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誠
1
“然后是甜。夾雜著槐花或油菜花蜂蜜的甜。有時是豆沙與蔗糖或紅糖的甜?!?/p>
我在某篇文章里寫到這樣一句話。
寫到甜的時候,舌尖上會冒出絲絲甜味的幻覺。感受甜的味蕾分布在舌尖,故而甜也適合用舌尖舔之,但凡接吻,因其甜,多用舌尖品嘗;而苦在舌根,人對苦意有本能的戒備與抵抗,良藥苦口,咽下去了,才嘗出是苦。接收咸與酸的味蕾,都在舌的兩側(cè)位置——口腔若是一片海,舌頭就是那一葉槳,輕輕搖,輕舟已過萬重山,千帆過盡皆不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2
甜是自然之物,深藏于草木之中。
白嫩的草芽,初綻的花蕊,都有甜;秋天廢棄在地里的玉米稈,在寡淡的日子里嚼來,也有隱約的甜意。更多的甜,隱藏在瓜果之中,分散排列,化之于無形,像敵后游擊隊(duì),像大師退隱山林,悄無聲息,泯然于眾人。
甜是清脆的——咚咚響的西瓜,比嘭嘭響的要甜。沒有甜的生活很沉悶,而清脆的日子總有些許甜意在。
甜意收集者,一是陽光,二是蜜蜂。陽光是一座大工廠,采取濃縮和提煉的方式,大規(guī)模收集和生產(chǎn)甜意;蜜蜂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以手藝人的習(xí)慣單打獨(dú)斗,不知疲倦又樂在其中。
陽光與蜜蜂像是某種合謀的達(dá)成者,分工合作,互為補(bǔ)充。陽光催開花朵,催熟果實(shí),令植物散發(fā)出馨香溫暖的氣味,這足以對一切昆蟲、鳥獸與人類產(chǎn)生某種秘密和不絕如縷的誘惑。蜜蜂不過是其中之一。蜜蜂在陽光下幸福地勞作,一天穿行于10萬枚花朵,純手工采集甜味,每天挑著沉沉的步伐滿載而歸。
在我偏僻的故鄉(xiāng),最主要的甜也來源于此,一為拜陽光所賜的甘蔗,一為拜蜜蜂所賜的蜂蜜。
3
《天工開物》里,就說到古人怎么分辨甘蔗:
“凡甘蔗有二種,產(chǎn)繁閩、廣間,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為果蔗,截?cái)嗌?,取汁適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為糖蔗,口啖即棘傷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紅砂皆從此出?!?/p>
細(xì)甘蔗很硬,崩牙,牙口不好者不敢食,但甜分足;有一種質(zhì)地松脆的甘蔗,粗大一些,甜度稍低,適宜生啖。我小時吃硬甘蔗,舌上起泡,咬肌酸痛,那甘蔗真是太硬了。
《天工開物》又說:“凡蔗古來中國不知造糖,唐大歷間,西僧鄒和尚游蜀中遂寧,始傳其法。今蜀中種盛,亦自西域漸來也?!?/p>
西域來的東西很多,我們現(xiàn)在所吃的蔬菜水果,很多都是舶來品。造糖之法,也是舶來品。不過,長久的在地性,早已使外來之物具有了本地水土的特征,使之變成了方言。它與本地生活融為一體,水乳交融。我在鄉(xiāng)下看過人家榨汁熬糖,整個過程行云流水蜜汁流蕩,沒有什么比這件事更讓鄉(xiāng)村感到前所未有的甜蜜。
請?jiān)试S我緩慢地來描述它——
空曠的田野間有一口大灶,煙囪并不高大。土灶看上去像一個敦實(shí)的地窩子,地窩子挨著一座小房子。這個時節(jié)已經(jīng)是開榨熬糖的時候了,三三兩兩的農(nóng)人,正推著滿車的甘蔗從四面而來。他們的動作從容而舒緩,仿佛這件事一點(diǎn)都不著急。他們把一根甘蔗接著另一根甘蔗送進(jìn)榨汁器,甘蔗進(jìn)去的時候是堅(jiān)硬的,另一頭出來時就是松軟的蔗渣了,而隱藏在甘蔗中的含有糖分的汁水汩汩而下,匯入下面的一只大木盆中。
接下來,他們把滿盆的糖水端走,繼而倒進(jìn)大鍋,大鍋底下熊熊大火正燃燒著。熬糖師傅一邊攪動鍋中的糖水,一邊在霧氣蒸騰中品享甜意——他早已被甜的部隊(duì)包圍,要知道,那白色的霧氣都是甜的,人在那個房子里,就只有繳械投降。在甜意的包圍下,沒有誰可以堅(jiān)貞不屈,不被俘虜。
