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華
摘 ? 要:蘇軾在“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中最負盛名,這不僅因為他在仕途、文學、美學、書法、繪畫、烹飪諸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完全是大師級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無論在任何崗位上,他的心中都裝有老百姓,都勤政廉政,努力做于國于民有利的事情。
關(guān)鍵詞:蘇軾;仕途多舛;堅持說真話;做利民之事;自強不息;拒賄反貪
蘇軾,四川眉山人。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文學家的身份為中國人民所熟識,而他其實還有著另一個身份——政治家。他的父親為他取名“軾”,是企望他像“軾”(古代車前用做乘車人扶手的橫木 ,可確保安穩(wěn))那樣處世圓通。然而,蘇東坡做不了這樣的人。他太有棱角,是非分明,因而不容于污濁的封建官場。雖然他一生仕途多舛,屢遭貶逐,但是,他的心中裝有老百姓,在任何位置上,他都勤政廉政,努力做于國于民有利的事情。
蘇軾從政為官40年,曾歷過三次大的貶謫,但一直堅持為官以民為本,堅持做人以廉為首,理政以廉為上。他的一生都堅持說真話。
據(jù)《宋史·蘇軾列傳》,蘇軾剛做官時,朝廷為了慶祝宋軍在北方邊疆取得的勝利,由宋仁宗下詔,宮中要多懸紅燈。宮中紅燈不夠,負責去民間買燈的官吏強行要求老百姓減價賣燈,弄得京城內(nèi)外怨聲載道。蘇軾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在朝堂上當面批評仁宗,說:“戰(zhàn)爭勝利固然可喜可賀,但是慶祝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如果像現(xiàn)在這種搞法,就會把好事辦成壞事,失去民心。請陛下收回成命,減少懸掛紅燈的數(shù)目,給老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碧K軾的話雖然很尖銳,直接駁了皇帝的面子,但仁宗仔細想過后,認為說得有道理,就下令禁止低價從民間購買紅燈,在小范圍內(nèi)搞個慶祝就行了。
宋神宗在位時期,特別寵信王安石,準備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王安石也為遇到這樣一位明主而高興,言談之間難免流露出贊揚神宗獨斷專任的話。蘇軾聽到后,馬上予以反擊,說:“晉武帝因獨斷而統(tǒng)一了全國,而苻堅因獨斷攻晉卻敗亡,齊桓公任管仲而稱霸,而燕噲專任子之卻喪身。”王安石一聽點到了自己的痛處,就再也不提這些話了。
在王安石變法之前,蘇軾就向神宗表示反對讓王安石主持大政,認為:“王安石就像戰(zhàn)國時期的李悝、商鞅等人一樣,是急功近利之人,他是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拿國家大事進行賭博。希望陛下能聚合文武官員的人心,注重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保持固定的政治體系。否則的話陛下就會失去人心?!钡牵褡跊]有聽進蘇軾的話,堅持任用王安石對北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等進行全面改革。
王安石變法在當時就受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官員的反對。朝廷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最后,由神宗皇帝支持的改革派占了上風,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被調(diào)出京城,貶到地方上去做官。蘇軾對王安石變法本來就不滿意,這會兒又看到他們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把反對者都排擠出了朝廷,不滿的情緒更為強烈。同時,他通過仔細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政策脫離實際,在執(zhí)行中又有惡吏因緣為奸,利民之法變成擾民之法。蘇軾遂提出批評,議論激烈,為此他被外貶。宋神宗死,王安石閑居,守舊派廢止新法,要將免役法重新改為差役。而蘇軾深知,差役“法久多弊”,且官吏恣虐,百姓因差役而多破產(chǎn)。已回朝任中書舍人的他,站起來堅決反對,力主“免役不可改,差役不可復”。于是,守舊派又把他貶逐出朝。
