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張之洞是晚清“洋務派”的核心人物,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26歲考中進士,一生仕途平順、官運亨通?!肮俣眱?yōu)渥的生活、良好的教育,加之本人受到朝廷賞識重用,為官早期的張之洞只是一個“清流派”,1882年后性格丕變,一躍成為了講究實務與革新的“洋務派”,辦鐵廠、采礦、筑路、輕重工業(yè)并舉,其功績至今也不能磨滅。
張之洞很早就認識到,中國沒有近代化的鋼鐵企業(yè),不能生產(chǎn)優(yōu)質鋼鐵,只能依靠進口是不行的。他在給朝廷的奏疏中闡明:“槍炮、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nóng)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于鐵”,建言“必須自行設廠,購置機器,用洋法精煉”。
在兩廣總督任上,張之洞就已經(jīng)寫信給出使英國的大臣劉瑞芬、薛福成,訂購歐洲先進的設備,籌建鐵廠。任湖廣總督后,他立志建一座大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兼采礦、煉鐵、開煤三大端,創(chuàng)地球東半面未有之局”。
1890年,張之洞任用精通英語、善辦洋務的蔡錫勇籌辦鐵廠,最終勘定了漢陽龜山北麓,奏請朝廷,定名“漢陽鐵廠”。鐵廠聘用了盧森堡、比利時等國的工程師、技師40余人,雇用中國工人約3000多人。
至1894年6月投產(chǎn),漢陽鐵廠共花去白銀六百余萬兩。預計產(chǎn)量如張之洞在給李鴻章的信函中所說:“每年可出鐵三萬數(shù)千噸,以之煉鋼,可得三萬噸。”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第一個近代化鐵廠,比1901年投產(chǎn)的日本八幡制鐵所早6年。
漢陽鐵廠所用機器設備都是向英國、比利時、德國等先進工業(yè)國訂購。主體工程包括10個分廠:貝色麻鋼廠(酸性轉爐煉鋼廠)、西門士鋼廠(堿性平爐煉鋼廠)、造鋼軌廠、造鐵貨廠、煉生鐵廠、煉熟鐵廠等6個大分廠,及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分廠。廠房延綿數(shù)千米,有專用碼頭。
美國駐漢口領事查爾德參觀廠區(qū)后說:“這個企業(yè)是迄今為止,中國以制造武器、鋼軌、機器為目的的最進步的運動,因為這個工廠是完善無疵的,而且規(guī)模宏大,所以走馬看花地參觀一下,也要幾個鐘頭!”
漢陽鐵廠的煉生鐵廠是當時遠東地區(qū)第一個大規(guī)模煉鐵廠,初期有兩座高爐,一晝夜能夠產(chǎn)鐵100至110噸;鋼軌廠軋制的鋼軌,最早應用于盧漢鐵路(即京漢鐵路)。據(jù)記載:“京漢路軌除盧(盧溝橋)保(保定)一段外,二千余里(約合1000多千米),皆屬漢廠自造”。
張之洞在籌辦鐵廠過程中,也暴露出官僚辦企業(yè)的多種弊端。在引進技術裝備時,他性格“卞急”,違反常識,一意急辦快辦,導致后來因為采用含磷很高的大冶鐵礦,購置的設備有一半不合用,拉低了產(chǎn)量。由于煤礦工程未與鐵廠同步竣工,導致鐵廠投產(chǎn)后,焦炭不能穩(wěn)妥供應。漢陽鐵廠因連年虧損,于1896年11月停產(chǎn),實際共生產(chǎn)生鐵5660噸,熟鐵110噸,鋼料1400噸,鐵拉成鋼條板1700噸。因品質不佳,只賣出生鐵1100噸,鋼料60噸左右,鋼條板340噸。1896年張之洞請長期經(jīng)辦洋務的中國第一大資本家盛宣懷接手,漢陽鐵廠隨之改為官督商辦。
張之洞辦鐵廠,雖有官辦制的種種弊端,但他以愛國強國之心,篳路藍縷開創(chuàng)近代鋼鐵企業(yè),不愧稱為“鋼鐵之父”。
1907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xiāng)煤礦合并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漢冶萍公司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因武昌起義停產(chǎn)前一年即1910年,漢治萍產(chǎn)生鐵11.9萬噸,鋼5萬噸,鋼軌2.8萬噸,相當于當年進口鋼鐵的4/5,以后一個時期還超過了進口量,堪稱“中國鋼鐵工業(yè)的搖籃”。
