性閱讀;提升思維;突出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11-0010-03
感點就是學生在課內(nèi)外文本閱讀和課外生活實踐中感受到的與閱讀內(nèi)容、實踐生活(從自然到社會生活、從身邊小事到國家大事、從現(xiàn)實世界到歷史和未來)相碰撞的感悟點、質(zhì)疑點、問題點、聯(lián)想生發(fā)點。這些點能引起學生的疑惑與思考、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與情感、能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及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主題性閱讀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多種途徑去聚合所需的閱讀材料進行拓展性閱讀、思考、評價、研究、表達研究成果的一種閱讀方法。這種主題性閱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活動、自主創(chuàng)造、自主探索的一種新型閱讀方式。
感點基礎(chǔ)上的主題性閱讀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內(nèi)外文本閱讀和課外生活實踐的基礎(chǔ)上,敢于質(zhì)疑、善于發(fā)現(xiàn),找到自己與文本及社會生活的問題點、感悟點,然后結(jié)合這些問題點、感悟點提煉出一個關(guān)鍵詞即主題,再圍繞主題進行選材閱讀的一種閱讀方式。這中間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及時捕捉并記下閱讀及生活中的感悟,為“主題性閱讀”中的“主題”做準備。
有關(guān)專題性閱讀,北師大的張秋玲教授、深圳新安中學的吳泓老師已進行得風生水起,為語文課改刮起了一股向好的勁風。要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預設(shè),要么師生合作一起做了二十八個閱讀專題,讀寫一體,學生在這樣的專題性閱讀中可以說收獲滿滿。學生在閱讀過程遇到的問題,他們可自行生發(fā)再設(shè)專題進行閱讀,但這方面沒有詳細的資料介紹,筆者便在這方面做了些研究,與大家分享。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感點意識
筆者平時要求學生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無論是課內(nèi)外的文本閱讀,還是生活本身,只要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就要爭取有所問(有什么疑惑,激發(fā)問題意識)、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再將自己的問題、感悟拿來與學生、教師交流分享,在交流中師生共同確立典型的問題點、感悟點,接下來學生們就以這些問題點、感悟點為核心搜集材料,將那些相似的、相關(guān)的、甚至相反的材料聚合起來,形成專題。學生們再自行閱讀,獨立思考、交流碰撞,在對問題的追問與思考中逐漸地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感點意識呢?
(一)引導學生自行感悟
比如組織學生看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第二期,主題詞是陪伴。其中有2014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陶艷波的故事,她陪伴因小時候患病而失聰?shù)膬鹤訔钅吮笞x書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yè),這故事很感人。當大多數(shù)學生沉浸在感人的氛圍中時,筆者反復播放了一個細節(jié),就是陶艷波說兒子剛上小學時,她就像個孩子王,下課了陪孩子們做游戲,她會主動跟孩子們搭訕:“你叫什么呀?他叫楊乃斌,你去跟他打個招呼?!睂W生們看了幾遍后不由得驚呼:“這真是一個智慧的媽媽!”筆者追問:“智慧在哪里?”學生們討論后形成了共識:這個媽媽不僅陪伴兒子讀書,還為兒子與其他學生相處營造了和諧的氛圍,讓有缺陷的兒子能很快地融入到集體中去,讓兒子的成長不孤獨、不自卑。筆者接下來進一步引導:這樣智慧的陪伴還有哪些?有典型的反例嗎?于是學生便有了以“智慧的陪伴”為主題的主題性閱讀。接下來就是學生們自行搜集材料、自行閱讀、自行思考、自行交流、自行寫讀書心得,且先不說學生的思考心得有多深刻,至少他們的閱讀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
(二)幫學生找到交集
幾期《朗讀者》看下來,學生們便有了交集:鄭淵潔父親鄭洪升的“回家,爸爸教你”對鄭淵潔人生的影響、柳傳志父親的“只要你是個正直的孩子,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yè),你都是我的好孩子?!睂α鴤髦镜挠绊憽⒗顏嗼i的父親每年清明無論多遠都要回老家祭祖對李亞鵬的影響,鄭淵潔、柳傳志、李亞鵬還打算把父輩的影響再傳遞給自己的子女。在這些父親的交集中學生們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感悟:“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所起的作用”“家風的傳承”“呵護”等。學生們便以此為主題開始了又一輪的主題性閱讀。
(三)跟學生一起追問
在追問中搜集材料、閱讀思考、尋求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加深認識、提升思想。
學習《<史記>選讀》,讀《李將軍列傳》,帶學生追問:李廣為什么屢立戰(zhàn)功而未被封侯?讀《淮陰侯列傳》,追問:韓信為建立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為什么卻在功成名就之時被呂后所殺?讀《項羽本紀》追問:項羽兵強馬壯實力雄厚為何落得個垓下被圍烏江自刎?讀《高祖本紀》,追問:劉邦,一個公認的流氓無賴,如何能一步步戰(zhàn)勝項羽登上大漢天子的寶座?其實,在對這些人物的追問中便有了感點:性格在個人的事業(yè)成敗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規(guī)避缺點打磨自己良好的個性,依據(jù)個性找準自己的位置與歸宿……再以這些感點為主題進行主題性閱讀。