蘇軾一生雖然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卻始終常懷愛民之心,常謀利民之事。即使是在被貶后,仍然專注于為民辦實事。在徐州,他親自帶領(lǐng)官員防洪、筑堤、引洪入黃;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蘇堤,創(chuàng)辦醫(yī)院,賑濟災(zāi)民;在密州,他捕蝗抗災(zāi),常山祈雨,收養(yǎng)棄兒,檢斂餓殍;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此外,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惠州的東坡孤兒院,海南的東坡醫(yī)所……也都是蘇軾為民創(chuàng)下的實績。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和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先后兩次來杭,分任杭州通判(監(jiān)州)和知州,可謂與杭州有不解之緣。杭州氣候濕潤,河流密布,由于貧困和醫(yī)藥匱乏,古代瘟疫頻發(fā)。元祐五年(1090年)春季,就突發(fā)一次疫情,適逢蘇東坡任知州。他吩咐多做些稠粥和藥劑,并派出官員和醫(yī)生,在多處為病人醫(yī)治,被救活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此時杭州貧病之人實在太多,他于是籌集公款白銀2000兩,又將自己50兩黃金捐出,以供城中病坊運轉(zhuǎn)。這所名為安樂坊的免費醫(yī)院,明顯帶有民助性質(zhì)。
離任杭州后,蘇軾因高升回京,一位摯友送來黃金5兩、白銀150兩作為禮物。盛情難卻,勤政廉潔的蘇軾就將這筆禮金轉(zhuǎn)贈安樂坊。而此時的安樂坊,每年以千斛租米作為基金,運轉(zhuǎn)正常,故而蘇軾用禮金購買田地,獲利后再添助安樂坊。
值得一提的是,安樂坊及其運作模式引起朝廷的極大關(guān)注。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開始在各地設(shè)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不久,安樂坊也被朝廷賜名安濟,遂為官辦。
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出任密州(治今山東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發(fā)生了嚴重的蝗災(zāi)?;认x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受災(zāi)百姓紛紛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嬰兒拋棄在道旁。面對如此慘烈的災(zāi)情,蘇軾一面積極組織滅蝗救災(zāi),一面上書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賦稅。發(fā)現(xiàn)棄嬰現(xiàn)象后,他又千方百計從府庫中調(diào)撥糧食,救助這些棄嬰,總共救活了幾千人。在蘇軾的領(lǐng)導下,密州百姓終于戰(zhàn)勝了蝗災(zāi),重新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知徐州后僅3個月,就遇到一場巨大的水患。七月十七日,黃河決堤,洪水八月二十一日到達徐州城下,在一個月內(nèi)就先后淹了45個縣,毀壞糧田農(nóng)舍無數(shù)。這期間徐州城的富人開始外逃躲避水災(zāi),蘇軾獲知后認為:“富民一出,民心動搖,城也難守了!”于是親自帶衙役守城門,將富人強行勸回城中,穩(wěn)定了民心。當洪水到達徐州城時,因被南面的大山擋住,水位迅速升高,水面已高于城中平地一丈零九寸。眼看徐州城危在旦夕。蘇軾“遇險不亂”,冷靜理智,除立即安排官吏衙役想法堵好城門外,又親自踏著泥濘小路到武衛(wèi)營動員士兵。他誠摯深情地對卒長說:“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宜為我盡力!”卒長聽后也感動地對部下講:“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效命之秋也!”士兵們同樣義不容辭地上城墻護守。而蘇軾本人更是以身作責,一直堅守城墻上。他與軍民一起在東南一帶城墻上風餐露宿,吃住都在城墻上的小棚內(nèi),太困了就閉眼養(yǎng)一會神。他到處查看,不分晝夜地指揮加高加厚城墻的工程,拼死護城,終于將繼續(xù)上漲的洪水擋在了城外。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zhàn),十月十五日,洪水最終回歸黃河故道,徐州城保住了!全城官兵百姓欣喜欲狂,張燈結(jié)彩共慶抗洪勝利,更一致贊頌愛民抗洪的好太守。但蘇軾并未滿足現(xiàn)狀,而是考慮今后如何更好抗洪保城的事。他及時寫好奏章上報朝廷,請求撥款修建防洪外墻。次年二月,皇帝不僅下旨表彰他抗洪保城的大功勞,還撥款3萬貫、1800石糧食和7200名民工,批準在城東南修建防洪外墻。
蘇軾在徐州除了治水抗旱、勸農(nóng)耕桑等成就外,還首次成功地開發(fā)煤田。徐州蘊藏豐富煤炭,但歷來無人知曉。蘇軾到任后,為了解決冶鑄用煤問題,派人四處尋礦,終于在徐州西南50里的白土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儲量豐富的煤田。為此,蘇軾特作《石炭》詩歌頌徐州人民自力更生、開發(fā)煤礦的壯舉。他在是詩引言中寫道:“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zhèn)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云?!?h3>三、蘇軾一生自強不息