這一合并實是因為張之洞初辦鐵廠時,就確立了要辦綜合企業(yè)的宏愿,并且一步步去達成,在辦鐵廠的同時勘采煤礦、修筑鐵路。從最初開辦大冶鐵礦,到頗為波折的煤礦勘探,處處有他的謀劃之功。
1893年初春,受張之洞派遣,德國技師在馬鞍山附近勘察時,發(fā)現(xiàn)仙女嶺腳下焦煤蘊藏豐富,并露出地面,但第一時間卻報告德國政府,引起了德國覬覦,是因為張之洞不懈地斗爭,才維護了采礦權。在他的主持下,火速購買了采礦設備,于1893年4月開始采礦,1895年就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開采,礦工1000人以上,日采焦煤200噸。張之洞還先后下令開發(fā)了有二處礦井的江夏馬鞍山煤礦、有三處礦井的大冶王三石煤礦和道士茯煤礦,合計每月出煤600噸,但煤質不佳。后來才雇傭德國礦師,開發(fā)了江西萍鄉(xiāng)煤礦。這樣,張之洞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采煤和煉鋼為一體,創(chuàng)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為我國重工業(yè)開了先河,這也是為什么毛澤東會將張之洞列為我國工業(yè)第一人。
第一次盧漢鐵路(即京漢鐵路)修建因沙俄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計劃而中斷。1895年,張之洞再次吁請優(yōu)先修筑盧漢鐵路,他在奏折中指出:“此路南北東西皆處適中,便于通引分布,實為諸路綱領;較之他路之地處一偏,利止一事者,輕重緩急,大有區(qū)別”。張之洞將盧漢鐵路作為中國鐵路大綱來考慮,多次強調漢口至盧溝段先辦鐵路之重要性。1895年9月6日,張之洞再次提出中國鐵路建設的線路規(guī)劃,建議將當時籌辦的粵漢鐵路與盧漢鐵路相互連接,南北貫通,他還以盧漢鐵路為基礎設計了五條線路。
1896年,張之洞明確提出了成立鐵路總公司,向南洋華僑招股,以解決資金問題。他提倡可借洋款,但不許外人入股,以保鐵路主權,又推薦盛宣懷為鐵路督辦人選。12月公司成立,計劃招股700萬兩,借洋款2000萬兩,官庫提款1000萬兩,南北洋提款300萬兩。官款沒有實際撥付的情況下,與外商談判借款,遭遇了多國提出的“包造”全路等等意在攫取路權的合作計劃。權衡比較后,張之洞選擇比利時小國,于1898年借款11250萬法郎。未料比利時在俄、法等國支持下,強派調度經(jīng)理,最終仍然攫取了部分路權。
1905年盧漢鐵路全線貫通,總長1200公里。張之洞與直隸總督袁世凱共同驗收,改稱為京漢鐵路。這是我國腹地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干道,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國鐵路網(wǎng)的主干。張之洞為它的修建多方謀劃,終于完成他人不能為之大業(yè),被譽為“鐵路主辦元勛”。
從1896年開始,“漢陽造”步槍武裝了無數(shù)中國武裝力量?!皾h陽造”作為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元老,就是由張之洞籌辦的漢陽兵工廠生產(chǎn)的。
洋務運動的重點一直是要建立近代軍工企業(yè),中法之戰(zhàn)讓張之洞親身體驗到購洋槍洋炮,處處遭到掣肘的滋味,確立了“詳籌時勢,必須設廠自鑄槍炮,方免受制于人,庶為自強持久之計”的信念。
1888年張之洞在廣州籌建漢陽兵工廠,即“湖北槍炮廠”,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遂將在廣東訂購的機器改運湖北,設廠于漢陽龜山北麓。1894年建成,1895年冬開工生產(chǎn),陸續(xù)擴建成擁有炮、槍、炮架、炮彈、槍彈、鋼藥等分廠的著名兵工企業(yè)。
