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人文藝術(shù)中心,湖北宜昌 443000)
攝影術(shù)從西方傳入東方,多由傳教士、報道者、旅行者、官員及家屬攜帶而至。
關(guān)于中國攝影之源流,胡志川、馬運增主編的《中國攝影史1840—1937》曾以“攝影技術(shù)的傳入”“中國最早的攝影者”為研究節(jié)點,進行過闡述。早期在中國活動的外國攝影家在中國攝影初創(chuàng)時期為傳播攝影技術(shù)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遜與于勒·埃及爾、費利斯·比特、彌爾頓·米勒一道成為中國攝影史上繞不開的人物。
國人關(guān)于約翰·湯姆遜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記錄的晚清時期的中國影像。近年來湯姆遜在中國廣東、浙江、福建、海南以及北京、內(nèi)蒙一帶的歷史影像多有發(fā)掘,因他在這些地區(qū)輾轉(zhuǎn)游歷時間相對較長,傳承于世的攝影圖像居多,故而令湯姆遜曾經(jīng)艱難歷行的長江三峽影像之旅成為一段深藏難知的陳年舊事。當古老的三峽因水電工程的興建而在新世紀之初發(fā)生了滄海桑田之巨變的當下,再觀湯姆遜一百多年前的三峽舊影,其人其作意義凸顯。
1867年10月,約翰·湯姆遜踏入中國香港,這是他攝影生涯當中聞名于世的“中國之旅”之發(fā)韌。湯姆遜先后在廣東、澳門、臺灣、天津、北京、福建等地游歷拍攝,1871年10月,他抵達上海。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湯姆遜自長江逆流而上,從湖北西部乘船進入四川,三峽是他的必經(jīng)通道。在此期間,湯姆遜被雄奇險峻的峽江自然地理和繁蕪粗礪的民間生活深深震撼,一路拍攝留下了關(guān)于長江三峽的最早的一批歷史影像。
約翰·湯姆遜(1837—1921),出生于蘇格蘭煙草商人家庭。15歲左右,他就在光學儀器廠里當學徒,隨后在一所學院藝術(shù)系的夜校班學習,此間掌握攝影術(shù),拿到了“自然攝影熟練證書”。湯姆遜在其兄的引領(lǐng)下來到新加坡,并在此創(chuàng)辦了一家照相館。那個時期,湯姆遜以拍攝人像為主業(yè),但籍此接觸到很多歐洲人。這些人的遠東游歷帶動了湯姆遜探究東方神秘王國的強烈興趣。他先后去過錫蘭、印度,甚至還將自己的照相館移位到泰國,并成為第一個為吳哥窟拍照的攝影師。
1872年秋,湯姆遜完成自己耗時十月的中國長江之旅。他回到英國,并拍攝了倫敦底層的人民。1873年,湯姆遜出版了《福州與閩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1873—1874年,湯姆遜繼續(xù)推出他的第二本中國攝影專集——《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1877年,湯姆遜與阿道夫·史密斯(Adolphe Smish)聯(lián)合出版攝影著作——《倫敦的街頭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該著作通過影像率先反映了城市下層社會人物,也直接促成了湯姆遜在世界紀實攝影領(lǐng)域的先驅(qū)地位。
1879年,湯姆遜成為英國皇家攝影協(xié)會會員。1881年,維多利亞女王指定湯姆遜為御用攝影師。1898年,湯姆遜推出第三本中國攝影著作《鏡頭前的中國》(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1921年10月,湯姆遜因心臟病突發(fā)而辭世。
湯姆遜以其廣泛的世界游歷與拍攝、豐厚而拔萃的攝影作品、一生長達 48年的攝影生涯,被公認為紀實攝影領(lǐng)域的先驅(qū)[1]。湯姆遜在中國的攝影實踐,遍布長江南北,包括香港、澳門、臺灣、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廈門、福州、宜昌、煙臺、寧波等大中城市。在他的攝影底版中,顯影的不僅有晚清政府達官貴人如恭親王奕?、重臣李鴻章、兵部尚書沈桂芬、數(shù)學家李善蘭等顯要人物,也包括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以及當時中國鐵路、水運建設(shè)的景象,對晚清社會民間階層亦有深入攝獵。
