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伊藤博文被認為是“日本憲政之父”,在推動日本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一生是日本由幕府時代走向現(xiàn)代的見證,也是日本由封建社會轉(zhuǎn)向近代社會過程中的縮影。雖然伊藤博文對日本的歷史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且正面的作用,但是對于日本周邊國家來說,尤其是中國與朝鮮,他卻扮演著一個殘忍的侵略者的角色。他一步步將朝鮮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使其一度徹底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他雖然不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始作俑者,卻是旅順和威海衛(wèi)城屠城的計策制定者、占領臺灣的罪魁禍首;他是中日《馬關條約》的日方全權代表,利用威逼利誘的手段,脅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伊藤博文于1841年10月16日出生于日本周防國熊毛郡束荷村。他出生時家境窮困潦倒,其父親十藏在束荷村村正家里做幫工。由于十藏生性粗放、不擅長理財、好逸惡勞,不久便債臺高筑,被村正辭退。此時,十藏的收入已經(jīng)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因此便將伊藤博文寄養(yǎng)在他的岳父家中,自己獨自出外地謀生,這時的伊藤博文年方7歲。在兩年多的寄居生活里,伊藤博文本應像他的母親一樣,舉止謹慎得好似林妹妹進賈府一般,可事實并非如此。伊藤博文生得虛弱,身體瘦小,臉色蒼白,這和他窮困的家境無法為其提供富足的生活有關。因此,周圍的小伙伴們經(jīng)常開他的玩笑:“你是一個葫蘆,青葫蘆,快喝點兒酒把臉弄得紅起來吧。”然而,這個弱不禁風的、過著寄居生活的少年卻得了個“禍害星”的稱號。家境窮困卻又過著寄居生活的伊藤博文養(yǎng)成了一種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習性,正如伊藤博文的老師吉田松陰所說,“年輕的伊藤博文就具有了周旋家(外交家)的風度”。當時的日本農(nóng)村流行著一種類似于警察與土匪的游戲,孩子們分成兩隊從事作戰(zhàn)游戲,年幼的伊藤博文總是喜歡做一隊的隊長。而由于其性格堅強、機智詭詐,他也總是得以成為隊長指揮年長的少年們。有一年初冬的時候,伊藤博文照例統(tǒng)率一隊“作戰(zhàn)”,由于對方孩子的年齡比本隊的年長且身體強壯,在正面的戰(zhàn)斗中,本隊的戰(zhàn)況極其不好、節(jié)節(jié)敗退。作為隊長的伊藤博文便召集隊員商量對策。在隊員們一籌莫展時,伊藤博文想出了火攻的對策。他命令大家將對方引誘到枯槁的蘆葦叢中,集中大量隊員堵住“敵人”的退路,然后從上風處點火。最終的勝利自然歸屬于伊藤博文一方,但是好幾個小孩都因此被火燒傷,他的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到受傷的小孩兒家里賠禮道歉。當時的伊藤博文還沒有讀書,這類似于《三國演義》里火燒博望坡的情節(jié),應該不是從書本里得來的知識,是不是從大人講的故事中學來的,我們不得而知。這件事證明了伊藤博文身上所具有的狡詐、不擇手段的基因,這在其以后參加的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的活動中深有體現(xiàn)。
伊藤博文直至成長到十四五歲還只是一個童仆,在鄉(xiāng)下過著平庸的村童生活。這時的他和許多鄉(xiāng)村兒童一樣,沒有什么青云之志。當時的天下形勢風云突變,他一點兒也不知道,他甚至不知道日本國的存在,他所生活與了解的世界只存在于口耳相傳的范圍。然而,時勢造人,在他從少年過渡到青年的敏感時期,日本發(fā)生了一個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這就是1853年美國佩里艦隊駛?cè)肫仲R港,開始叩擊閉關鎖國的日本的鐵門。此時的大清帝國早已被迫打開了一扇窗,懵懂地看著陌生的世界而不知所措。伊藤博文這個時候正在做來原良藏的童仆。浦賀灣一聲炮響驚破了伊藤博文的村童夢,通過他的主人來原良藏這個將要擔當國難的人,他將開始了解日本,放眼世界。
