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商學院外語系,福建福州 350012)
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是把原文轉換成譯文的工作母機,是原文與譯文讀者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要研究翻譯并建立完善的翻譯學學科體系,就必須研究譯者,研究譯者離不開譯者心理的研究。正如林語堂所言:“其實翻譯上的問題,仍不外乎譯者的心理及所譯的文字的兩樣關系,所以翻譯的問題,就可以說是語言文字及心理的問題?!盵1]287翻譯是譯者的思維活動,離不開譯者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思維。翻譯包含復雜的心理活動,涉及譯者的認知、情感、動機、人格以及語言心理、審美心理、文化心理和社會心理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譯學界把研究視角從文本中心轉向譯者中心,譯者心理研究逐漸成為中西譯學界的熱點之一。無論在研究成果的數量上還是在研究角度、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變化,取得了很多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因此,及時考察和分析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現狀,無疑有利于使相關研究者了解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發(fā)展脈絡、厘清存在問題、把握譯者心理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
本研究選取1987—2016年30年間在國內15種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譯者研究的文章。15種期刊中11種為CSSCI來源期刊(2017—2018),分別是《中國翻譯》《外語界》《外國語》《現代外語》《中國外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電化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研究》;其余為業(yè)內公認的外語類核心期刊,分別是《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國語文》《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在中國知網全文期刊數據庫中,以“譯者”為篇名、關鍵詞和摘要檢索詞對15種期刊1987—2016年的文獻進行檢索,共得到335篇相關論文,再對335篇論文進行閱讀和分類,分析其與譯者心理研究的相關性,最終確定42篇論文作為本研究的有效研究樣本。最后下載研究樣本,重新編碼后組建成數據庫,并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數據統(tǒng)計顯示,1987—2016年間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總體呈增長態(tài)勢。根據研究數量和內容特點,筆者把譯者心理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7—1996年為萌芽期,這一期間發(fā)表的譯者心理研究論文較少,只有4篇,占本次調查42篇論文總數的9.5%;第二階段1997—2006年為興起期,這一階段發(fā)表的論文為11篇,占總量的26.2%;第三階段2007—2016為發(fā)展期,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共發(fā)表27篇論文,占總量的64.3%。國內譯者心理研究論文總體數量在不斷增長,第二階段所發(fā)表的論文是過去10年的近3倍,第三階段所發(fā)表的論文是第二階段的2倍多,是第一階段的近7倍,具體見圖1。
圖1 1987—2016年國內譯者心理研究論文數量變化情況
為了進一步了解15種外語類核心期刊刊出譯者心理研究的全貌,筆者還在中國知網全文期刊數據庫中,以“譯者”為篇名、關鍵詞和摘要檢索詞對15種期刊1987—2016年的文獻進行檢索,共得到335篇相關論文,對15種期刊在此期間發(fā)表的譯者研究文章和譯者心理研究文章進行了比對,結果發(fā)現,譯者心理研究文章只有42篇,只占譯者研究的12.5%,《中國翻譯》刊出的譯者心理研究文章最多,達14篇,占總數的33.3%。在15種期刊中,只有《現代外語》未搜索到譯者心理研究的文章。詳情見圖2。
圖2 1987—2016年外語類核心期刊刊發(fā)譯者研究文章和譯者心理研究文章對比情況
長期以來,譯學界對譯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譯者的外部因素,如要求譯者翻譯時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采用一些特定的翻譯方法、譯作符合一定的翻譯標準等,對譯者的翻譯文本、翻譯風格、文化背景等做出評價等,而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思維過程、認知過程等關注不夠。以上結論驗證了譯者心理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但以上結論也說明,譯者心理研究成果與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地位極不相稱。究其原因,一方面反映出譯學界對譯者心理研究的重視不夠,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譯者心理的復雜性致使譯學界研究者對此領域懷有敬畏之心。
經過閱讀、分析42篇有關譯者心理的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1987—2016年國內譯者心理研究涉及翻譯過程中譯者思維活動、譯者能力、譯者審美心理、譯者認知心理、譯者心理結構、譯者策略、譯者文化心理、譯者動機八個方面,具體見表1。
表1 譯者心理研究發(fā)展趨勢
表1顯示,1987—1996年間,譯者心理研究的內容只有(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心理活動和譯者文化心理,這一時期,隨著描述翻譯學的興起,文化研究取向開始盛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被譯學界認知和肯定,譯者心理的研究開始萌芽。
1990年代以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國內譯學界受西方譯學界的影響,悄然完成了“語言—文化—人”的轉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顯現出來,譯者心理研究迅速興起和發(fā)展,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研究領域也從3個拓展到最近十年的8個。
表1還表明,譯者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思維活動、譯者能力、譯者審美心理、譯者認知心理四個領域。其中,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思維活動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占 28.6%),不過比例呈階段性下降趨勢,譯者能力的研究則呈上升態(tài)勢。最近十年興起的研究領域有譯者認知心理研究、譯者心理結構研究、譯者策略和譯者動機研究。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心理語言學、認知心理學、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譯者的認知心理日益成為譯學界關注的焦點,說明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心理態(tài)勢、活動表現、運動特征、認知對象、認知內容、認知方式、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等都受益于認知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另外,譯者審美心理主要集中在1997—2006年,隨后呈下降趨勢,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根據高一虹等[2]、文秋芳[3]11對研究方法的分類,本文將譯者心理研究方法分為實證研究和非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混合研究。定性研究包括個案研究、譯例研究,定量研究包括語料庫研究、量化研究。非實證研究分為理論探討、理論反思、經驗總結、綜述、個人觀點陳述等。