湯姆遜以《中國和中國人影像》為代表的系列攝影著作奠定了約翰·湯姆遜在世界攝影史上的地位,他被稱為攝影界的“馬可·波羅”??墒情L時間里,關(guān)于湯姆遜的中國攝影研究沒有實質(zhì)性展開。新世紀前十年,《中國攝影報》首次專版發(fā)表了湯姆遜的福州及閩江攝影研究專題,隨后有多家媒體開始關(guān)注湯姆遜的中國攝影歷程。2009年4月16日,《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攝影展首次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shù)館展出。攝影展展示了湯姆遜拍攝的148幅珍貴的中國晚清攝影作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北京、福建和廣東地區(qū)的風景、人物、建筑、家居生活和街景。展覽組織者姚詠蓓女士說:“我非常高興能將約翰·湯姆遜精妙的攝影作品帶回中國,讓我們的同胞分享歷史的精彩瞬間。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是負面的,但是約翰·湯姆遜的攝影作品卻有力地捕捉到了當時的中國那種不為人知的美和活力。”[2]中國攝影史學界對湯姆遜的關(guān)注明顯增強,該展覽隨后到美國、瑞典開展,關(guān)于湯姆遜的同名著作相繼問世。但是在這些攝影活動與著作中,關(guān)于湯姆遜在中國北部以及東南沿海的攝影歷程撰述較多,而關(guān)于他在長江的游歷、進入三峽拍攝的研究極少涉及,三峽文化領(lǐng)域?qū)τ跍愤d的三峽攝影研究較缺乏。
1872年2月5日,湯姆遜一行抵達湖北宜昌。他們將在武漢雇用的船留在宜昌,另外找了一艘由24名船工組成的船只于2月7日進入西陵峽谷。這一天,正好是中國的除夕。船只曾在峽江右岸的黃陵廟歇息。2月9日,他們來到兵書寶劍峽。湯姆遜在他的著作中寫道:“這里的景象比我們之前經(jīng)過的任何地方都要壯觀。”(圖 1)在青灘,湯姆遜專門為這道異常兇險的灘阻拍攝了兩幅畫面?!暗谝粡埳厦嫖覀儗@段峽谷的入口有了一個總體的觀覽,岸上的村莊就是青灘。急流就位于村子的腳下,在我們那艘張著帆的船的上面一點。”湯姆遜在當?shù)卮迕竦牟焕斫馍踔潦浅种菩缘厝訓|西的情況下,快速地拍攝了青灘急流的畫面?!斑@道急流是整個揚子江上游最壯觀的景象之一。江水從隘口間流出的時候還顯得很平靜,突然它就像一個光亮的玻璃圓柱向下彎去,直落八到十英尺,旋起一道道浪花,咆哮著奔流而下。在這個季節(jié),各種各樣的暗礁增添了拍攝這道急流的危險……我們在這里雇了50名纖夫,用來幫助我們的船越過急流。這里的水流速度估計有八節(jié)……”
圖1 西陵峽
圖2 青灘
在湯姆遜拍攝的三峽圖片中,完整地交代了青灘的地理面貌。其中一幅全景(圖2),以干凈利落的橫斷面式封閉構(gòu)圖,將洶涌咆哮的險灘急流置于畫面的中央,急流如銀鏈一般涮過江面,與寄居在畫面右下隅的4只木船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而那只橫停于畫面正中的黑色大木船兒孤立無援地伸著高高的桅桿,恰到好處地打破了空無一物的長江江面,這一豎多橫的矛盾交匯,似乎正在喻示青灘天塹劍拔弩張的特殊環(huán)境。湯姆遜在很短的時間里,搶拍到這張圖像,結(jié)像卻異常扎實,這些待行的船只上的人物歷歷可辯。
湯姆遜乘船繼續(xù)西進,經(jīng)過歸州,在靠近湖北邊城——巴東的地方,他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當?shù)厝嗽陂_采煤礦。他用多幅照片連續(xù)性地記錄了這里的百姓開采黑煤的實景,并輔以詳細的文字描述。2月18日早上,湯姆遜一行進入了巫峽?!敖谶@里十分平靜,峽谷入口處躍入我們眼簾的或許是這一路上最美的景色。重巒疊嶂,高聳入云,前方最遠處的山峰就像一顆切割過的藍寶石,雪線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懸崖和峭壁的顏色漸漸變深,直到與近處醒目的光影融為一色?!盵3]
湯姆遜先后用豎畫幅與橫畫幅拍攝了巫峽的不二景致。他用文字記錄到,峽江高峰上還墊著厚厚的積雪,天幕已開,薄云在翻飛,嵯峨的巖石沉默無語,江流有聲,可以清晰地看見它們滑走后留下一道道亮白的身影。雖然畫面中空無一人,但是如此嚴謹端莊的構(gòu)圖,將石、水、山及天空規(guī)整有序地定影下來,一分不多,一厘也不少,攝影術(shù)之逼真質(zhì)感在這種靜若止水的畫面中流淌出一股不忍觸碰的莊嚴(圖3)。而在他的著作里,標號為51的這幅作品,正是巫峽東口——官渡口的遠景圖像。長江江面,因為左右岸的擁堵,在畫面中仿佛成了一塊溫順而寧靜的大湖泊。鏡子般的湖面倒映著官渡口兩岸的山際線,影調(diào)由淡及深,再化為幽遠相溶,與蒼穹相映成景(圖4)。