火繼續(xù)旺著,鍋中的水分蒸發(fā),糖水越來越稠;它們纏上了攪棍,使得攪棍無法脫身,休想逃跑——慢慢地連周轉(zhuǎn)也變得困難。掌握好火候在這時顯得尤其重要——稠得恰到好處,卻不能讓糖焦煳了。這個過程很短暫,但是經(jīng)驗(yàn)豐富的熬糖師傅深深懂得其中的奧秘。他會在某個節(jié)點(diǎn)戛然而止,然后迅速把正在變稠的糖液盛起來,攤涼,在溫度下降的過程中,糖液慢慢地就凝固成了糖。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后,村里的榨糖鋪就開始榨糖。糖鋪冒出騰騰的熱氣,把糖香送進(jìn)整個村莊。
許多年前,我在一個叫山溪邊的村子里,花了一整天時間觀看熬糖。我在空氣中舔著一絲絲的甜味。一位老人告訴我,用甘蔗榨紅砂糖的習(xí)俗,于此已然延續(xù)數(shù)百年。
此刻我眼前所見,那糖鋪四周的人,來來往往,說說笑笑,沒有人生氣、憂傷或嘆氣,所有人臉上(即使布滿皺紋)都帶著笑意。我相信,在貧瘠艱辛的鄉(xiāng)村里,糖的甜意,對于人們的生活有著強(qiáng)大的療愈功能——它帶給人美妙的幸福感。
如果鹽是空氣、糧食,糖就是音樂、笑聲。表面上看鹽不可或缺,可如果沒有糖,日子就會無比艱難。
4
初霜斫伐,去杪與根,埋藏土內(nèi);到第二年的雨水前五六日,晴明之日起出,人們開始在陽光下種甘蔗。
——“去外殼,斫斷約五六寸長,以兩個節(jié)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頭尾相枕,若魚鱗然……”
種甘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種的時候滿腦子想著秋天的收獲,想著甜意滿足,渾身充滿干勁。
“芽長一二寸,頻以清糞水澆之,俟長六七寸,鋤起分栽?!保ā短旃ら_物》)
這也沒什么,一定要澆灌。最好的肥料便是糞水。從前小學(xué)課本里,說不怕臟不怕累,才是好少年。能在甘蔗田里澆糞的少年,一定也是好少年。
然后,一年的甜意,就會在土地間,在陽光下,蓬勃生長——長得比少年還快,一眨眼就高了。有機(jī)肥澆灌的甘蔗更甜,也更松脆??上КF(xiàn)在很少甘蔗是這樣用有機(jī)肥種的。
5
9月某天,我在網(wǎng)上買書一堆,其中有季羨林先生《蔗糖史》。讀得興味盎然。
季先生是學(xué)問家。我總以為,學(xué)問家便是善于從細(xì)微狹小的切口里,做出蔚然大觀的學(xué)問來。表面上看,季先生這本書說的是蔗糖,其實(shí)透過一粒小小的蔗糖,說到了整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社會大變遷。
不就是糖嗎?季先生愣是耗費(fèi)20年光陰,皓首窮經(jīng),洋洋灑灑,寫下七八十萬字來——這簡直是跟甜杠上了。
20年間沉迷于一件事,無他,甘之如飴是也。
飴也就是糖,麥芽糖。小時候不常吃到麥芽糖,過年方有。過年前大人常買了麥芽糖回來敬供灶王爺,請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當(dāng)灶王爺,我們孩子一邊眼巴巴望著麥芽糖一邊這么想。麥芽糖還用來做米爆糖,那是老家常見的一種用麥芽糖凍結(jié)炒米而成的甜品。我在隨筆《甜夜錄:冬日事跡之二》中寫過米爆糖,寫過鄉(xiāng)村手藝人做米爆糖的一個個甜意充盈的夜晚。
6
人多以為蘇杭人喜歡在菜里加糖,其實(shí)誤會。杭州菜以清鮮為特色,大多數(shù)菜里并不放糖,然而最知名的兩道菜,西湖醋魚、東坡肉,偏都是要放糖的,偏放的量還不少,偏外地游客來杭州游玩都要品嘗這兩個特色菜——這也就使人覺得,杭州菜都是甜滋滋、酸咪咪了。
