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敏 (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26)
◎韓 笑
提高政府績效,是公共管理始終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一套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模式,是加強政府績效管理,提高政府工作能力的有力保障[1]。當前,我國政府績效管理工作,不利于建設公平、高效、透明、服務政府,亟須對政府績效評估模式進行改革。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模式的研究,既有利于完善政府績效管理機制,又可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務質量。
政府績效是政府在管理社會事務過程中體現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及實際工作產生的效益和效果。對政府績效進行評估,是政府自身、社會組織或其他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對政府工作進行的分析和評價,評估結果可以為政府下一步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并促進政府績效不斷提升和改進。為了完善政府工作,提高政府績效評估水平,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問題進行理論研究。以下從評估主體、指標體系的設置以及評估方法的選擇等三個方面,對以往學者的研究進行簡要的回顧。在評估主體方面:彭國甫、盛明科認為,政府績效評估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偏好不平衡,因此需要通過制度及培訓等方式對其整合[2]。包國憲、冉敏分析了政府、民眾、企業(yè)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主體所蘊含的不同價值取向對政府評估工作的影響[3]。盛明科指出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應堅持公眾本位價值取向,建立政府主導、公眾廣泛參與的多元主體治理體系[4]。范永茂論述了公眾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的重要性[5]。在指標體系的設置方面:連維良等人提出“四位一體”的地方政府績效管理體系[6]。陳天祥、陳芬研究影響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內部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7]。在評估方法的選擇方面:彭國甫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和DEA模型選取湖南省11個政府的公共事業(yè)管理績效進行實證研究[8-9]。顏佳華等人進行基于BP神經網絡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研究[10]。徐友浩和吳延兵將顧客滿意度運用在政府績效評估中[11]。
通過回顧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在評估主體和指標體系設置方面,以往的研究注重公眾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的重要性,對績效評估主體的研究停留在現有認識基礎上;在評估方法的選擇方面,以往的研究側重于將現有的模型方法應用于具體的實例中,而沒有提供真正符合我國國情、具有針對性和普適性的政府績效評估新模式。
伴隨西方發(fā)達國家政府績效評估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理論的深入發(fā)展,我國在20世紀末開始對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內容展開研究,盡管缺乏經驗和資料,研究的條件也有限,但研究的起點高,發(fā)展勢頭較好。從通論介紹性研究轉向本土化專題研究,到側重對政府績效評估微觀技術層面的研究,再到總結反思性研究[12],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工作從未停止,政府績效評估實踐工作更是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地方政府廣泛開展政府績效評估工作,在方法和模式上不斷探索。
目標管理是政府績效評估最常用方法之一,強調組織群體共同參與制定具體可行且能夠客觀衡量或者量化的目標。例如,青島市以“科學民主的目標化決策機制、責任制衡的剛性化執(zhí)行機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監(jiān)督機制、獎懲兌現的導向化激勵機制”為核心目標的績效評估體系作為政府目標管理的典范受到廣泛關注[13]。在青島市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建立了嚴密的目標網絡,同時注重利用評估結果,有效地將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評估結合起來,但在評估的過程中需要羅列繁多的指標,并以指標作為依據,導致政府工作過程及未列入目標體系的其他方面被忽視。
以提高公民滿意度為目的的政府績效評估模式,強調對政府部門及其公務人員履行職能的社會效果的評估。例如,廈門市實施的民主評議行業(yè)作風,上海市開展的旅游業(yè)和通信行業(yè)行風評議,河北省組織的司法和行政執(zhí)法部門評議以及各地開展的“萬人評政府”等,都是以提高行業(yè)服務質量和水平為目的的績效評估模式。這一類的政府績效評估模式,強調公民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公眾利益訴求多元化且信息收集相對困難,不利于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進行。