蘇軾一生,始終戒奢崇儉,清廉自持,所以他雖在多地為官,卻每到一地,留下清廉、勤政、愛民的美名,被當?shù)匕傩帐来鷤黜?。他前后共做?0年的官,無論是在升官,還是遭降職貶官期間,總是注意節(jié)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尤其是在降職貶官時,也能做到樂觀隨和,自強不息。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一度過著“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城東弄到一片坡地。蘇軾便開荒種田,以解決吃飯問題。由于經(jīng)常辛勤耕作,時間一長,蘇軾就像鄉(xiāng)間老農(nóng)一樣,又黑又瘦。寄情于勞作和詩詞的蘇軾,便像他景仰的唐朝詩人白居易(有《東坡種花二首》等詩多次唱詠他種花栽樹的忠州城外的東坡)那樣,將自己耕種的這塊地也取名“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蘇軾因此又被后人敬稱為“蘇東坡”。
在黃州,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quán)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蘇軾就這樣以勤儉節(jié)約來維持生活,渡過難關(guān)。
生活雖然艱苦,但蘇軾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找到了寄托和樂趣。他在黃州先后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80多首流傳千古的詩詞散文。在《前赤壁賦》中蘇軾這樣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蘇軾看來,天下萬物,如果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元祐六年(1092年),蘇軾被貶到惠陽(今廣東惠州市)以后,家里沒了收入,衣食不繼,仍采用老辦法,自己動手種山芋,住茅屋。居無定所是他當時最大的麻煩。他有一陣子借住在官府的一處房子里,叫合江樓,在江邊上,風景較好;后來不許住了,他又搬出去住在半山腰的一個亭子里,這個亭子叫松風亭。當時朝廷形勢危險,返朝無望,自己年紀又大了,要是一般人都憂愁得睡不著覺,可蘇東坡卻太能睡了。他在松風亭里寫了一首關(guān)于睡覺的詩,后面兩句是“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就是說,告訴你們啊,東坡先生正睡得好,道人打鐘的時候輕點打,不要吵醒了他。
蘇軾從廣東北回后,選擇住在陽羨(今江蘇宜興)。當?shù)匾晃怀绨菟淖x書人邵民瞻陪他去看一套房子。蘇軾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錢剛能買下,后來挑了個吉日住入新家。他與邵民瞻在月下散步時,聽到有個婦人哭得很傷心,便推門進去。婦人向蘇軾說:“我有一套房子傳了百年,而我的兒子不成材,賣給了別人,住了百年的舊房子永遠沒了,我只能住這樣的小屋了,怎能不痛心?”問她房子在哪兒,原來就是蘇軾剛買的那套。蘇軾再三安慰她說:“你的房子是我買的,不用悲傷,今天把房子還給你?!闭f完,他從身上掏出房契,就著油燈點燃,房契頓時化為灰燼。第二天,蘇軾叫來婦人的兒子,接他母親回到原來住所,竟然不索回他買房子的錢。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之地海南島儋州。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但蘇軾卻把儋州當成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興學風。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開國后的一百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中過舉。但蘇軾北歸不久,他的學生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此前蘇軾曾贈詩給他:“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苯谱艄粵]有辜負先生的殷切希望。海南人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海南文化的一位開拓者、播種人。在海南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正因為蘇軾心中裝有人民,所以能夠勉力為人民辦實事,同時亦不畏奸佞,執(zhí)法嚴明。在杭州,富豪顏巽及其子顏章、顏益共為奸兇,枉法貪贓,還集眾驚擾一方。蘇軾依法逮捕顏氏父子,刺配牢城,為當?shù)爻艘缓?。在定州,他對吏治嚴加整飭,將貪污不法者刺配遠惡之地,賭博成性者處于杖笞,并加強紀律,訓練士兵,使北部邊防得以鞏固。