要說甜,無錫菜才是最甜。無錫在太湖之濱、魚米之鄉(xiāng),卻實(shí)在是甜的代表。不管是醬排骨、脆爆鱔,還是小籠包子、糖芋頭,哪怕是煮一碗面,一概都是“咸過頭,甜收口”,甜到骨子里,甜得使人欲罷不能。汪曾祺就說:“其實(shí)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包子的肉餡里放辣也是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我老家常山人嗜辣,包子肉餡里一律都有干辣椒,一個包子吃下來,辣得人額頭冒汗,這讓很多外地人受不了)
無錫人的紅燒肉、紅燒魚,都要放糖——主料下鍋前,糖要先炒。通過炒糖,使糖焦化,獲取紅艷的顏色和獨(dú)特的焦糖風(fēng)味。做紅燒肉時,紅艷的糖色,使肉極為誘人,咬一口,瘦肉酥香,肥肉緊致,香味濃郁,入口即化。甜與咸的平衡,簡直妙不可言——我還是喜歡菜里放點(diǎn)糖的。
然而更多時候,做菜放點(diǎn)糖,并不是為了使菜變甜,而主要用于提鮮。很多人也并不理解。很多事也是如此,只看表象,往往誤入歧途。
7
江蘇如皋,有一種糖叫“秦淮董糖”,據(jù)說最早的制作人是董小宛。
董小宛,紅袖添香兼善解人意,世上男人們的夢中情人——這個女子,是冒辟疆的妾,秦淮八艷之一。她的好,還在于其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廚”——經(jīng)常研究食譜,勤學(xué)好問,看到哪里有新奇的做法,就千方百計(jì)學(xué)回來。她腌制的咸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似翠,即使是野菜,一經(jīng)她手,也都生出奇香異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她做的風(fēng)魚,有麂鹿之味,她做的醉蛤艷如桃花,做的松蝦狀如龍須,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董小宛這樣的女人,在什么年代也都是不可多得。冒辟疆口福不淺。他在《影梅庵憶語》里,深情地寫到董小宛的種種廚藝,包括制作桃膏、瓜膏、紅腐乳等點(diǎn)心小吃的步驟方法,譬如“走油肉”,也是董小宛的創(chuàng)舉。
清《崇川咫聞錄》記載:“董糖,冒氏民妾董小宛所造。”
董糖者,以精細(xì)的白糖、褪殼的芝麻、純凈的飴糖加上面粉制成的一種糖,酥松香甜、入口即化,流傳至今,如皋人到現(xiàn)在都喜歡吃。
說到董糖,我想起老家常山也有一些甜食,如米爆糖、桂花糖、白糖餅。小時有人挑著擔(dān)子,沿街叫賣白糖餅、桂花糖,而今早已消失不見。
8
一片葉子,居然比甘蔗還甜。
在永定土樓,坐下來喝茶,胡亂閑聊。賣茶的女人說她有一種草木茶,約有十幾味的中草藥,都是野生的東西,干草干花,零碎混雜一處,顏色很好看。女人說泡水喝,護(hù)肝明目云云。說著就從草木堆里拈出一小片葉子,說放在嘴里,嘗嘗。一嘗,覺得甜。甜味滋滋不斷,在舌尖上涌現(xiàn)。
這是甜葉菊的葉子。甜味菊,原產(chǎn)于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高山草地,自1977年以來,中國北京、河北、陜西、江蘇、安徽、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均有引種栽培。這句話我是坐在土樓里,用手機(jī)搜到的——網(wǎng)上還說,甜葉菊的葉子,含6~12%的菊糖苷,精品為白色粉末狀,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劑。
甜葉菊很有意思。它比蔗糖甜200~300倍。
非洲熱帶森林,有一種西非竹竽,果實(shí)的甜度比蔗糖甜3000倍。
非洲還有一種薯蕷葉防己藤本植物,果實(shí)的甜度是蔗糖的90000倍。
世上最甜的植物,它會把自己甜死嗎?