作為政府績效評估方法的“3E”評價法本質上只強調經濟性,較為片面。而政府部門強調以服務公眾為職責,具有非營利性,運用“3E”評價法難以對政府的投入、產出進行量化。政府所開展的工作離不開政府之間交流互通,在實際工作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漏洞,都有可能直接影響最終工作完成的質量。因此,在評估政府績效的過程中,注重政府工作整體性十分重要。
標桿管理法強調以最先進的基準來進行學習和效仿,容易導致組織競爭戰(zhàn)略的趨同。只是簡單的效仿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組織中亟待改進的某一方面;相反,可能掩蓋組織本身真正需要改進的部分。對于政府來說,由于各部門的職能配置不盡相同,難以通過簡單的效仿來實現政府工作的提升。因此需要創(chuàng)建一種吸收標桿管理法的優(yōu)勢,確立政府工作的目標計劃,并在每一個工作階段結束后把工作結果和計劃進行比較,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評估并反饋,以對下一階段的工作做出調整,將比較與評估融為一體的評估模式。
平衡記分卡是一種綜合的多維度平衡評估方法,以信息為基礎,以顧客滿意度為導向,動態(tài)實施企業(yè)戰(zhàn)略的戰(zhàn)略管理系統。從顧客、財務、內部經營、學習與成長來管理組織的績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平衡記分卡的指標數量過多且各指標權重的分配比較困難,并且沒有對一些指標做出具體量化分析,降低了操作性。
總之,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理論體系尚未成熟,政府績效評估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傳統的政府績效評估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亟須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以促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起源于西方的績效棱柱模型是一個系統全面的績效管理框架,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運用于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工作。因此,本文基于績效棱柱模型及相關理論,嘗試提出一種新的政府績效評估模式——“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以期為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完善政府績效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2000年,英國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教授安迪·尼利(Andy Neely)與安德森咨詢公司克里斯·亞當斯(Chfs Adams),在平衡計分卡(BSC)的基礎上,聯合開發(fā)一個三維績效框架模型(The Performance Prism)。這個模型用棱柱的五個面分別代表組織績效存在內在因果關系的五個關鍵因素,即利益相關主體滿意、利益相關主體貢獻、組織戰(zhàn)略、組織能力和業(yè)務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績效棱柱模型圖
績效棱柱模型是一種全面并且易于理解的績效管理框架,它從只關心一個或兩個利益相關主體轉變到逐步關心組織重要的利益相關主體。組織人員和利益相關者如“一根繩上的螞蚱”,相互關聯的同時與組織密不可分。既關注利益相關主體的貢獻,也關注利益相關主體的滿意;既強調利益相關主體價值的取向,也測量利益相關主體對組織所做的貢獻。
這一模型有較強的系統性,模型涉及工作前的規(guī)劃、工作中的控制以及工作后的評價,既注重工作的結果,也重視工作過程和能力評價。將這一模型應用于政府部門的績效評估工作中,可以促進政府部門戰(zhàn)略的實施。同時績效棱柱模型具有理念的突破,從只關注一個利益主體到關注利益相關者的貢獻和滿意度,強調績效評估的起點是根據利益相關者的愿望和要求創(chuàng)造價值,而不是簡單的戰(zhàn)略性的完成工作。我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切實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綜合考慮績效棱柱模型的優(yōu)勢,應用此模型進行政府績效評估模型的理論研究,有利于彌補以往政府績效評估理論研究的不足,提高政府績效評估水平。
系統而全面的評估體系,使得績效棱柱模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一個組織的工作。已經有一些學者對該模型進行應用和拓展。比如,倪星、余琴將績效棱柱模型與關鍵績效指標方法綜合,提出加強地方政府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14]。陳法池等人將績效棱柱模型運用于電網資產管理指標的研究中[15]。姜英兵根據對績效評估工具的研究分析,認為績效棱柱可以彌補傳統評估工具的缺陷而嚴謹地構建績效評估的理論體系[16]。楊文培、李靜分析了節(jié)能減排利益相關者績效棱柱模型[17]。于博從平衡計分卡及績效棱柱理論的視角研究企業(yè)信息化績效評價[18]。安迪·尼利等人對績效棱柱模型中的測量方式、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進行論述,并選取敦豪(DHL)公司進行案例分析[19]等,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對政府績效評估模式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創(chuàng)新。