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主持人語:
臺灣青春電影作為最有影響力和票房號召的類型幾乎變成了臺灣電影的代名詞,從健康寫實的青春片《寂寞十七歲》到《藍色大門》再到《《我的少女時代》等都提供了我們進入臺灣青春電影類型歷史的清晰線索,林孝謙作為臺灣新生代導演一員,在繼承青春電影類型的同時也企圖有所突破。他創(chuàng)作了《街角的小王子》(2010)、《與愛別離》(2011)、《回到愛開始的地方》(2013)、《五星級魚干女》(2016)等多部長片。此次專題圍繞這為導演展開。在北師大教授張燕對導演林孝謙的訪談中,可清晰看到導演的拍片成長軌跡:從短片到長片的創(chuàng)作,從最初的探索到風格的確立,訪談結尾處對導演對當下臺灣電影狀況、青春類型等話題進行了創(chuàng)作者與市場、區(qū)域的關聯(lián)性討論。張燕教授的《情節(jié)劇結構·對照的時間觀·另類的在地化表達——林孝謙電影研究》是基于對林孝謙訪談之后的研究論文,將林孝謙放在“后海角”時期來考察,也即《海角七號》之后的臺灣電影背景之下,從劇作及影像中所呈現(xiàn)出來時間和空間處理做出了一定深入的考察,尤其是在地化的部分,更凸顯了“后海角”時期臺灣電影中身份議題的趨勢性?!杜慕o心靈的浪漫詩——林孝謙電影研究》則將林孝謙所拍攝的作品歸為純愛及治愈系電影,并通過對電影的敘事、鏡頭細讀進入這為臺灣青年導演的研究。《一封不會抵達目的地的信》則選擇了一個特別的物件——信——作為理解林孝謙創(chuàng)作的入口,作者結合拉康和德里達的鏡像理論對導演創(chuàng)作的變化趨向和創(chuàng)作旨趣進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