伊藤博文的青年時代,實際上是他追隨前輩人的時代。他最先追隨來原良藏,后來師從明治維新的先驅(qū)者吉田松陰。吉田松陰被處以死刑后,他便追隨被稱為“明治三杰”之一的木戶孝允,搏擊于時代的大潮中。
伊藤博文遇刺
馬關即現(xiàn)代的日本山口縣下關市,是日本著名海港。馬關對于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在馬關的活動使他的外交才能得到初步展現(xiàn),也確立了其在明治政府中不可或缺的外交地位。馬關可以看作伊藤博文政治發(fā)跡的起點。1863年5月23日,一艘美國輪船駛進了馬關海峽,因為海潮退落得很低,輪船不得不拋錨停泊,等待夜晚漲潮。不久,太陽落山,夜色蒼茫,忽然不知從哪里冒出兩艘帆船,向著美國船靠近,突然炮聲連續(xù)地響起來,原來這是長州藩的兩艘軍艦奉了幕府的命令開始炮擊夷船。美國船沒有預料到此事,來不及起錨,便將錨鏈切斷逃走了。這是馬關“攘夷”的第一聲炮擊。隨后,又有幾艘法國船、荷蘭船遭到不同程度的炮擊,很快各國獲悉了日本的“攘夷”舉動,自然激怒了各國公使。在近代的國際秩序中,這種舉動無法見容于已經(jīng)締結(jié)了修好合約的國家之間。日本國內(nèi)存在的過激的“尊王攘夷”派與開國派之間的斗爭導致了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此時的日本處于幕府統(tǒng)治末期,一些強大的藩可以自行制定政策,也可以拒絕執(zhí)行西方國家與幕府簽訂的修好合約,因此“倒幕”與“攘夷”往往連在一起。此時的伊藤博文已經(jīng)在英國學習了一年,他從報紙中得知了這一“攘夷”運動后,便急匆匆趕回國。在本國商船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美、法、英、荷四國決定組織聯(lián)合艦隊,準備對馬關進行攻擊。伊藤博文此時剛好從英國回到日本橫濱。他深知一旦開始攻擊,日本必將一敗涂地,日本將不得不像大清帝國一樣,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甚至淪為殖民地,他一方面請求英國人加瓦爾費力斡旋,爭取總攻之舉延期;另一面設法求見長州藩主。最終,英國公使阿爾科克表示愿意等待他努力調(diào)停,務必達成和平解決,同時對伊藤博文的能力表示懷疑。
“但是,假如你的勸說不起作用,那么聯(lián)合艦隊將要炮擊馬關,那時你將怎么辦,打算再去英國嗎?”阿爾科克這樣問。
“不,那時我將要做‘攘夷’軍的先鋒,戰(zhàn)死于疆場?!币撂俨┪牡幕卮鹗褂古氖仲潎@。后來伊藤博文成為明治政府的柱石,一生經(jīng)歷了外交上的一切困難事件,其機智的處理方式此時已初見端倪。
后來,由于“攘夷”派的固執(zhí)及“倒幕運動”的需要,最終導致了聯(lián)合艦隊對馬關的攻擊。馬關的炮臺不斷失守,長州藩最后不得不委派伊藤博文等簽訂了《馬關修好合約》,合約規(guī)定了外國船只應享有友好的待遇,并且禁止長州藩修建炮臺,由聯(lián)合艦隊四國公使商議戰(zhàn)爭賠款問題。在此次談判中,四國公使提出了租借彥島的要求,租借是什么意思,伊藤博文似乎不懂,但是,他覺得這有失國家體面,所以竭力予以拒絕。結(jié)果,對方將這“條款”撤回,和議結(jié)束了。條約締結(jié)后,雙方代表在馬關舉行盛大的交涉與歡慶晚會,以伊藤博文為主的長州人與英國人等的交涉及歡慶給英國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這對于英國后來的對日政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也為伊藤博文后來利用英國人來“尊王倒幕”起到了啟發(fā)作用。后來伊藤博文之所以能夠包攬日本的對外交涉,其緣由便孕育于此時。因此,馬關炮擊事件在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即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可看作與此有關,此時的馬關頗有些“一戰(zhàn)”德法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時被希特勒從博物館里拖出來的列車的味道。