能否基于績效棱柱模型對政府績效評估模式進行探究,尤其是設計一個符合我國國情、適合我國政府運作的績效評估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績效棱柱模型以西方國家制度為背景,以應用于企業(yè)為基礎,其中的內容大多與企業(yè)建設發(fā)展相關,政府與企業(yè)相比,有目標多元、產出不易測量、信息收集難等特點,直接應用這一模型進行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并不適用。因此,本文基于我國國情,擬對績效棱柱模型進行拓展。首先,完善模型的要素內容,例如,在績效棱柱模型中涉及的相關利益者即為政府和行政相對人,政府的組織能力應該表現為對政策的執(zhí)行能力等。其次,融入新的機制,在績效棱柱模型中,組織在利用績效棱柱模型進行績效評估時,強調的是根據實際與標準進行對比,單純地依靠固定的標準,不利于產生新的改進機制,在政府績效評估的過程中,汲取績效棱柱模型中根據事務內在的因果關系確定評估要素,在把實際與標準進行對比的同時,融入展望和反饋機制。最后,對績效棱柱模型進行擴充完善,將模型中涉及的因素應用數學方法進行量化,使政府績效評估工作更加切實可行。綜上分析,將績效棱柱模型擴展后用于政府績效評估工作具有可行性。因此,本文以績效棱柱模型為基礎,以國內外已有績效評估方法為輔助,嘗試設計“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政府績效評估方法,研究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試圖修正傳統績效評估模式的缺陷,強調政府績效評估過程的整體一致性,各個部分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為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雙e螺旋循環(huán)”是一種新的政府績效評估模式。這一模式以平衡和全面為基本點,從工作計劃、執(zhí)行能力、辦事流程、財政支出、政府業(yè)績和跟蹤反饋等六個因素,將政府工作分解為可以操作的衡量指標,以政府工作開展的順序為基礎,對政府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并對政府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實現進行跟蹤反饋。在評估過程中將比較和評估相結合,真正使政府績效評估發(fā)揮不斷改進政府工作績效的作用。
“雙 e”即平衡(equilibrium)和全面(entirety),作為兩個基本點貫穿在整個績效評估過程中。平衡即評估的指標平等均衡,全面即指標設置包含整個績效評估的過程,不是單純強調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按照工作流程,第一,政府制訂詳盡可行的工作計劃是最基本的;第二,政府要有足夠的能力來執(zhí)行計劃,如人力、物力、財力等,即執(zhí)行能力;第三,按照計劃,開始具體實施,即辦事流程;第四,政府部門運行成本應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因此需要考慮政府的財政支出;第五,評估政府最終取得的成效,即政府業(yè)績;第六,跟蹤反饋,總結優(yōu)缺點,并及時反饋給政府部門,可取之處繼續(xù)發(fā)揚,不妥之處規(guī)避摒棄,在下一輪政府工作中將不斷改進,并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政府績效的螺旋上升。
以上六個因素,即工作計劃、執(zhí)行能力、辦事流程、財政支出、政府業(yè)績、跟蹤反饋,在整個政府工作中缺一不可。綜合績效棱柱模型,整個政府工作要考慮利益相關主體的愿望和要求,在政府工作中,相關的利益主體即政府和行政相對人。在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政府作為被評估對象,與政府工作服務的對象即行政相對人同等重要,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政府工作流程之外所要考慮的內容,因此做單獨劃分。將以上六個因素組合在一起,得到初始模型,見圖2。按照“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的基本原理,整個政府的評估活動是依照工作的流程由1至6進行的,并且在最后一步進行反饋,形成一個有方向的無限循環(huán)體系。因此,進一步完善此模型,如圖3所示。
圖2 “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的初始模型
圖3 “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的最終模型
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中,政府工作的完成離不開工作計劃、執(zhí)行能力、辦事流程、財政支出、政府業(yè)績、跟蹤反饋等六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政府是多元理性的,需要同時兼顧多重公共利益引發(fā)的工作目標,所以在特定時期內必須將有限的組織資源聚焦于戰(zhàn)略性問題,才能抓住主要矛盾,進而更好地實現統籌兼顧[20]。因此,“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強調在整個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遵循平衡和全面的基本原理。
在對政府績效進行評估時,必須明確相關利益主體。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中,涉及相關利益主體滿意度和相關利益主體貢獻,二者缺一不可。我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政府部門在開展工作時,涉及的利益主體包括政府工作人員本身和行政相對人。赫伯特·西蒙認為,在組織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其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學者包雅鈞指出,行政體制一旦形成,有關組織機構也就形成自身的利益,并總趨向于擴展自身的利益[21]。因此,“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強調,在政府部門的評估工作中,利益相關者除了政府部門本身以外,還應該包括行政相對人,以保證客觀公正的評估結果。