圖3 巫峽
圖4 官渡口
1.湯姆遜并非全程穿越長江三峽
1872年1月20日,湯姆遜一行從漢口開始了他們新的航程。在《從漢口到巫峽》的文字記載中,湯姆遜講道:“很幸運有兩位美國紳士與我同行?!彼麄冊跐h口雇了兩條本地船,一路向西,直抵三峽東口的宜昌。一路上,又遇到雪天,行程并不快速。2月5日,湯姆遜看見了宜昌塔并打量了宜昌城。他們將船留在了宜昌,另雇快船準備入峽前往四川的夔州府。真正出發(fā)的時間已是2月7日,幾個小時后他們進入西陵峽。2月8日是中國農(nóng)歷除夕,天降大雪,他們路過黃陵廟,闖過青灘到達歸州。直到2月18日,方才進入巫峽。穿越巫峽后,他們抵達了四川省的巫山縣。本來計劃繼續(xù)西行到達夔州府,他們乘坐的木船艱難地突破漩渦的襲擊,但惡劣的沙暴天氣使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長江之行中止,從巫山折返回到長江下游。故而,湯姆遜的三峽之行尚不完整,他的鏡頭中關(guān)于瞿塘峽的影像遺憾地缺失。
2.湯姆遜采用膠棉濕版照相工藝
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shù)正式面世時,湯姆遜才兩歲。然而,湯姆遜卻是使用的發(fā)明于1851年的膠棉濕版照相工藝,并將它發(fā)揮到了一個時代的極致。濕版工藝也叫“火棉膠濕版工藝”,由英國攝影師 F.S.阿徹發(fā)明,它不同于達蓋爾發(fā)明的銀版攝影法,而是用酒精將玻璃底版清洗干燥后,將棉花纖維溶于硝酸或硫酸,獲得火棉,再將其溶于酒精和乙醚的混合液中,形成膠狀液體(火棉膠),涂在玻璃板上。玻璃版浸在硝酸銀溶液中產(chǎn)生用于感光的碘化銀,攝影師可根據(jù)現(xiàn)場光線情況進行1~15秒左右的曝光從而獲得可以印制照片的底版。因其拍攝過程中玻璃底板一直處于濕的狀態(tài),故得此名[4]。膠棉濕版照相工藝降低了曝光時間和攝影的成本,生成的影像也更加清晰銳利,因此迅速取代了銀版攝影術(shù)和卡羅版法等工藝。正如湯姆遜所說:“火膠棉濕版法的底版影像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過渡自然,沖印出的照片質(zhì)量更是任何現(xiàn)有技術(shù)所無法超越的。”
1871年4月,湯姆遜從臺灣回到香港,賣掉那個以拍攝人像為主業(yè)的照相館,花大價錢添置了玻璃底版、顯影定影液等材料重返中國內(nèi)陸。在他的中國拍攝行旅中,用數(shù)個木頭箱子來裝玻璃底片,包括14英寸的小版,亦有20 cm*25 cm的大規(guī)格底版。最大的箱子裝滿底片后,非得四個人才能抬得動。不過一年多的時間里,他穿越了古老的三峽峽谷,連同在山東、河北、天津、上海等地共計拍攝數(shù)以千計的玻璃底片,湯姆遜精挑細選出1200塊帶回了英國。在他關(guān)于中國的著作里,多次寫到雇用人力來搬運帳篷、攝影物質(zhì)?!剁R頭前的舊中國》的序言里,湯姆遜還特別道明:他的全部底版都是用濕膠棉方法沖洗的。
3.關(guān)于作品里的那些人物
時下各類傳媒特別是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的興盛,極大地便利了歷史影像的傳播。而不少媒介在選編長江三峽的歷史影像時,摘編到湯姆遜的部分作品。這當中,有兩幅作品頻頻出現(xiàn),卻并非在三峽區(qū)間拍攝,人物的身份常有訛誤。如湯姆遜在《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第三冊中的自述,他們乘船從漢口駛向宜昌,隨后在宜昌換乘新租乘的船只,并雇用了24名新船員,因為他們更適應(yīng)三峽艱險的航運條件。這幅常被視為三峽纖夫的圖片(圖 5)正是湯姆遜一行在漢口與宜昌之間的長江中游路途中所攝,其反映的是船員正在吃早飯。而湯姆遜進入西陵峽所乘坐的船只并不是這一條,所謂三峽的纖夫也不是這幅畫面中的形象了。
圖5 長江中游,船員在吃早飯
圖6 長江中游,翻譯張先生
在漫長的長江中游航行中,湯姆遜曾用整飭的構(gòu)圖精確地抓拍了一幅旅客站在艙前遠眺水面的圖像,其右側(cè)兩名男子肅立觀望(圖6)。此作亦被誤為拍攝的是三峽百姓,但根據(jù)其在著作中對應(yīng)的文字描述以及圖像靠前的序號,其內(nèi)容記載的是湯姆遜在長江中游區(qū)間的航行片斷,圖中主角是他們的翻譯張先生,最左邊的男子是一名船工,張先生的右側(cè)是寧波仆人,此時的船只尚行進在湖南境內(nèi)。
