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通訊員 陸伊雯
殷林娣手上的一雙地道的、純手工的白洋灣虎頭鞋,對于看慣了精致刺繡的蘇州人來說,看起來并不復(fù)雜,但實在充滿了別具一格的韻味。
與精致的、耗費時力長久、又蘊涵大量審美品味的宮廷把玩藝術(shù)品相比,虎頭鞋這種淳樸的民間生活消費品,卻是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東西價廉實穿,外加寓意吉利。但即便只是稍作修飾,也包含了制鞋人的心思、愿望和智慧。
簡單的線條、濃郁的色塊,抓住了老虎的“王”字紋特征,對特征抽象、簡明的勾勒,卻刻畫出了老虎怒目瞪眼的兇相和胡須一顫一顫時的戒備狀態(tài)。鞋面、包邊及虎臉刺繡、虎須毛線都有著各種色彩搭配和大膽撞色,把握得恰到好處,也醒目地標(biāo)識著白洋灣地區(qū)民間特有的藝術(shù)審美。
既要辟邪,要防百毒侵害,就要威猛剛烈。中國人視虎為神獸,民間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讹L(fēng)俗通》里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所以民間取虎為辟邪之用。尤其端午節(jié)。對于羸弱的孩童來說,能穿一雙氣勢洶洶的虎頭鞋是再好不過了。而既然是孩子穿,虎虎生威之余,再增添一點活潑和可愛就更好了。于是這么一雙虎頭鞋樣式就出來了。
金閶新城富強(qiáng)新苑的殷林娣從十七八歲開始制作虎頭鞋,外婆也做,母親也做,那時候村里不少人會這門手藝。如今,她63歲,擔(dān)憂著往后可能覓不到做鞋面的士林布了,用來扎老虎胡須的開司米毛線也快用完了,每年能做的虎頭鞋數(shù)量也逐漸減少。說明往日民間孩童穿的虎頭鞋,用料也都很普通、平凡。但不管富人、平民,疼愛子孫,祈愿子孫安安康康,能夠長命百歲的心愿是一樣。所以民間的愛用心思來填滿。縫制這樣一雙鞋,殷林娣要花上三四天的空閑時間。擱在過去,雖遠(yuǎn)不及宮廷定制般奢侈,花費數(shù)月精工打造,但也飽含長輩十足疼愛了。這么一雙里里外外純手工的虎頭鞋,砸吧一下倒也韻味十足。
殷林娣帶著老花鏡,手指上戴著頂箍,一針上,一線下,來來回回?;㈩^鞋做了這么多年,技藝早已醇熟。她又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設(shè)計,嘗試了其他面料,虎臉刺繡也做了全新的設(shè)計嘗試,與傳統(tǒng)樣式相比,倒也顯得涇渭分明。
虎頭鞋大多是給滿月或周歲的孩童穿的,不過手掌大小,更小的只有長約七八厘米。鞋面一般為紅、黃、綠等色彩艷麗的顏色。
小小一雙虎頭鞋,剪鞋樣、粘鞋幫、繡虎臉、納鞋底、掩鞋口,直到把鞋幫和鞋底縫到一起,鞋子成型。最后,用彩色毛線扎出虎須,虎頭鞋立刻就有了生氣。走路還有些蹣跚的孩子一穿上虎頭鞋,兩邊絨絨的虎須上下顫動,鞋子和孩子立馬都有了精神頭,顯得生龍活虎、虎虎生威,也難怪長輩們要在端午硬給孩子穿上這樣一雙鞋,保平安,也討人喜歡。
殷林娣說,在白洋灣地區(qū)傳統(tǒng)過端午,不僅腳蹬虎頭鞋,孩子們還會穿上由長輩提前到裁縫那里定制、備好的一套“五毒衣”,衣服大多明黃色,上面繪著老虎以及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圖案。
民間講,農(nóng)歷五月天氣濕熱,人易生病,各種毒蛇毒蟲異?;钴S,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咬,農(nóng)歷五月因此又被稱為“毒月”、“惡月”。孩子屆時穿上五毒衣、虎頭鞋,戴上虎頭帽,在脖頸、手腕、腳踝上纏繞五色絲線,脖子里掛上香囊,在額頭和腳底點上雄黃,就可以辟邪去穢,不受毒蛇毒蟲傷害,以保健康、平安。
而端午這一天,大人們也不會閑著,門前懸掛菖蒲、艾葉,有的人家還要掛鐘馗像,燃香點燭祭祀,門上窗上貼上五毒圖。
至今時今日,很多端午的傳統(tǒng)民俗已經(jīng)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虎頭鞋漂亮、討喜,又吉利,手工納的鞋底,更是透氣環(huán)保,孩子穿著不易出腳汗,因此,周圍有寶寶的人家都免不了要來向殷林娣來討要一雙。她也覺得不做虎頭鞋太可惜,每年仍堅持抽空多做幾雙,送給有孩童的親戚鄰里。
但若要說起制作來,別說年輕人,從納鞋底開始,現(xiàn)在會手工制布鞋的老年人,又能有多少?虎頭鞋制作過程繁瑣、費勁,小小一雙,就算跟殷林娣同時代,也不一定能做像樣。近來就更少有年輕人學(xué)這門制鞋手藝了。
殷林娣倒是熱情、爽朗得很,街坊領(lǐng)居和學(xué)校的孩子們愿意學(xué)做虎頭鞋的,她都會手把手地教。街道、社區(qū),或是蘇州市里舉辦民俗活動時邀她去表演、講課,她也都興致勃勃地參與。
富強(qiáng)社區(qū)前段時間也有計劃以她為核心,開個學(xué)習(xí)培訓(xùn)班,組織盡可能多的居民將制作虎頭鞋當(dāng)作一項愛好,都來學(xué)一學(xué),既能讓大家感受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的心思靈巧,又能讓虎頭鞋制作技藝像涓涓細(xì)流一樣,即便不能發(fā)揚光大,也水流不止,技藝不斷,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