9
但我對糖精沒好感。
——我對所有精的食物都沒好感:味精,雞精,糖精,麥乳精,瘦肉精。
唯對狐貍精持保留態(tài)度,未知其甜不甜。
10
春生夏長復(fù)何云,甜者甜兮苦者苦(宋·釋道印《偈二首》其二)。
11
接下來讓我們說說蜜蜂吧。
我們坐在北京朝陽區(qū)文學(xué)館路附近的一家烤肉店里,向陽兄向我們講述一個養(yǎng)蜂人的故事。“他在頭上抹滿蜂蜜,蜂子就跟著他走了……”于是我的眼前出現(xiàn)一個奇異的景象,一個人在前面跑著,他的腦袋后面緊緊地追著一窩蜜蜂。蜂群黑壓壓的,中間密集一些,四周稍微分散并拖曳出尾巴,看起來就像是在風(fēng)里展開的一面旗幟?;蛘哒f,蜜蜂以密集的形式,構(gòu)成了他的發(fā)型——長發(fā)在風(fēng)中飄揚(yáng)。他跑得搖搖晃晃,他的旗幟——或者發(fā)型——也隨之飄搖。
這一幕情景久久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他這樣跑著,是為了把一窩失散的蜂子領(lǐng)回去。成陽兄是山西人,我原先不知道山西人也是養(yǎng)蜂的——據(jù)說甘肅的天水,是中華養(yǎng)蜂的起源地。那里有個隱士叫姜岐,跟姜子牙一樣,人家請他出山做官,他都以種種理由推脫了。后來母親去世后,他便向大山更深的深處去,與一群蜜蜂為伍。我以為,這是真正的高士。與流泉、草木、飛鳥、走獸為伍的人都是高士,因他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
我外公也在山里養(yǎng)蜂。從前他把蜂桶放置在山上的石壁里,也有一桶放在臥房的木窗上,那些蜂子飛進(jìn)飛出,采擷杜鵑花、槐花、紫云英花、油菜花、杜仲花、泡桐花、山茶花、合歡花、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海棠花、紫堇花、蓬蘲花等一切花朵上的微小的蜜源,即便是連青藍(lán)色的阿拉伯婆婆納的花也不放過——阿拉伯婆婆納的花朵還沒有蜂子身體的一半大,它鉆都鉆不進(jìn)去,只能把細(xì)長帶毛的腿伸進(jìn)去撩撥半天,帶走微不足道的無法覺察的明黃色花粉。
12
蜂子一天穿行于10萬枚花朵而不知疲倦。
蜂子就像是西西弗斯,過程相似,只是結(jié)果并不相同。西西弗斯是令人絕望的悲劇主角,而蜂子則是喜劇演員,一個根本看不到希望,一個未來充滿光明。這就使勞作的感受有了天壤之別。
一個蜂桶內(nèi)部就是一個團(tuán)結(jié)嚴(yán)肅緊張活潑的集體,各司其職,井然有序。一個蜂桶內(nèi)只有一只蜂王。如果出現(xiàn)另一只新蜂王,問題就來了,如果不是老蜂王把新蜂王搞死而成功捍衛(wèi)自己的主權(quán),那么便是新蜂王把老蜂王逐出蜂巢而改弦易轍。兩種結(jié)局都比較慘烈,有的蜂群就此分裂出來,流落在外;有經(jīng)驗(yàn)的養(yǎng)蜂人會在一切變化發(fā)生之前,明察秋毫地把蜂群一分為二,把一個新的蜂桶交給另一個蜂王去建設(shè),由此蜂群也得以發(fā)展壯大。
事實(shí)上對于那些勤勞的工蜂來說,山上換了誰的大王旗問題都不大。它們唯一的樂趣在于追花逐蜜,在于永不停歇地工作。它們是業(yè)務(wù)型人才,一技在手吃喝不愁,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從不好高騖遠(yuǎn)去貪圖那些并不屬于自己的名利。每天清晨高高興興出門,傍晚平平安安回家,腿上攜帶的沉甸甸的收獲足以證明這一天的光陰沒有虛度。
