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韓愈的《師說》是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其論證思路清晰,說理透徹,反駁有力,可謂是真理斗士挑戰(zhàn)社會流弊的一篇檄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發(fā)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邏輯思維訓練向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短板。高中是學生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邏輯思維訓練顯得尤為必要,學習如何駁斥謬論是邏輯思維訓練的重要方面。鄭可萊老師認為,思辨表達應當有強烈的對方辯友意識,寫作中應有一個“論說假想敵”(《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年第11期)。在《師說》一文中,“今之眾人”這一集合概念便是韓愈的“論說假想敵”,韓愈重在申述己見,但“辯友”所犯的邏輯錯誤亦值得重視。
一、“愛其子”和“于其身”的雙重標準經(jīng)不起荒謬反證
文章第二自然段充分運用了對比說理?!肮胖ト恕迸c“今之眾人”是古今縱比,“愛其子”與“于其身”是士大夫自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是聯(lián)系社會實際的橫比。在這三組對比之中,士大夫?qū)ζ渥雍妥陨淼膽B(tài)度是典型的雙重標準,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邏輯錯誤。反擊這種謬誤的方法可稱之為“荒謬反證”。所謂“荒謬反正”即用對方的邏輯錯誤擊敗對方,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方法。其推理過程如下:
推理1:
如果愛自己的孩子,那么就選擇好的老師來教育孩子,
某些士大夫選擇了好的老師來教育孩子,
那么,說明這些士大夫愛自己的孩子。
在這個推理中,所有前提都正確,而正確的前提不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所以結論正確。
推理2:
如果愛自己,那么就應該選擇好的老師來教育自己,
某些士大夫并沒有選擇好的老師來教育自己,
那么,說明這些士大夫并不愛自己。
推理2運用了和推理1同樣的論證邏輯,但是,結論卻是荒謬的,難以說服人,因為這些士大夫不可能不愛自己。前提并沒有錯誤,那必然是推理過程發(fā)生了錯誤。通過“荒謬反證”可知,某些士大夫“不從師”這一行為存在邏輯缺陷,結論不成立,做法當然也是錯誤的。同時,韓愈還指出“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解決“句讀”只是小道,遠不及“傳道授業(yè)解惑”重要。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漏洞百出
在韓愈看來,“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并且拒絕從師的心理原因之一。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一說辭中隱含著多重邏輯謬誤:
第一,錯把必要條件當充分條件。
“官盛”則一定導致“近諛”嗎?很明顯,能夠證明學子“阿諛奉承”的條件有很多,例如動機不純,以攀附權貴為目的;做法露骨,時??桃饨咏賳T;以求師為耳目,行賄賂之實等。只有當以上條件都具備,才可以說“阿諛奉承”的事實發(fā)生了,這些都是必要條件。而向“年相若”“道相似”,只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求教就一定是“近諛”嗎?在古代,向有文化有素養(yǎng)的高官求學的學子多如牛毛,難道他們都是阿諛諂媚之徒嗎?難道其中就沒有動機純潔、虛心求教、不貪圖虛名之徒嗎?“官盛則近諛”錯將必要條件當做充分條件,其邏輯缺陷暴露無遺。
第二,訴諸眾議,缺乏獨立思考,隨波逐流。
一些士大夫之族,他們嘲笑他人的資本并不是基于某種使人信服的邏輯。而是基于這樣一個簡陋而荒唐的邏輯——因為大部分人已接受“從師為恥”的結論,所以你也必須接受這個結論,否則我就可以嘲笑你。然而,一個結論是否正確并不取決于多少人支持與否。這種思維方式極其糟糕,因為它將一個與結論無關的論據(jù)拿來作為唯一論據(jù),其荒謬可想而知。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說:“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誤?!币恍笆看蠓蛑濉闭侨P接受了他人的論斷,缺乏清醒的思考才與流俗為伍,敗壞了從師風尚。訴諸眾議的說理方式來源于人們可怕的盲從心理,而如韓愈一般,敢于堅持己見者往往才是具有真正獨立精神的人。
第三,以感性判斷代替理性判斷,以人身攻擊代替客觀論證。
“士大夫之族”對某些想從師學習的人嗤之以鼻,投以挖苦和嘲笑,認為他們巴結諂媚之徒,應當自覺羞恥。這其中既沒有相關的合理論據(jù),也沒有理性的論證過程,更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將某些人打破某種社會風氣,突破某種所謂的道德常規(guī)的做法加以撻伐。試圖通過激起他們內(nèi)心的羞愧、內(nèi)疚、道德不安感等,來迫使他們同意自己的觀點,甚至對對方進行侮辱性的人生攻擊,以求敗壞對方聲譽,來滿足自己的某種隱秘動機。這種說話方式是極其主觀,極其片面,極其偏激的。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昌黎自言其文‘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正因為士大夫之族有以上種種不合情理、漏洞百出、荒謬至極的邏輯錯誤而不自知,反而要攻擊真正求上進、虛心求教的莘莘學子,玷污從師學習的良好風尚,韓愈才激憤難抑,發(fā)出了“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的沉痛慨嘆。真可謂“哀其至愚,怒其不師”。作為教者,在分析第二段的對比論證之余,如若能引導學生思考韓愈所批判的“今之眾人”邏輯上的種種謬誤,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將有所裨益。
[作者通聯(lián):江西上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