對研究方法的考察結果可以看出,在 1987—2016年間譯者心理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點(見圖 3)。(1)實證研究在譯者心理研究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超過一半以上(59.5%)的譯者心理研究采用的是實證研究的方法,但以理論探討、理論反思、經驗總結、個人觀點陳述為特征的非實證研究在譯者心理研究中的占比還是偏大。譯者心理錯綜復雜,用非實證方法研究譯者心理,得出的結論難免有失偏頗。(2)實證研究中,譯例研究的定性研究占絕對優(yōu)勢(占實證研究的72%),譯例研究是翻譯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但用其來研究譯者心理,其科學性有待商榷,也說明譯者心理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有待提升。(3)實證研究中,定量研究只占 8.0%,這與部分學者所預測的研究方法由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轉向的趨勢一致。(4)實證研究中,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仍然比較少,只占20.0%,這與目前國際上定性定量混合研究趨勢不太一致。(5)心理研究中經常采用的實驗研究法在譯者心理研究中未有涉及。
圖3 1987—2016年國內譯者心理研究方法的分布特點
為了進一步考察譯者心理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趨勢,對各個階段的研究方法進行對比,結果(見圖4)表明,(1)譯者心理研究的萌芽期以非實證研究為主;興起階段和發(fā)展階段,實證研究占主導地位;(2)萌芽期和興起階段,譯學界沒有使用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3)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在2007年以后的第三階段開始興起,并將在譯者心理研究中廣泛使用。
本次調查發(fā)現,國內譯者心理研究在1987—2016年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由于國內譯者心理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該領域的研究難免存在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譯者心理研究成果與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地位極不相稱。從本次文獻調查可以看出,1987—2016年間外語類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譯者心理研究文章總共有42篇,只占譯者研究文章的 12.5%。由此可見,盡管譯者心理研究成果數量呈總體增長的態(tài)勢,但其在外語類核心期刊發(fā)表成果的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與其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地位極不相稱。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譯者心理研究的復雜性致使譯學界研究者對此領域懷有敬畏之心。譯者這個術語看似簡單,實際涉及的因素十分復雜。翻譯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不少譯者變量,包括譯者素質、譯者身份(地位、角色)、譯者風格、譯者倫理、譯者的文化意識(態(tài)度)等,特別是譯者的心理。譯者是個活生生的個體,譯者的個體心理因素,如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性格、氣質、情緒、情感、意志等對翻譯質量的高低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譯者個體的個性、氣質和性格,它們對翻譯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如,楊武能[4]所說的那樣,“翻譯家很大程度上是由天賦氣質決定的”。另一方面譯者心理研究是個跨學科的研究課題,研究者必須具備跨學科的知識才能駕馭,這也可能是造成譯者心理研究成果與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地位極不相稱的原因之一。因此,當務之急必須大力培養(yǎng)高素質同時具備跨學科知識的翻譯教師,使之既能承擔翻譯教學任務,又能進行翻譯研究,還能從事翻譯工作。在翻譯教學和翻譯工作中進行翻譯研究,特別是把自己作為譯者研究對象,這無疑有助于拓展譯者研究的視野,提升譯者心理研究的信效度。
第二,譯者心理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翻譯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涉及到譯者的語言心理、認知心理、審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等?!胺g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自然也受翻譯主體人的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的支配和控制?!盵5]由于譯者的心理活動具有多重性特征,因此,對譯者心理活動的研究也應該從多層面展開。但本次文獻調查表明,1987—2016年間,譯者心理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思維活動、譯者能力、譯者審美心理、譯者認知心理四個領域,而對翻譯質量有重要影響的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如譯者人格特征、譯者信念等鮮有涉及。
第三,實證研究中,定量研究、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比例偏低。1987—2016年間,定量研究只占8.0%,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也只占20.0%。誠然,譯者角色、身份、地位、形象、作用等的思辨性探討,有助于厘清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畢竟譯者研究在國內起步比較晚,某一領域研究的初始階段,大都會停留在理論探討、理論反思、經驗總結、個人觀點陳述的層次上。但譯者心理研究的目的是解密翻譯過程中譯者認知現象、認知結構和認知變化過程以及思維活動等“黑匣子”,如果也采用思辨的方法來研究,其得出結論的信效度肯定會大打折扣。另外,從國內外譯者心理研究的趨勢來看,實證研究的比重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會越來越受到譯學界研究者的青睞,因為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混合研究不僅吸收了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而且能幫助研究者以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資料,并進行交叉驗證,相互檢視、補充和整合,使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具有更高的信效度。而簡單的思辨性的方法隨機性大,主觀性強,研究結論缺乏說服力。所幸的是,2007年以來,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法在譯者心理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突破。
