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霞
【摘 要】河南豫劇中的崔派聲腔藝術是豫劇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它的聲腔藝術富有悲情色彩,又經(jīng)常用鼻音和甩腔,演唱情真意切,細膩傳神,特色鮮明,塑造了很多悲劇式的典型婦女形象。崔派聲腔藝術為河南豫劇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關鍵詞】河南豫劇;崔派;咬字;鼻音;甩腔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0-0027-01
在河南豫劇中有個很重要的流派——“崔派”,是以演苦情戲為主的流派。它的演唱風格哀怨深沉,沉穩(wěn)含蓄,絕妙脫俗,善于運用鼻音和大甩腔,抒發(fā)人物的悲苦之情,塑造了很多悲劇性人物形象。我也是崔派弟子,從小與豫劇著名崔派表演藝術家張寶英老師在一個團里朝夕相處,后又多年從事演出與教學工作,對崔派聲腔藝術有很深感觸,現(xiàn)與大家分享,敬請指正。
一、豫劇崔派聲腔悲情色彩的淵源
(一)崔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崔蘭田大師。她擅演悲劇,唱腔哀怨深沉,纏綿委婉,感人肺腑。在豫北一帶很有影響,當?shù)赜芯漤樋诹簟叭觳怀喳},也要看看崔蘭田”。后來她的弟子張寶英老師又在崔蘭田大師聲腔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革新,進一步弘揚了豫劇崔派藝術。
(二)崔派聲腔藝術的形成離不開崔蘭田大師的成長環(huán)境。豫劇大師崔蘭田1926年生于山東省曹縣,5歲隨父母逃荒到鄭州,后考入戲班。在學戲與演出期間崔蘭田大師生活上受盡了磨難,對舊社會婦女受壓迫有深切感受和仔細觀察。
(三)崔蘭田大師的聲腔風格更受豫西調(diào)影響。河南豫劇按區(qū)域主要分為豫東調(diào)和豫西調(diào),豫東調(diào)擅長表現(xiàn)喜劇風格劇目,豫西調(diào)擅長表現(xiàn)悲劇風格劇目。崔蘭田11歲入豫西調(diào)名須生周海水先生的太乙班學習須生,5年后出科又向豫西調(diào)名藝人張慶官學習旦角,并搭班演出于豫西一帶,所以崔蘭田大師的聲腔從一開始就是繼承了豫西調(diào)濃郁悲情色彩。
(四)在豐富生活閱歷與藝術環(huán)境長期熏陶下,崔蘭田大師的悲情聲腔藝術風格逐漸形成。由她主演的《桃花庵》《賣苗郎》《秦香蓮》《三上轎》成為她的悲劇代表作。劇中竇氏、柳迎春、秦香蓮等古代女性悲劇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豫劇崔派聲腔藝術聲腔的幾個重要美學特征
一種戲曲聲腔藝術可以自成一派,擁有眾多聽眾,必定有它內(nèi)在的聲腔特點。
(一)咬字清晰,字正腔圓,是崔派聲腔藝術美學特征之一。崔蘭田常說:“吐字不清,道字不明,如同鈍刀子殺人——叫人活受罪。”崔派聲腔要求“以字引腔,腔隨字走,字正腔圓”。經(jīng)過訓練,演唱就像說話一樣自然、松弛。沒有正確吐字,就難有正確發(fā)聲。
我從小慕名考到張寶英老師的劇團。張老師的聲腔干凈優(yōu)美,咬字功力深厚,不論音高音低,都能很舒服聽清楚。張老師經(jīng)常對我面?zhèn)魃硎?,尤其在咬字方面,極大提高了我的演唱能力。
(二)極具濃厚悲情色彩的鼻音和甩腔是崔派聲腔藝術的又一大美學特征。
在表現(xiàn)人物極度痛苦之時,崔派常以鼻音和集中飽滿的大甩腔盡情抒發(fā)人物的激憤心情。由于這種唱法最適合表現(xiàn)人物復雜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因而有聲無字的鼻音哭訴唱腔和字少聲多的悲愴甩腔成為崔派的最佳表現(xiàn)手法。如《桃花庵、盤姑》中的“滾白”唱腔最能顯示崔派演唱藝術功力。這四句唱腔,用鼻音拖了六、七拍,在無伴奏的情況下,甩出一個婉轉(zhuǎn)、迂回的長腔,加以音樂襯托,形象地表達出女主人公極度悲哀的感情,這是崔派獨有的聲腔特點。
(三)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和富有韻味是崔派聲腔藝術第三大美學特征。任何藝術形式技巧都是第二位的,離開了真情實感,再好的技巧也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崔派聲腔藝術之所以感人,主要在于表現(xiàn)了真情實感。崔派不講究華而不實包裝,而追求恰到好處內(nèi)在情感展現(xiàn)。善于刻畫極有深度和細膩入微的人物心理,以外形的"靜"去表現(xiàn)內(nèi)心"動",既善于表達情感,又善于控制情感,使之達到上乘藝術境界。
綜上,崔派聲腔藝術以悲為主線,悲是情的外在表現(xiàn),情是悲的內(nèi)在支撐,鼻音與甩腔等唱腔技巧又增強悲情的表現(xiàn)力。
三、豫劇崔派聲腔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崔蘭田大師創(chuàng)造了崔派聲腔藝術,成為豫劇聲腔藝術中的佼佼者。但任何藝術形式都要隨著時代前進而變化,不斷適應人們審美心理需求。崔蘭田大師有句名言“學我者死,似我者生”。她認為學習流派的最終目的是要突破流派、發(fā)展流派,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
崔蘭田大師的掌門弟子張寶英老師不僅全面繼承了崔蘭田大師的演唱藝術,而且不斷吸取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其它藝術形式以及其它豫劇流派的精華,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實踐,推動了崔派藝術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藝術風格,有人稱之為“新崔派”。她主演的《包青天》《桃花庵》在繼承老師神韻的基礎上,又有新發(fā)展,唱法上運用真假聲相結合方法,并在其中融合民歌的發(fā)聲方法。她創(chuàng)演的《賣苗郎》《秦香蓮后轉(zhuǎn)》《尋兒記》既有崔派神韻,又有她自己的特色。
如今張保英老師在古稀之年仍演出不輟,并在空閑時間不忘對我們晚輩進行教育。經(jīng)常鼓勵我們練好基本功,多參加演出,教好學生,將崔派藝術發(fā)展狀大。藝術需要傳承,更要發(fā)展,才能最終服務大眾,傳遞真、善、美。
參考文獻:
[1]王秀業(yè).張路英.崔蘭田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2004.08.
[2]馬紫晨.中原戲曲文化叢書:豫劇[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1.01.
[3]賈志剛.中國近代戲曲史(上、中、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