工作計劃,可以保證評估工作的有序進行,為了使政府更好地發(fā)展,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根據工作要求及未來發(fā)展制訂完備的計劃。在評估政府部門時,需要考慮到工作計劃的相關方面,包括組建工作人員,提供相應的工作描述,或為其提供必要的培訓,安排候補人員;確定工作所需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等,并對資源做可行性分析;重點分析工作預算方案,在實踐工作中,財政支出的總體水平應與計劃方案保持大體一致;制訂合理的計劃實施方案以及應急備選方案等,如圖4所示。
圖4 工作計劃因素的評估指標
執(zhí)行能力,反映整個政府部門的工作能力,體現在行政作風、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核心價值觀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是政府績效的保障。行政作風本質上就是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和行為風格,腐敗是公共權力的異化,衡量腐敗人員占總行政人員的比重能夠有效的反映行政作風,思想作風和領導班子建設是行政作風的有力抓手;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科學性和穩(wěn)定性、政策執(zhí)行的公正性也是影響執(zhí)行能力的重要因子;核心價值觀是組織遵循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直接影響組織工作人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而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機制,除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協調能力和應急能力以外,重點考慮公務員本科以上學歷者比重、人力資源開發(fā)戰(zhàn)略規(guī)劃、工資和退休制度等,如圖5所示。
圖5 執(zhí)行能力因素的評估指標
辦事流程,是整個政府工作的程序,關系各個政府部門在工作中進行交接轉換的問題,完善辦事流程是對政府資源和結構的優(yōu)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績效、完成工作目標。以往層層遞進金字塔形的政府結構形成冗雜的政府工作流程,新時期提倡“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服”改革,目的都在于提高政府績效水平。辦事流程主要包括內部的規(guī)章制度、政務管理、政府接待工作、工作崗位與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政務管理涵蓋政務公開度、政府電子網站訪問次數和政務工作信息化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要求,政府部門的工作正在逐步公開透明、高效便民,如圖6所示。
圖6 辦事流程因素的評估指標
財政支出,即為了達成目標而消耗的資源。主要包括政府運行成本,即行政經費開支和行政人員的工資總額;政府投資成本,即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和政府優(yōu)惠政策的投入;政府管理額外成本,即單位GDP消耗、政府權力尋租導致的財政損失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的內耗和沖突。作為以公眾利益為導向的政府部門,在開展行政活動時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有效的成本分析是政府績效提高的基礎,只有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好財政支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控制行政人員規(guī)模,精簡行政機構,理順部門關系,打擊權力腐敗等,才能不斷提高政府績效水平,如圖7所示。
圖7 財政支出因素的評估指標
圖8 政府業(yè)績因素的評估指標
政府業(yè)績,是政府依據工作計劃、遵循辦事流程、在合理成本內實施行政活動后所取得的實際工作績效。政府績效的水平取決于執(zhí)行能力的高低,而判斷的依據就是政府取得的具體業(yè)績。因此,政府業(yè)績是“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六個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可以從經濟發(fā)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與環(huán)境等四大方面評估政府業(yè)績,具體如圖8所示。
跟蹤反饋,包括收集和反饋信息的效率、工作總結的應用以及與工作計劃的銜接。有效的跟蹤和反饋可以促進政府和公職人員的工作不斷完善,從而提升政府績效水平。在一項政府項目或行政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和結束后,都應該進行及時的跟蹤,并把信息及時反饋給決策層及所涉及的相關部門,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行政活動提供借鑒。跟蹤反饋是保證政府績效實現不斷螺旋式向上循環(huán)的關鍵,如圖9所示。
圖9 跟蹤反饋因素的評估指標
在政府績效評估工作中,工作計劃、執(zhí)行能力、辦事流程、財政支出、政府業(yè)績、跟蹤反饋等六個因素根據其在評估過程中的重要程度有所偏重。根據AHP(層次分析法)可以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可以對非定量事件進行定量分析。