13
手頭有一本書,古羅馬M.T.瓦羅著《論農(nóng)業(yè)》。此書對于某些東西惜字如金,“吊著的水果,像葡萄、蘋果、山梨,我們從它們外部的變化,可以知道什么時候是應(yīng)當(dāng)吃的時候;它們那發(fā)生變化的顏色和枯皺的漿果便告訴你:如果不摘下來吃就得扔掉?!?/p>
但此書卻花了15頁來講述蜜蜂和養(yǎng)蜂場?!斑@是一種最無害的小動物了,它不會毀壞任何人的產(chǎn)物;它雖自知軟弱,卻敢于抵抗任何試圖損害它自己的工作的人。它們被稱為‘繆斯女神之鳥是當(dāng)之無愧的……”
14
蜂蜜的甜,與甘蔗的甜、甜菜的甜都不一樣,蜂蜜的甜帶著花的香。
蜂蜜是有來路的,花的香就是它的來路。每一滴蜂蜜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淵源,沿途的風(fēng)景,風(fēng)雨陽光,鳥叫蟲鳴。
當(dāng)我們品嘗一勺蜂蜜時,我們嘗到的其實(shí)是那些風(fēng)雨陽光、鳥叫蟲鳴,草木山川,以及沿途的風(fēng)景。
15
我想起汪曾祺的一件舊事。
汪老能吃能寫,還能下廚房做出一手好菜。有一回,他女兒有客人來,汪老于是親下廚房,忙活半天,端出來一盤蜂蜜小蘿卜。水嫩嫩的小蘿卜削了皮,切成滾刀塊,蘸上蜂蜜,插上牙簽,結(jié)果客人一個沒吃。汪老的女兒抱怨說,這么費(fèi)功夫,還不如削個蘋果。老頭不服氣了:“蜂蜜小蘿卜,這個多雅。”
蜂蜜小蘿卜,是日常的風(fēng)雅,其實(shí)更是一番心思。我挺為那位客人遺憾。北京的小蘿卜可以當(dāng)水果吃。去年我在魯迅文學(xué)院讀書,食堂常供應(yīng)一盆子生蘿卜供大家取食。口感有一點(diǎn)微辣,但清甜爽口。我想要,是能像汪曾祺那樣用蜂蜜蘸著吃,一定美極。
16
蜂蜜曾是富有的標(biāo)志,也是極寶貴的東西?!妒ソ?jīng)》中多次提到蜂蜜,說天堂是“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據(jù)說在《舊約全書》里提到蜂蜜有54次。我書架上有一本《圣經(jīng)》,但從來沒有檢索過“蜂蜜”這個字眼。
在古印度的《吠陀經(jīng)》里,有一首詩簡直就是蜂蜜的贊美詩,讀來每一句都如此甜美——
讓每一陣風(fēng)都吹來蜂蜜,
讓每一條河都流淌著蜂蜜,
讓所有的藥品都變成蜂蜜,
讓黎明和黑夜都充滿蜂蜜,
讓所有黑暗的東西都被蜂蜜覆蓋,
讓我們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和空氣中都是蜂蜜,
讓樹木變成蜂蜜,
讓陽光變成蜂蜜,
讓所有的奶牛都能分泌蜂蜜。
17
薛寶釵吃的冷香丸里,也有蜂蜜。書上是這樣寫的——
周瑞家的因問:“不知是個什么海上方兒?姑娘說了,我們也記著,說與人知道,倘遇見這樣病,也是行好的事。”
寶釵見問,乃笑道:“不用這方兒還好,若用了這方兒,真真把人瑣碎死。東西藥料一概都有限,只難得‘可巧二字: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于次年春分這日曬干,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
周瑞家的忙道:“噯喲!這么說來,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這日竟不下雨,這卻怎處呢?”
