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勝 何海鍵
便秘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之一。便秘的發(fā)生與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及精神因素等密切相關,而長期便秘會損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蒽醌類藥物是一類常見的瀉藥,不少便秘患者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改善癥狀。結腸黑變?。∕elanosis coli,MC)是一種相對少見的非炎癥性腸道疾病,以色素沉著于結腸黏膜為主要特征[2]。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結腸黑變病患者多有服用蒽醌類藥物的情況[3]。本文探討長期服用不同種類通便藥對老年便秘患者發(fā)生結腸黑變病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行腸鏡檢查的老年便秘患者100例,納入標準:(1)年齡≥65歲。(2)確診便秘>1年,服用通便藥物>6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惡性腫瘤患者。(2)便秘時間<1年或服用通便藥物<6個月者。(3)不愿意配合檢查者。根據其所用藥物中是否含蒽醌類藥物分為非蒽醌組56例與蒽醌組44例。非蒽醌組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齡(74.2±6.8)歲。蒽醌組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齡(76.3±5.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資料收集:收集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基礎疾病、胃腸道手術史、便秘時間、用藥時間、種類伴隨癥狀等。采用Wexner便秘評分系統(tǒng)分別評價這些患者用藥前及目前的便秘情況。(2)腸鏡檢查及MC診斷:使用Olympus電子結腸鏡(型號CF-Q240I)對患者進行腸鏡檢查。MC的內鏡診斷:內鏡下表現(xiàn)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著性病變,呈現(xiàn)出顆粒狀、網格狀或豹紋、蛇皮樣外觀。根據黏膜色素沉著的程度及病變范圍將病變分為3 度:I 度為淺褐色斑片狀,多發(fā)生在某段腸黏膜上;Ⅱ度為黑褐色,多見于大部分結腸的色素沉著;Ⅲ度為深褐色,見于全結腸。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服用通便藥物的療效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Wexner評分比較(x±s)
2.2 兩組患者出現(xiàn)結腸黑變病的情況 腸鏡檢查提示兩組患者中均有部分出現(xiàn)結腸黑變病,表現(xiàn)為腸黏膜上可見多發(fā)褐色色素沉著,其病變范圍不一。非蒽醌組檢出13例結腸黑變病,其中I期9例、II期3例、III期1例;蒽醌組檢出結腸黑變病21例,其中I期11例、II期8例、III期2例。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趨勢。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我國老年人群中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達22%[2]。慢性便秘大多由功能性疾病所引起,但其具體機制尚未清楚。
藥物治療是慢性便秘患者改善癥狀的重要手段。目前,應用于慢性便秘的藥物種類較多,主要包括容積性瀉藥、滲透性瀉藥、刺激性瀉藥及促動力藥等。蒽醌類藥物屬于刺激性瀉藥,通過作用于腸神經系統(tǒng),增強腸道動力和刺激腸道分泌,從而達到改善便秘癥狀的目的。研究表明,結腸黑變病的發(fā)生與服用蒽醌類藥物相關,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動物實驗表明,蒽醌類瀉劑可誘導結腸上皮細胞凋亡,凋亡的細胞核組織碎片被增多的固有層巨噬細胞吞噬,在吞噬細胞的溶酶體內轉化為脂褐素或其他色素。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細胞在固有層內不斷聚集,最后形成典型的MC[4]。這一過程中可能有調控細胞代謝、氧化應激的基因參與[5]。由于這些研究多為回顧性研究,且部分患者并未服用蒽醌類藥物,因此兩者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資料顯示,蒽醌組患MC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蒽醌組,且所患MC更為嚴重。另一方面,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疾病、便秘時間、藥物使用時間等情況基本一致,有助于排除這些因素的干擾。這一結果證實蒽醌類藥物是結腸黑變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然而,這些患者中大多數在用藥前未留下腸鏡檢查記錄,故不能排除部分患者在用藥前已經存在結腸黑變病的可能。
[1] Jiang Y, Tang YR, Xie C, et al. Influence of sleep disorders on somatic symptoms,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Medicine(Baltimore), 2017, 96:e6093.
[2] Freeman HJ. "Melanosis" in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14: 4296-4299.
[3] 于洪波, 戴林, 李軍婷, 等. 結腸黑變病的內鏡特點及臨床特征分析. 臨床軍醫(yī)雜志,2015,43:1093-1094.
[4] Chen JY,Pan F, Zhang T,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nthraquinone cathartics in inducing melanosis coli.Chin J Integr Med, 2011, 17: 525-530.
[5] Li XΑ, Zhou Y, Zhou SΧ, et al. Histopathology of melanosis coli and determination of its associated genes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xpression microarrays. Mol Med Rep, 2015, 12: 5807-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