在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計算時,應根據研究內容構建層次結構模型,繼而構造各層次的判斷矩陣,計算重要性排序,最后進行一致性檢驗并確定總權重。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各因素權重確認的過程中,由于只涉及一個層面的權重確定,因此簡化應用層次分析法,首先將工作計劃、執(zhí)行能力、辦事流程、財政支出、政府業(yè)績、跟蹤反饋等六個因素分別定義為A1到A6六個指標,如圖10所示。
將六個指標兩兩進行比較,同等重要為1∶1,稍微重要為1∶3,較強重要為1∶5,介于二者之間為2或4。例如,將A1與A2進行比較,即工作計劃與執(zhí)行能力相比,執(zhí)行能力稍微重要,因此A1與A2的比為1∶3。將A1與A3進行比較,即工作計劃與辦事流程相比,辦事流程相對重要,但辦事流程與執(zhí)行能力相比不重要,因此與前者之比相較小一些,因此A1與A3的比為1∶2。以此類推,得出六個因素兩兩相比的度量表,如圖11所示。
按照層次分析法的度量表進行因素重要性的比較,形成一個六階矩陣。計算出矩陣的特征向量,對矩陣的各列進行求和計算,對每一列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表A。
圖10 A1-A6指標定義
圖11 六個因素兩兩比較分析
其中,以表A各列元素值除以各列和(SUM-A)
即可得到一個新的矩陣如表B所示。例如,用表A中(A1,A1)對應的數字1除對應列的和13即可得到表 B(B1,B1)對應的數值 0.077;用表 A 中(A1,A2)對應的數字1/3除對應列的和5.667即可得到表 B(B1,B2)對應的數值 0.059。
在表B中,可以看出每列的和為1。對每一行進行求和,得出特征向量,對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之后用各行元素除元素的和,如用表B中(B1,SUM-B)對應的數字0.466除元素的和6,得出B1對應的指標權重為0.078,即7.8%,以此類推得出六個指標的權重。最后根據一致性檢驗,得出檢驗系數CR<0.1,認為該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具有滿意一致性。
表B
因此,在運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進行政府績效評估時,應重點關注政府業(yè)績(39%)和執(zhí)行能力(21%),重視政府的辦事流程(15%)和財政支出(10%),并考慮政府的工作計劃(8%)和工作結束后的跟蹤反饋(7%)。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進行量化計分方法。
圖12 “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六個因素比重圖
首先,政府部門應如實填寫“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中各指標的實際完成情況,評估者對完成情況所形成的評估量表進行賦分。滿意為100分,比較滿意為75分,基本滿意為50分,不太滿意為25分,不滿意為0分。計算出參評部門在各層面的滿意率、比較滿意率、基本滿意率、不太滿意率和不滿意率。例如,各層面的比較滿意率=比較滿意票數÷(投票總數-不了解票數)。
其次,對各層面的參評人員權重賦值。這一問題涉及政府績效評估主體的研究,如前文所述,在對評估主體的研究理論中,主要的評估主體包括政府自身、公眾和第三方評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綜合考慮評估者與實際參評部門的接觸情況、掌握評估信息的多少等進行權重賦值。如對于普通市民,由于信息量限制,政府部門的實際工作了解程度有限,可能對參評部門的判斷與實際情況產生偏差,因此在評估過程中賦予普通市民相對較低的權重值,并加權計算各部門平均滿意率、比較滿意率、基本滿意率、不太滿意率和不滿意率。例如,平均比較滿意率=∑(各層面比較滿意率×各層面權重)×100%。
最后,根據評估結果,計算各政府部門的實際得分,對參評政府部門由高到低進行排序。評估得分=100×平均滿意率+75×平均比較滿意率+50×平均基本滿意率+25×平均不太滿意率+0×平均不滿意率。
政府績效評估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包括績效評估主體的確定、績效評估手段和方法的選擇、績效評估指標的制定、績效評估對象的選擇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績效評估過程中都有著重要意義??茖W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模式是政府績效水平不斷提升和改進的根本保證?!半p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一種新模式,能夠促進政府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并使政府績效管理水平不斷在更高的起點上達到螺旋式上升。首先,需要選擇出合適的政府績效評估主體,在政府部門的評估工作中,利益相關者除了政府部門本身以外,還應該包含公眾等來自政府外部的評估主體,從而促進實現客觀公正的評估結果。其次,由主體通過相應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政府部門進行評估,根據“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總結出政府部門計劃目標的完成情況,在比較中評估,找到缺點和不足,進行展望并及時反饋給主體。