寶釵笑道:“所以說那里有這樣可巧的雨,便沒雨也只好再等罷了。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diào)勻,和了藥,再加十二錢蜂蜜,十二錢白糖,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壇內(nèi),埋在花根底下。若發(fā)了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p>
春的牡丹,夏的荷,秋的芙蓉,冬的梅,這倒好找;雨水的雨,白露的露,霜降的霜,小雪的雪,這真不容易。我由此想起魯迅少年時,在百草園里費(fèi)盡心思尋覓的藥引子——原配的蟋蟀、冬天的蘆根、經(jīng)霜的甘蔗、平地木,頗有點(diǎn)故弄玄虛了。相較起來,薛寶釵這款冷香丸里的蜂蜜與白糖,實(shí)在算是稀松平常的東西了。
我沒有吃過“冷香丸”,我只吃過香港“太和洞久咳丸”。去歲冬天在北京受了風(fēng)涼,因此咳了起來,試了各種方子都不見效,兩瓶“太和洞久咳丸”吃下去也收效甚微,實(shí)在叫人無可奈何。若是有“大力丸”,我也愿意吃一吃——蘸上蜂蜜來吃。
18
說到嗜糖者,蘇軾算得一位。
蘇軾在杭州任職時發(fā)明的東坡肉,一定是要放糖的。為什么呢?他愛甜食。比如他寫過一首詩,《安州老人食蜜歌》,說“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陸游在他的《老學(xué)庵筆記》中,也說到蘇東坡嗜食蜂蜜:“……所食皆蜜也。豆腐、面斤、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唯東坡亦嗜蜜,能與之共飽?!?/p>
嗜甜之人,頗有一些任性,這任性里有的人是可愛,有的人又有一分瘋癲。比如晚清時有位情僧,叫蘇曼殊,此人非同于一般和尚,他不僅投身革命,才華也實(shí)在了得,既精通英文、日文和梵文,譯過拜倫、雪萊的詩作和雨果的小說,又擅長文學(xué)和繪畫。其所著小說《斷鴻零雁記》,寫那時的男女愛情,亦是風(fēng)行一時。然他向來放蕩不羈,佯狂玩世,嗜酒暴食,貪吃甜食——吃吳江土產(chǎn)的麥芽塔餅,常人吃三四枚足夠,他能吃20枚之多;又嗜吃蘇州酥糖,一日可啖數(shù)十包;還好食糖炒栗子。這位“糖僧”,后又嗜好一種外國糖果,叫“摩爾登”,據(jù)說是法國大仲馬小說《茶花女》女主角所嗜食的。這位先生因?yàn)榫把霾杌ㄅ?,也就特別愛吃了,每次收到一筆稿費(fèi),總要買上三四瓶“摩爾登”飽食一番。有一次想吃此糖果,囊中無錢,居然把所鑲的金牙給變賣了,再換糖吃。
蘇曼殊愛吃,給人寫信,落款注明“寫于紅燒牛肉雞片黃魚之畔”。然他飲食著實(shí)無度,“一日飲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動,不以為死,視之猶有氣,明日復(fù)飲冰如故?!焙髞斫K于早逝,年方35歲,死于腸胃病——什么樣的腸胃,經(jīng)得起這樣的折騰?
19
春天感覺甜的事情是:
新萌的草根,扯出來白白的一截,放在嘴里嚼,有清甜味。
鳥鳴山澗是甜的。
桃花瓣落在清茶上,喝一口,有點(diǎn)甜。
馬蘭頭是澀的,后味卻有點(diǎn)甜。
20
夏天甜的事情是:
蓮蓬里的仔還很嫩的時候,剝來吃,甜甜的。
李長聲有一本書名《美在青苔》。青苔也是甜的——盛夏酷熱,深山密林下青苔遍地,空氣中富含氧分子,恨不得裸身森林浴——那樣的空氣就是綠色的甜。
21
秋天甜的事情是:
秋天甜的東西實(shí)在是太多了,比夏天的瓜果還要多。別的都不說了,只說那桂花滿山坡,人在路上走著,遠(yuǎn)遠(yuǎn)地就能聞到空氣很甜。19歲那年的秋天,我穿過整個杭州城的桂花香,去看望一位朋友,走著走著一抬頭,看見滿隴桂雨。
22
冬天甜的事情是:
糖瓜祭灶,看著就覺得甜。不甜又怎么能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呢?
冬天的番薯放在爐灰里慢慢地煨熟,很甜。
秋天里收起來的板栗,收在閣樓上的簸箕里陰干了,生吃也很甜。
在街上看到年輕的戀人穿著臃腫的衣服依偎在一起慢慢走遠(yuǎn),也有點(diǎn)甜。
有位已失去聯(lián)系多年的朋友偶然讀到我的一篇文章,輾轉(zhuǎn)找到我,說他的父親就是做米爆糖的師傅,整個臘月都在鄉(xiāng)村夜晚行走,帶著一身的甜味——他父親已去世多年,讀我的那篇文章,喚醒了他對于父親的記憶:父親身上的甜。
23
葉兒說:我們小時候家家都自己做糖。奶奶提前十天半個月用番薯熬的,那個香啊。熬好后盛放在缽里,我們常偷偷用筷子挑一團(tuán)做零食吃,無比美味。冷卻后不容易撬動,有時筷子都折斷了。無比懷念那番薯糖。
蔥花說:小時有凍米糖吃。我的綠皮洋油箱跟著我去過蔣堂,爸媽還想讓它陪著我上北京去呢。
責(zé)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