一般認為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始作俑者,他當時兩次解散議會,處于政治的困境,所以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然而這種觀點忽視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日本軍部。日本的軍部力量是自“倒幕運動”以來發(fā)展起來的一支好戰(zhàn)的政治力量。日本近代以來的多次戰(zhàn)爭行動無不與軍部系統(tǒng)有重大關聯(lián)。其實,最先叫囂“討伐中國”的是日本軍部,當時他們正熱衷于對外強硬,并且傾日本全國之力在朝鮮取得的兩次戰(zhàn)爭勝利,使得日本人高估了自己國家的實力,并通過戰(zhàn)爭宣傳提升了國民的政治敏感度。于是,國民便立即附和這種聲音,最后由伊藤博文奏請宣戰(zhàn)的詔敕:伊藤博文考慮到日本國力弱小,并且擔心戰(zhàn)爭會對國內(nèi)造成重大的災難,因此他被主戰(zhàn)派稱為怯懦的武士。隨著中日戰(zhàn)爭的進行,事實證明了伊藤博文的擔心,日本國內(nèi)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暴亂。
當中日之間因為朝鮮問題交涉緊張起來的時候,日本參謀總長川上操六決心出兵,但也預料到以對外軟弱著稱的伊藤博文不肯輕易發(fā)兵,所以他決心以欺騙的手段開始戰(zhàn)爭。某天,川上操六故意不說出開戰(zhàn)的意圖,而要求伊藤博文派一個師團兵力往朝鮮,說是要以此來緩和輿論。伊藤博文對于要那么多的兵力覺得驚訝,因而不答應他說:“一大隊可以吧?”“派遣一大隊的兵力到外國去,一點兒也不起作用。如果出兵,那么總得是一個師團才行,起碼也得一個混成旅團,否則做參謀總長的便負不起軍事的責任?!贝ㄉ喜倭卮?。伊藤博文面有難色,但因為川上的請求懇切,加上對于“旅團”這一詞稍覺安心,所以才答應了出兵??墒牵粋€混成旅團的兵力與一個師團的兵力差不多。身為文官的伊藤博文實實在在地上了一個大當,終于被“卷入”戰(zhàn)爭的旋渦中。在宣戰(zhàn)之后,伊藤博文身為首相,又是國家元勛,只能全力以赴地投入戰(zhàn)爭。
伊藤博文的歐美考察經(jīng)歷讓他認識到:“與中國開戰(zhàn),即使日本勝利了,其結(jié)果怎樣呢?恐怕衰老的帝國會忽然遭逢瓜分的悲遇而受其影響,處于最困難地位的就是日本,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不論屬哪一方,其實都將盡為歐洲各國所有?!彪S著日軍的接連勝利,第一階段作戰(zhàn)大體完成。當時已經(jīng)到了冬季,寒風凜冽,海面將要結(jié)冰。當時日本朝廷有兩種策略:一是仍屯兵于遠東,以待春天到來;二是日軍直沖北京,與中國達成城下之盟。伊藤博文此時堅決主張屯兵遠東,在他的意見書副本中表示了如下意思:天寒地凍,海上交通運輸極為不便。中國海軍雖無出戰(zhàn)勇氣,卻并未完全喪失戰(zhàn)斗力。很難將第二軍的大部分軍力輸送到山海關。如果僥幸實現(xiàn)戰(zhàn)爭目的,清朝的朝野震動,暴民四起,就會進入無政府狀態(tài),這是中外的共識,各國必將進行干涉,此時日本則難收戰(zhàn)爭之利。鑒于此,他主張立即屠威海衛(wèi)城,并占領臺灣島。因此,日本才得以充分收取侵華戰(zhàn)爭的利益。
在此,我們看到伊藤博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政治人物。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伊藤博文作為日本的全權代表與清政府的代表李鴻章在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在條約的協(xié)商過程中,伊藤博文更是對李鴻章所代表的清廷用盡了威逼利誘的手段,致使日本取得了戰(zhàn)爭的所有成果。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政治的強人,他四度出任首相,為日本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這種制度能夠有序地進行政治上的和平演變,也使日本逐步從一個落后的閉關鎖國的封建小國戲劇性地躋身于強國之林;他又是一個軍國主義者,制定和推行了侵略中國、朝鮮的政策。如果俾斯麥要對德國的軍國主義負責的話,有“東洋俾斯麥”之稱的伊藤博文則要對日本的軍國主義負責。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這使得他通過培養(yǎng)朝鮮皇太子來統(tǒng)治朝鮮的計劃落空。明治政府在日比谷公園為伊藤博文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以表彰他對日本做出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