政府績效評估是對政府職能實現程度的檢視,指引著政府各項管理行為,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chuàng)新的重要引導力量[22]。自政府績效評估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各級政府不斷創(chuàng)新評估機制和方法,在實踐中總結出多種評估方法,促進了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發(fā)展?,F有政府績效評估模式大多產生于西方,不完全符合我國的政治體制,目前關于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通常將數學模型直接應用于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缺少系統的總結和創(chuàng)新,在現實中仍然難以適用。績效棱柱模型的引入,對于提高政府部門績效管理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新的“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應用此模式進行政府績效評估,有助于促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增強政府績效評估的科學性,提高新時期政府服務的水平,推動政府管理活動在更高的起點達到螺旋式上升,從而不斷提升政府績效管理能力?;谝陨涎芯拷Y論,在應用“雙e螺旋循環(huán)”模式對我國政府進行績效評估時,具體提出建議:一是要重視跟蹤反饋在整個政府績效評估中的重要性,對政府工作進行跟蹤反饋是更好地完成下一次工作的有利條件;二是要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政府部門的獨特性,對此模式中的評估指標進行適當調整。
[1]范柏乃.政府績效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2.
[2]彭國甫,盛明科.政府績效評估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差異及其整合[J].學習與探索,2008,(5):82-86.
[3]包國憲,冉敏.政府績效評價中不同主體的價值取向[J].甘肅社會科學,2007,(1):103-105.
[4]盛明科.政府績效評估主體體系建構的問題與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8-72,85.
[5]范永茂.重塑公眾主體地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之主體構建問題[J].中國行政管理,2012,(7):35-39.
[6]連維良,吳建南,楊宇謙.“四位一體”:地方政府績效管理體系的案例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7-52.
[7]陳天祥,陳芬.影響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多維因素[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88-93.
[8]彭國甫.地方政府公共事業(yè)管理績效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及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1):129-136.
[9]彭國甫.基于DEA模型的地方政府公共事業(yè)管理有效性評價——對湖南省11個地級州市政府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5,(8):128-133.
[10]顏佳華,寧國良,盛明科.基于BP神經網絡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5,(6):125-130.
[11]徐友浩,吳延兵.顧客滿意度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的運用[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325-328.
[12]張玉亮.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理論回顧、觀點梳理及發(fā)展前瞻[J].理論與現代化,2008,(4):84-89.
[13]杜世成.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青島市實施目標績效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求是,2004,(24):18-19.
[14]倪星,余琴.地方政府績效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BSC、KPI與績效棱柱模型的綜合運用[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702-710.
[15]陳法池,等.基于績效棱柱模型的電網資產管理指標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5,(20):53-55.
[16]姜英兵.績效三棱柱模型:啟示與借鑒[J].財經問題研究,2002,(7):60-63.
[17]楊文培,李靜.節(jié)能減排利益相關者績效棱柱模型分析[J].會計之友,2015,(11):56-59.
[18]于博.基于平衡計分卡及績效棱柱理論的企業(yè)信息化績效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9]安迪·尼利,克里斯·亞當斯,邁克·肯尼爾利.戰(zhàn)略績效管理:超越平衡計分卡[M].李劍鋒,等,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4.
[20]方振邦,羅海元.政府績效管理創(chuàng)新:平衡計分卡中國化模式的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12,(12):25-29.
[21]包雅鈞.新一輪政府職能改革評估——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43.
[22]彭文龍,廖曉明.重塑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動力機制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6,(7):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