湖北槍炮廠初與漢陽煉鐵廠合署辦公,由蔡錫勇主持,1895年始行分離。張之洞建湖北槍炮廠,進口設備求精求新,他不惜屢屢追加貨款,通過駐德公使許景澄訂購了在當時最先進的小口徑槍、新式快炮及炮架、炮彈、槍彈等成套設備。湖北槍炮廠生產(chǎn)的七九式步槍、口徑6至12厘米的陸路快炮、過山快炮,都是當時較先進的軍事裝備。
最有名的“漢陽式”步槍,于1896年出產(chǎn),系改進自德國88式毛瑟步槍,堅固耐用、易于制造,雖然其各方面性能都不是很好,但是卻以它獨有的殺傷力大、產(chǎn)量高等特點,成為當時中國生產(chǎn)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自清政府的新軍而至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
張之洞辦實業(yè)喜好大而全,據(jù)稱其“惟子藥、銅料貴能自制,無一外購,方符本意”,于是槍炮廠內(nèi),又設無煙藥、罐子鋼等廠,以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有械無彈、無料制械局面。
槍炮廠的建設、生產(chǎn),費用浩大,據(jù)記載:“計支用購買槍炮各機械價銀172.17萬兩;建筑廠屋,計銀48.88萬兩;購買材料,計銀523萬兩”。常年經(jīng)費約三十六七萬兩,其后增至80余萬兩。而產(chǎn)品卻是由清政府無償調撥,沒有市場收入。資金周轉捉襟見肘。張之洞為維持兵工廠運營,只好撥用地方的土藥正稅及過境稅、川鹽淮鹽厘金、米谷厘金等,還向官紳“勸捐”,如湖北黃岡在籍提督劉維楨曾捐銀20萬兩,充作槍炮廠設備費用。困難時還動用過鐵廠經(jīng)費及織布局股金,甚至重息向外商借款。到1907年,兵工廠共欠漢口華洋商款500余萬。
兵工廠在管理方面時有紕漏,1894年7月剛建成就發(fā)生嚴重火災,新建廠房、機器付之一炬,折銀約30萬兩,嚴重影響了中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軍隊的裝備供應。1901年5月,鋼藥廠發(fā)生慘重爆炸事故,包括我國近代著名化工專家徐建寅及官員、工匠共14人當場死亡。
雖然從創(chuàng)建投產(chǎn)時間上,比其他洋務軍工企業(yè)要晚,但漢陽兵工廠設備、產(chǎn)品先進,后來居上。它生產(chǎn)的步槍“漢陽造”,直到20世紀中期,依然是中國主要的步兵武器。官僚辦廠的弊端種種,不能掩蓋它的“植中國軍械專廠之初基”的主要地位。
繼任湖廣總督陳夔龍到任后視察兵工廠后評價:“目睹其制度宏闊,成效昭然,竊嘆為各行省所未有?!痹趶堉吹氖嗄甑目嘈慕?jīng)營之下,漢陽兵工廠規(guī)模卓著,共制造步、馬快槍11萬余支,槍彈4000多萬顆,各種快炮740余尊,前膛鋼炮120余尊,各種開花炮彈63萬余顆,前膛炮彈6萬余顆,槍、炮器具各種鋼胚四十四萬六千余磅,無煙槍、炮藥27萬余磅,硝鏹水二百數(shù)十萬磅。
除了重工業(yè),張之洞在實業(yè)上還創(chuàng)辦了布、紗、絲、麻紡織四官局,輕重工業(yè)并舉。為了應對“洋布消流日多”,達到“保利權”的目的,幾經(jīng)周折,張之洞興辦的湖北織布局于1893年1月建成投產(chǎn),有紗錠3000枚,布機1000張,工人2500名,一晝夜可出布2000匹。1893至1901年間,官布局共生產(chǎn)原色布330916匹,斜紋布11785匹,棉紗135702擔。意識到生產(chǎn)棉紗利潤更為優(yōu)厚的張之洞,馬上增辦了南北紗局,建成的北紗局于1897年正式投產(chǎn),擁有紗錠60656枚,工人1600名。湖北繅絲官局籌建于1894年,擁有繅絲車308臺,工人300名,每日能制成上等品30斤,普通品近20斤。湖北制麻官局,1898年設立,制麻機40臺均購自德國,擁有工人463名,產(chǎn)出各色麻布麻紗等。張之洞花去近400萬兩白銀,歷時5、6年,艱苦創(chuàng)建了龐大的近代紡織工業(yè),雖然成效不大,但是對我國紡織工業(yè)近代化影響巨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洋貨入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