蘇軾在京城做官時,一次,他的老鄉(xiāng)帶著厚禮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蘇轍幫忙謀個官職。同鄉(xiāng)之情不便明傷,蘇軾就講了個寓言,說是有個很窮的人,去掘伯夷的墓。心里想: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墓里一定有很多金銀財寶,去掘這墓定能發(fā)個大財。未成想伯夷在墓里說:“我是在首陽山餓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別無一物,又豈能如你所愿?”盜墓人就說:“那我就去挖你弟弟叔齊的墓。”伯夷接著說道:“連我也不過如此,我弟弟叔齊就更幫不上忙了!”那個窮人聽后很失望,于是悻悻地回去了。蘇軾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們兄弟都無法徇私幫您??!老鄉(xiāng)聽后便知趣地告辭了。蘇軾善用寓言既保全了老鄉(xiāng)的面子,又巧妙地回絕了老鄉(xiāng)的請求,一時傳為佳話。
北宋都城開封,房地產(chǎn)業(yè)也很發(fā)達。當時開封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人員往來密集,居住問題突出。一些達官貴人為了促成利益的最大化,紛紛在開封買地建房廣置產(chǎn)業(yè),除了自家居住外,多余部分還用來出租?!顿Y治通鑒》披露,不少皇親國戚兼營房產(chǎn)開發(fā),連權(quán)高位重的三朝元老夏竦也投資建造商鋪,其中的暴利可想而知。古代的房地產(chǎn)開發(fā)與今日不同之處在于一般只出租,不出售。但朝廷專屬的建設(shè)機構(gòu)除外。他們在修建宮殿、城墻之后,就轉(zhuǎn)型為中央財政“搞創(chuàng)收”,由朝廷劃撥給他們大片地皮,蓋住宅建商鋪,蓋好后賣給或賃給市民。當然,由于“僧多粥少”的緣故,寸土寸金的開封房價自然貴得出奇,不但普通人望而卻步,連一些名人雅士都難以承受得起,只好當起“房奴”。
蘇軾在都城算得上是當了多年的高官,應(yīng)該不差錢,可卻無緣在京城擁有自己的“不動產(chǎn)”,更甭說有花園別墅式的“豪宅”了。他兒子在開封結(jié)婚時,他也沒錢為其購置新房,最后還是借一位好友的房子才把喜事辦了。當然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蘇軾是廉潔自律的“清官”。蘇軾胞弟蘇轍,同樣是從政多年的“官員作家”,也買不起房,有他的自嘲詩為證:“我生發(fā)半白,四海無尺椽”,“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
蘇軾始終堅持“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對貪污非常痛恨。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他在杭州做客時,朋友做壽請他吃飯,當?shù)刂畻钯F和縣令王筆也是座上客。宴席上,有人提議,誰作詩作得好,誰就是首席上賓。 縣令王筆搶先吟詩一首:“一個朋字兩個月,一樣顏色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不知哪個月下雪?!蓖豕P吟詩以后,沾沾自喜,等待贊揚。 這時,有位賓客也賦詩一首:“一個出字兩重山,一樣顏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敝畻钯F夸兩首詩作得好,然后也吟詩一首:“一個呂字兩個口,一樣顏色茶和酒。不知哪張口喝茶,不知哪張口喝酒?!敝脑?,當然贏得了幾個人的贊賞之聲。
蘇軾早就聽說楊貴和王筆都是行賄買官、貪贓枉法、見利忘義、橫行鄉(xiāng)里、魚肉百姓的貪官 ,便想借此機會痛罵他們一頓,于是吟詩一首:“一個二字兩個一,一樣顏色龜和鱉。不知哪一個是龜,不知哪一個是鱉?!碧K軾吟詩完畢,引起眾賓客齊聲喝彩??h令王筆在羨慕之后,仔細一想,覺得不是滋味——這“龜”和“貴”,“鱉”和“筆”都是諧音,這分明是罵他和楊貴!他氣急敗壞地斥責蘇軾:“大膽狂徒!竟敢辱罵知府大人和本縣令!”
蘇軾不慌不忙地回答:“王縣令何出此言,要說罵么,你們的詩才是罵!因為霜雪怕見陽光,煤炭可燒成灰,茶酒進肚排出來的是尿。至于我的詩嘛,這龜和鱉乃是象征長壽之物,我是為祝壽而作的,何見得是罵呢?”對方聽完這番話,頓時啞口無言。
蘇軾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愛戴,死后受到人民紀念,究其原因在于他為官清廉、吏治風清,在于他心懷百姓、務(wù)實為民。他懷有強國富民的宏偉抱負,關(guān)心民間疾苦,竭盡全力為百姓謀福利、辦實事。他不計榮辱得失,不顧困難壓力,不作空論清談。正直、干練、為民造福的蘇軾,正是以其實干家卓有建樹的政績,以其兩袖清風的廉潔,贏得了當時民眾的衷心擁戴,也贏得千百年后人民對他的敬重和熱愛。
作者:成都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