在湯姆遜之前,英國軍官湯馬斯·萊特·布萊克斯頓(Wright Wright Black Houstton)曾于1961年,組織了一次針對中國揚子江上游的探險活動。布萊克斯頓同樣是逆長江而上,經(jīng)過湖北宜昌進入三峽區(qū)域,最遠行至四川省宜賓市。布萊克斯頓根據(jù)自身親歷,繪制了從武漢到屏山縣的長江河道地圖并于1861年發(fā)表,次年獲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fā)的皇家勛章。但是,在布萊克斯頓于1862年出版的著作《在揚子江度過的五個月》(Five months after the Yangtze River)中,卻沒有見到攝影照片,而是采用了系列關(guān)于牛肝峽、巫山峽等的繪圖[5]。
1868年1月,英國旅行家湯馬斯·庫柏(Thomas Cooper)從漢口出發(fā),經(jīng)宜昌而入三峽。1871年,他在個人著作《一位穿插袍扎辮子的商業(yè)先行者的旅程》(The journey of a business pioneer with a robe and braids)中,以詳盡的筆墨敘述了他們在三峽的不平坦旅程,還用繪圖配插了《背運茶磚的苦力》等,但是攝影圖像缺失。1869年4月,英國外交官、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文豪(Robert Sven Howe)和英國皇家海軍測量人員集體乘坐炮艦“負鼠號”經(jīng)沙市抵達宜昌,目的是探察揚子江上的貿(mào)易情況。在他們的成果《斯文豪揚子江上游考察報告》中,攝影圖像依然缺失。
1870年,美國地質(zhì)學家和探險家拉斐爾·龐培理(Rafael Pang Peili)出版的《橫跨美洲和亞洲》(Across America and Asia)里,記載了他的一次私人探險活動——揚子江計劃。雖然他到達了四川的夔州(即奉節(jié)縣),但是依然沒有攝影照片。這種局面一直維持著,直到湯姆遜的出現(xiàn)。
湯姆遜對中國的執(zhí)念,使得他戰(zhàn)勝了無數(shù)的困難與干擾,專注于用影像來凝固一個視覺圖像世界里前所未有的特殊場域——中國長江三峽,更難得的是,湯姆遜的三峽影像通過扎實的印制與出版發(fā)行獲得了空前的傳播,因而他的拍攝實踐與攝影成果共同奠定了自身在世界攝影史的至高地位[6]。
1872年,湯姆遜回到英國整理付梓他在中國的拍攝所得。先后出版了第一次在廣東游歷的圖書《北江景色》《福州與岷江》《中國和中國人照片影像》《鏡頭前的舊中國》等。
《中國和中國人影像》給湯姆遜帶來了巨大聲譽。該書四冊一套,每冊24頁,共計96個頁面。他在每個頁面上安排了攝影作品,大部分頁面上多達4幅,每個頁面前附有作品的文字說明。當時,歐洲人對于中國的認識與了解還停留在中世紀及東部沿海局部地帶,而這一次,因為如此眾多而扎實的影像,再現(xiàn)了古老東方大帝國的各色人等、各種民間場景,湯姆遜在書中堅定地以為:“這就是真實存在的中國”。《中國和中國人影像》第一冊內(nèi)容是香港、廣州、臺灣,第二冊內(nèi)容包括臺灣、廣州、潮汕、汕頭、福州、廈門,第三冊即是他的長江之行,直至三峽和四川東部境內(nèi),第四冊主要內(nèi)容為北京。這套圖書的前兩冊發(fā)行了600冊,后兩冊發(fā)行了750冊,發(fā)行對象主要是當時從事英中貿(mào)易的商人和中國物品收藏家[7]。
“我對這本書最初的設(shè)想,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照片來展現(xiàn)中國和她的人民,她的藝術(shù)、習俗,各地的風土人情,我希望能將我在這個國家的所見所聞如實地傳遞給我的讀者。懷著這樣的目的,我讓照相機成為我旅行中自始至終的伙伴,感謝它忠實地保存了我見到的景象,以及我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盵3]9“用照片為一本游記做插圖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多年以前照片還是不易保存而且難以翻印的,但現(xiàn)在的技術(shù)已經(jīng)大為進步了,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設(shè)備將照片復(fù)制多份,用印制版畫的材料將它們印刷出來。我相信這種嘗試能取得成功,而且我希望這種工藝也會被應(yīng)用到其他旅行家的著作里,因為照片的直觀和真實能把書中的場景帶到讀者觸手可及的眼前?!盵3]10-11湯姆遜的成就,緣于他自身的省察并將先進的理念付諸行動,當然他并沒有想到百年之后,這一條世界著名的江河因為水電工程的建設(shè)而發(fā)生巨變,后人感念他將長江三峽的真實形貌通過早期的攝影術(shù)刻錄并能通過著作出版的方式固化下來,傳入世界的另一個半球,成為現(xiàn)世高雅的影像作品與珍稀的視覺文獻。