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先訓練學生的思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初中的學生多以感性思維為主,而到了高中就要以理性思維為主。因為高考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到了高中學生要成熟、成長、成人,這其中也離不開理性思維。主題性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將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比如上文列舉的楊乃斌的母親陶艷波的例子,鄭淵潔的父親、柳傳志的父親、李亞鵬的父親的例子,學生最初的反應也只是這位母親很有智慧、這些父親的行為對孩子后來的成長很有利這些感性認識。而隨著主題性閱讀的展開,學生們會進一步思考:為什么這些母親、父親的教育是成功的?怎樣才能成為這樣有智慧、會教育的家長?這不僅上升到了理性思維——如何智慧地、成功地進行家庭教育的問題,而且還會提醒學生們:我該如何學習讓自己成長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這樣學生們就不只是感受到“嘿,真聰明”,而會理性地意識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責任了。
再引導學生的思維由理性上升到研究的層面。
學會研究也是高中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標之一。學生高中之后無論是進入高校還是走向社會,都要具備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能力,在自我學習、工作的領(lǐng)域,只有學會研究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解決問題,成為某一領(lǐng)域的精英。主題性閱讀通過追問可以歷練學生“研究”的特質(zhì)。
比如讀“劉邦項羽專題”我們可以追問: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劉邦和項羽哪一個更適合做中國的皇帝?另一個做不成皇帝更適合做什么?學生們找來劉邦、項羽的相關(guān)資料進行主題性閱讀,理性地剖析兩人的性格、為人、為政,深入地研究兩人誰做皇帝更能推動歷史的發(fā)展,誰能依據(jù)自身的優(yōu)勢成為某一行業(yè)的精英。學生們的每一個發(fā)現(xiàn)、每一種觀點都持之有據(jù),就是在這樣的閱讀、發(fā)現(xiàn)、質(zhì)疑、求證的研究中,學生們的思想更全面深入、表達更準確得體。
再如讀蘇教版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專題,我們抓住了《像山那樣思考》中的關(guān)鍵句“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進行追問:荒野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面對這些啟示我們該如何應對?國內(nèi)外可借鑒的經(jīng)驗有哪些?在這樣的閱讀追問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深入研究積極思考,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zhì)。
感點基礎(chǔ)上的主題性閱讀是以學生的自主感悟為基礎(chǔ)的,更能抓住學生、點燃起學生的興奮點,更能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主題性的選材與閱讀;感悟視野更寬泛,由課內(nèi)文本到生活實際,只要有問題、有感悟就以此為契機聚合材料進行主題性閱讀;在主題性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思維由感悟到思辨、由思辨到研究。學生在“讀字當頭”“問字當先”“讀思并重”“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中,構(gòu)建起了“問題意識”“研究意識”“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感點基礎(chǔ)上的主題性閱讀以學生的閱讀感悟點、閱讀問題點為基礎(chǔ)設(shè)置閱讀主題并圍繞主題由學生自主選取材料聚合材料,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閱讀,獨特的見解得到教師的鼓勵、同伴的欣賞,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動力和能力。自主評價,思想交流碰撞,思考會更理性、思維更明朗、表達更流暢。通過對主題性閱讀材料的整合和開發(fā),學生能提高搜集、分析、運用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評價、鑒賞的能力,提升思維的廣度深度、滿足探究需要,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感點基礎(chǔ)上的主題性閱讀能彌補單篇、單元教學的不足,為整合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也能改變初高中語文教學內(nèi)容界限不明導致的初高中語文重復教學的弊端;還能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zhuǎn)變,徹底改變學生學習過程中主體性缺失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裴娣娜.國外中小學教育面面觀[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2]劉宇新.專題學習改變從教師開始[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12.
[3]張肇豐.主題性學習的課程內(nèi)容[J].上海教育科研,2001.
[4]張秋玲.把語文教學引回自己的家園[J].人民教育,2010,(10).
[5]吳 泓.專題閱讀提升學生思想高度[J].中國教育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