縱觀 1987—2016年以來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的研究軌跡,譯者心理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果豐碩。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未來國內譯者心理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為未來國內譯者心理研究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第一,研究視角越來越寬廣。進入21世紀,隨著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加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眼動跟蹤法(ET,eye tracking)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的無創(chuàng)傷腦功能成像技術等生理測量方法(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逐漸被引入譯者心理研究中,如正電子斷層掃描術(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 I)及事件相關電位(ERPs)等。這些技術可以有效地幫助研究者更直觀地了解大腦語言加工的工作機制,對譯者的心理活動、活動表現、活動特征、認知對象、認知內容、認知方式、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等方面也能進行客觀的、科學的描寫。譯者心理研究與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研究的結合必將拓寬譯者心理研究的視野。
第二,研究內容越來越深入。未來,譯者心理研究要在微觀層面下功夫,注重細節(jié)的深入研究和具體問題的深入分析。例如,對翻譯過程中譯者認知心理的研究,可以細分為三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即譯前、譯中和譯后。譯前,影響譯者認知心理的因素包括譯前計劃變量、翻譯動機、任務難度認知和翻譯策略的選擇等;譯中,我們可以探討譯者注意力的分布、譯者的工作記憶、譯者選詞決策的過程、譯者的情感、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等;譯后,可以分析譯者對譯文質量的評估、譯者對翻譯策略使用情況和翻譯過程的反思等。再如,對譯者元認知心理的研究,王湘玲等[6]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出了元認知監(jiān)控的五個因素,今后可深入細化到譯前、譯中和譯后的元認知策略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越來越多元??茖W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也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如通過鍵盤記錄數據,我們得以探查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認知加工單位或認知翻譯單位;借助鍵盤記錄的翔實量化數據,我們還能深入了解譯者記憶容量限制、元認知、注意力切換等課題;通過眼動追蹤數據以及結合利用眼動追蹤和鍵盤記錄數據,我們得以探查源文本閱讀過程以及源文本閱讀和目標文本產出的協同過程中譯者的認知心理活動,如認知加工過程、認知資源分配、認知負荷等[7]??梢灶A見,未來越來越多的譯者心理研究者會同時運用兩種或多種方法實現搜集多元化數據,交叉驗證研究假設,如結合使用有聲思維法、回溯式口頭報告、鍵盤記錄、眼動追蹤、問卷調查、訪談、屏幕錄制、認知神經科學的無創(chuàng)傷腦功能成像技術等方法。當然,定性定量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描寫路徑和實驗路徑構成的實證研究方法也將獲得更多的關注。
本文對1987—2016年間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的發(fā)展現狀進行考察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在研究內容方面,涉及翻譯過程中譯者思維活動、譯者能力、譯者審美心理、譯者認知心理、譯者心理結構、譯者策略、譯者文化心理、譯者動機等八個方面,集中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思維活動、譯者能力、譯者審美心理、譯者認知心理四個領域。在研究方法方面,突出了四個特點:(1)實證研究在譯者心理研究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2)實證研究中,譯例研究的定性研究占絕對的優(yōu)勢;(3)實證研究中,定量研究、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仍然比較少;(4)心理研究中經常采用的實驗研究法在譯者心理研究中未有涉及。可以預見,隨著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加之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未來對譯者心理的研究,在視角上將會越來越寬廣,在內容上將會越來越深入,在方法技術上將會越來越多元。
本文的結論對于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的選題和進一步開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國內譯者心理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要注重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應用,推動國內譯者心理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林語堂.論翻譯[C]//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87.
[2] 高一虹,李莉春,呂王君.中、西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發(fā)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2):8-16.
[3] 文秋芳.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11.
[4] 楊武能.尷尬與自如傲慢與自卑——文學翻譯家心理人格漫說[J].中國翻譯,1993(2):3-7.
[5] 武景全.翻譯心理研究:目的、課題、方法[J].上??萍挤g,1999(2):7-10.
[6] 王湘玲,胡珍銘,申麗文.學生譯者與職業(yè)譯者翻譯元認知監(jiān)控的因子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1):139-150+16.
[7] 馮佳,王克非.探悉翻譯過程的新視窗:鍵盤記錄和眼動追蹤[J].中國翻譯,2016(1):12-18.