湯姆遜的三峽之旅顯然不是游山玩水。需注意到,19世紀的英國正積極推行海外擴張,其后爆發(fā)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及中英《天津條約》的簽訂,中國一步一步淪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之地。巨大的商業(yè)機會與利益,刺激了包括湯姆遜在內(nèi)的眾多英國青年。1866年,湯姆遜的東方游歷令自身被推選至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但是這并不是純粹的學術(shù)身份,而是與英帝國的殖民行動攪和到一起的。湯姆遜本人似乎更樂意在探險家與攝影師兩個身份當中選擇前者。在《中國和中國人影像》第三冊關(guān)于三峽的章節(jié)當中,湯姆遜一連編選了自己在宜昌峽、靠近巴東等地拍攝的洞屋、礦工、煤磚等景角,直接明證了他的觀察,強化了他的探尋目的。他甚至用文字詳細地記錄了他在峽江沿途的所見、所想?!霸谒锌赡艿牡胤剑瑤r石表面稀薄的土壤都被刮取下來種上了莊稼和蔬菜,終日精心照料,長大直至長成。這真的是從石頭里面要面包?!盵3]415“揚子江上的任何一道急流都能被跨越,蒸汽動力完全可以被用在這里……當這條江向蒸汽航行和外國貿(mào)易開放的時候,大膽而科學的技術(shù)必將出現(xiàn),實現(xiàn)這一可以企及的目標?!盵3]423“在一些地方常能見到中國人儲存木材和秸稈作為冬天的燃料,而在他們的腳下就有數(shù)不清的煤等著被利用。如此廣大的煤田將會構(gòu)成未來中國強大的基礎(chǔ),當然,前提是蒸汽動力被用來幫助開發(fā)內(nèi)陸的礦產(chǎn)資源?!盵3]426-427攝影術(shù)的本體功能,在此獲得了空前的發(fā)揮,影像更加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這令時人對影像所揭示的內(nèi)容深信不疑。湯姆遜的長江之行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次對于中國江河的資源考察,其扎實的攝影技藝正是將這一區(qū)域的自然與人文現(xiàn)狀進行了準確的視覺描繪,一舉替代了往日文字描寫的虛弱。湯姆遜的影像直接影響到這套圖書的受眾——那些懷抱著東方淘金致富美夢的歐洲公民。
所以,湯姆遜的十年中國攝影歷程不僅成就了自身,也直接或間接地支撐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殖民利益,其作品的豐富生動與攝影動因和目的的復(fù)雜相互交織,構(gòu)成了這位三峽攝影先行者的別樣傳奇。
參考文獻:
[1] 南無哀.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
[2] 新浪尚品.“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攝影展[EB/OL].(2009-04-15)[2017-12-16].http://style.sina.com.cn/news/2009-04-15/155438990_2.shtml
[3] 約翰·湯姆遜.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約翰·湯姆遜記錄的晚清帝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 王景堂,等.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95.
[5] 李亞?。?0世紀之交的三峽宜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6] 約翰?湯姆森.鏡頭前的舊中國:約翰·湯姆森游記[M].楊博仁,陳憲平,譯.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1.
[7] 楊植峰.商國的殘影——西洋涉華珍藏收藏[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