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振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定義”一詞作名詞使用時的釋義如下:
“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的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7版,309頁。)
翻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之前的版本,也都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知道,“下定義”是邏輯學明確概念內涵的方法,明確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劃分”。也就是說,“定義”是“概念的內涵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而不是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
我國高校的邏輯學教材,對“定義”的解釋基本是一致的。下面是其中的三種: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也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本身有什么重要屬性?!保ㄍ趿⑽峋幹缎问竭壿嫵醺濉?,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41頁。)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換句話說,定義是用簡明的語句將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揭示出來的邏輯方法。”(張起建編著《新編形式邏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73頁。)
“定義就是明確概念內涵的方法。概念的內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明確概念的內涵,也就明確了概念的特有屬性。”(諸葛殷同等著《形式邏輯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42頁。)
概念的外延是反映事物數(shù)量范圍的,是從量的方面反映事物的。我們通過對具體概念的分析,也可以說明“定義”所說明的只是概念的內涵,并不能說明概念的外延。如“商品”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這個定義簡要說明的是商品概念的內涵,即事物的特有屬性:“用于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這個定義并沒有“從量的方面反映”商品包括什么?比如,按照質量標準可以分為“合格商品”與“不合格商品”、按照市場標準可以分為“合法商品”與“不合法商品”、按照產(chǎn)地可以分為“國產(chǎn)商品”與“進口商品”等。
總之,筆者以為《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的釋義“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的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建議修改為“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的或一個概念的內涵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
[作者通聯(lián):河北邢臺市清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